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柳宗元倡导的“统合儒释”,不仅表现在思想理论方面,也表现在行为规范方面。本文通过对柳宗元的佛教戒律与孝道说的述评,指出了其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及思想局限。对今人刘光裕、杨慧文、孙昌武等人的观点也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2.
佛教戒律的实施情况实际上是判别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形态在社会中强弱兴衰的重要依据。云南地区的佛教兴起于唐朝时期的南诏,那时除了有被称之为阿吒力教的云南地方密教教派外,已经有汉传佛教的存在。遵从“斋戎”是云南汉传佛教的一个特色,遵戒守律的强调和汉传佛教在云南的发展成正比关系;云南汉传佛教的发展又和朝廷在该地区政治控制力和中土文化影响的加强有关。  相似文献   

3.
佛教在我国具有广泛的影响,佛成戒律与现代刑法在基本理论上有很多相通之处,探讨这些相通之处,寻求对刑法规范之忠诚来自于佛教的支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实现刑事法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众多的居士是中国佛教的基础,以居士身份学习研究的律学,且称为居士戒律学。虽然小乘律学一般被视为教内秘学,但在“方便”的前提下,这条禁令对中国士大夫而言,形同虚设,熟悉戒律,甚至以律学见长的居士,历代都有。士大夫们对戒律的钻研,及由此形成的思想见解,也是中国戒律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居士律学的发展,说明佛教毕竟是社会中的宗教,佛教内部的戒律必然会跟其外部社会的各种约束规范千丝万缕地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并促使着对方的演变。  相似文献   

5.
佛教戒律即是佛教规定的教徒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则.佛教戒律传入中国后在中国演变发展,同时影响中国古代法制.其影响主要表现为:佛教戒律观念对法制的渗透;佛教戒律在法律制度中的体现;佛教戒律对司法实践的影响三个方面.其影响具有鲜明的中国和时代的特点.佛教戒律对中国古代法制的影响对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聂聃,胡晓青在《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撰文认为,“修善持戒”是中国佛教修行论的主要观点,也是佛教修行的重要方式。佛教修行认为宗教伦理的实践,主要以修持戒律来达到善的要求。立足于道德伦理实践的佛教认为成佛依靠修持,而修持先受戒,由戒生定,依定发慧。“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等思想体现了佛教戒律的基本精神,这也是佛教的内在品质。  相似文献   

7.
佛教戒律中广泛涉及了当时印度的婚丧嫁娶民间信仰等诸多内容,而在三藏中,最富有生活气息的律藏,对研究印度古代社会史及文化人类学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但长期以来,学者在研究中未能表现出对律藏文本的足够重视.因此,更加值得深入地考察.  相似文献   

8.
佛教的平等观念,为古代印度的释迦牟尼亲手所创。相对于其他宗教、中外哲学或思想家的观点来说,它有着非常鲜明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年代上为全球范围内最早提出,并在僧团内部全面加以实行。其二,佛教主张的“众生平等”包含了生命权利和成佛权利两方面的内容。佛教平等观的这些特征主要体现在“不杀生”的戒律以及一系列保护弱小生命的行为方式上。所有这些,曾经对许多中国哲学家(包括反对佛教者)产生过重要影响,而且至今依然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蕴含着智慧的结晶,在历史上佛教就曾多次直接或间接地对政治法律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佛教戒律的神圣性、慈悲思想和僧制世俗化问题都与当今的法治建设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东汉佛教传播特点明显,如以君王贵族为核心受众、以黄淮中下游地区为传播中心、以斋戒祠祀为主要。活动等。其特点形成,与国际商贸活动、中印文化差异等因素密切相关。正确认识东汉佛教传播特点及其成因,亦是理解魏晋佛教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佛教传入中国后主动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接受本土法律的规制,佛教教义和戒律逐步刻上了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烙印。同时,佛教教义和戒律中的众生平等、慈悲报应、地狱、忍辱和合等思想也日益影响着传统法律思想,改变或强化着帝王贵族、氏族官僚以及普通百姓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观念。究其原因,佛教以儒家思想为桥梁影响传统法律思想、佛教受世俗法律的特殊规范、佛教戒律与法律的相通与互补等因素使佛教影响传统法律思想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人生的戒律     
汽车的挡风玻璃是如此之大,而后视镜则是如此之小。这是因为过去没有未来那么重要。要向前看,不断地前进。友谊就像是一本书——几秒钟就可以把它烧掉.但却要很多年才能写出来。人生中的一切都是暂时的。如果顺利。就欣赏它们,因为它们是不会永存的。如果不顺利,请别担心,它们也是不会永存的。  相似文献   

13.
根据时代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提出了在教学中创造优势课的观点,并分析了优质课的特点及评价标准问题。  相似文献   

14.
明治维新以来 ,作为对广泛社会变革的反馈 ,日本佛教在内部组织、寺院经营、传教方式和参与社会活动等多方面作出适应社会的变革。其变革特点是 :日本佛教被政府严格控制 ,日趋世俗化 ,积极参与政治活动。  相似文献   

15.
小型私企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家族观念、老板独断专行、缺乏战略规划、盲目决策、组织结构不健全、管理制度流于形式、产品粗制滥造、缺乏市场意识、缺乏激励机制、人力资源缺乏后劲等,这正是小型私企力戒克服的致命缺陷。  相似文献   

16.
慧能是禅宗六祖,南宗的实际创始人,他发扬“止恶扬善”的戒律精神,提出无相戒、无相忏悔、无相三归依戒和自性四弘誓愿,立足于自性清净心,将戒体与戒相融为一体,把皈依三宝变成对自性的皈依,并在自性中忏悔恶业。这种将他律化为内心自律的戒律思想是佛教戒律发展史上的重大革新,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促使禅宗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宗派。时至今日,慧能的戒律思想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以及国家法律的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志鹏 《家教指南》2006,(5):103-106
敦煌写卷保存了大量佛教颂歌赞作品。佛教早期的偈赞,主要用于礼佛仪式中表示歌叹、赞颂,都是配乐歌唱的,具有较强的音乐性。佛教偈颂歌赞传入中土之后,特别是在隋唐之后,无论是其韵文体式,还是歌唱的性质,都有一定的改变。佛教偈颂歌赞不仅对俗讲及其民间讲唱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对中国文学,特别是小说、戏曲的体式都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佛教大众化传播主体包括佛教徒、知识阶层、国家统治阶层;佛教大众化传播的内容与儒道两家存在一定的错位,佛教大众化的中介形式多样、针对性强。佛教大众化机制具有传播主体信仰坚定、传播内容系统可行、传播中介丰富多样等特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主体必须具备信仰坚定、品德出众、学识渊博、身体力行、教化一方的品质和能力,马克思主义传播内容要具有系统性、广博性、针对性、时代性,传播中介应该多样、灵活,确保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陈德平 《文教资料》2008,(35):82-84
释迦牟尼佛创立的佛教经过两千五百多年的演变与发展,积累了极其丰富庞大的经典,并且已经翻译成多种文字.佛教具有极其广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原理与教育实践方法,对帮助我们解决目前所面临的许多教育问题具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20.
道教戒律是教团为了自身的巩固和发展,要求信仰者应当遵守的思想原则和行为准则。道教戒律的渊源主要有:想尔九戒;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五戒;九真戒;初真戒等。传统道教戒律的内容有的已不适应时代要求,但对其中具有永恒价值的部分内容.则应继承完善、推陈出新,以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教戒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