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基于河北省产业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选取产业—专业偏离度、技术服务和非学历培训规模等多项数据指标,对河北省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及其对产业发展的服务贡献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高职院校专业群设置具有一定的行业背景或区域特色,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专业群面向产业的服务还存在设置不均衡、对接不紧密等问题。需要从对接地区重点产业、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对接区域功能定位、对接社会服务需求和对接高质量发展要求五方面,提升专业群服务区域的贡献能力。  相似文献   

2.
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李铁林为了实现校办产业开发与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步发展,从1991年开始,我4交进行了"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积极探索,具体做法是:一、发挥专业师资技术优势,按照专业要求兴办产业项目大家知道,开发校办产业,并保...  相似文献   

3.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群系统与产业系统是两个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区域产业的升级转型对高职院校专业群布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系统和产业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基于结构偏离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江苏省2016-2022年间专业群系统和产业系统进行测算,分析两个系统的偏离和耦合特征。研究结果发现,近6年江苏省高职院校专业群布点数和产业结构的均衡状态总体比较理想,高职院校针对第二产业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模稍显偏大;专业群系统和产业系统都在同向发展,但两者的耦合协调度一般,其协调水平有待优化。进而提出相应对策:政府层面要强化扶持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杠杆作用;高职院校层面需强化跨界融合技能人才培养的能力;企业层面需加大参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力度。  相似文献   

4.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OBE理念背景下,机器人工程专业建设尚处在初期阶段,仍面临人才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的挑战,因此调研机器人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十分重要。本研究基于对大量网络招聘数据的文本挖掘,同时结合访谈、问卷调查和专家判断法,对机器人产业人才需求进行了系统调研,揭示了机器人产业的岗位需求现状,构建了“岗位-任务-知识点”的人才需求模型。本研究能够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提供参考,同时也能够为机器人工程专业教师的课程设计和学生自主学习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任璐 《成才之路》2023,(17):21-24
高职特色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是“双高计划”的重要构成,是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和内涵建设的强劲动力。在产业数字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集合专业优势,紧密对接行业发展高端业态,构建财经商贸类特色专业群势在必行,以培养更多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文章首先进行数字经济和产业数字化概述,然后对产业数字化背景下高职特色高水平专业群进行阐释,最后提出产业数字化背景下高职财经商贸类特色专业群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6.
产学研结合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楼宇智能化专业只有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方能显出特色。产业与教学的结合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产业推进教学,二是教学服务于产业。因此,楼宇智能化专业应根据产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计划.改进和完善教学内容.使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需要。  相似文献   

7.
自2002年8月升格为高等职业学院以来,我院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按照“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依托产业搞科研,搞好科研促产业;依托产业搞培训,搞好培训促发展;依托企业抓职教,校企合作育人才”的思路,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办学,培养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8.
实施单位:浙江省象山县职业高中 核心理念:“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办强专业促产业。” 理论依据:农村职业学校必须牢固树立为农服务的办学理念;培育区域特色经济是为农服务的突破口;科技服务是为农服务的核心工作;“科研-示范-培训”一条龙是为农服务的有效形式;实施产教结合是坚持长期为农服务的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IT类专业内涵定位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及社会需求。本文以深职院计算机应用专业,特别是网络技术专业建设为案例。全面阐述了高职院校如何基于产业主流技术原则进行IT类专业内涵定位、实施产业主流技术人才培养诸多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理工科高校毕业生作为地区经济创新发展的主导力量,其就业行业分布影响地区产业发展速度和质量。文章根据中部某省201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在理工科毕业生就业行业的分析基础上,通过构造专业—行业匹配度指标和专业—行业匹配度矩阵,对高校理工科专业行业匹配度及其产业异质性进行评价。进一步在此基础上,运用专业—行业匹配度矩阵找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双高适配区”和“失配引导区”的理工科专业,探究匹配度对行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从行业匹配视角为我国高校理工科专业设置优化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校企同行 前景光明--兼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职教育中,如何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做的事情很多。本文以“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为切入口,从理论和实践上初步阐释了当前高职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背景、意义及应有作法。  相似文献   

12.
高职动画专业现状及建设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已开始大力扶持动画产业.目前制约我国动画产业发展的原因是动画设计人才缺口巨大.这就为教育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高职院校应根据动画专业的现状,提出专业建设的对策,解决师资缺乏、动画专业定位模糊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电视剧《天龙八部》中的武林绝学六脉神剑出神入化,给武侠迷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六大专业为基础的电子信息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其发展速度快,产业前景广阔。发展方向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通信业务、文化科技产业等。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信息对抗技术等专业源源不断为其提供着人才。这六大专业相当于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六脉,下面让我们去感受一下电子信息类专业中“六脉神剑“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旅游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高等教育是面向和服务于旅游产业、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专业教育。旅游产业对人才的评价尺度,既决定着学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也决定着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进而决定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旅游院校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依托,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旅游人才的路子,提高毕业生的市场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5.
以南通职业大学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实践为例,建立以工匠精神为内核的化工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学校课程+企业课程”双线课程体系,健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师资保障机制,有效促进教育与产业的结合,培养更多服务化工产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6.
华安县坚持以乡(镇)、村技校为阵地,根据乡村经济发展主导产业来确定专业设置及制定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培训计划。并与农业局、科技局、科协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以此为基础进行科技推广,实行以产业定专业、以专业促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乡(镇)多品的产业化生产格局,开创了成人教育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我省大多数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自创办以来,农林专业一直是学校的骨干专业,农林专业的建设为当地的产业发展和经济繁荣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着许多困难和不足,导致了实践教学的效果不明显,教学质量不高等现象,因此加快专业实践课教学的改革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高林 《职业技术教育》2003,24(28):35-37
就如何针对我国国情,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体系进行分析和论证,提出在专业设置方面国家、地方和学校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专业设置解决方案。并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给出学校面向北京市重点发展产业而设置专业群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在云南省产业体系优化升级的背景下,针对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专业如何提升服务区域产业能力的问题,围绕1+X证书制度对专业群建设和提升服务区域产业能力的路径进行了思考与探索。通过构建产、教、学融合平台并将1+X证书制度融入院校专业教育,缩短与地方企业间的距离,实现地方企业需求与高职院校专业群供给之间合理的对接式供需关系。通过深入研究1+X证书制度并扩展证书体系,可持续提高毕业生职业技能水平,满足地方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形成良性循环,有效提升职业教育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对全国32所职业本科学校设置的专业进行全样本分析,全面掌握目前职业本科专业在地域、院校、产业领域等不同层面的分布现状,发现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突出、部分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设置偏少、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对接度有待提升、专业设置的集群效应未得到充分显现等突出问题。应树立“多元协同治理”的理念:通过完善专业设置预警与评估机制,提升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接度;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发挥行业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提升产教融合的可持续性;激发学生自主发展意识,提升专业建设的学生参与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