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JANE 《初中生》2009,(9):123-123
特殊的纪念品 有一次,周恩来和一位美国记者谈话。记者看到总理办公桌上有一支派克钢笔,便带着几分讽刺,得意地发问:“总理阁下也迷信我国的钢笔吗?”周恩来听了风趣地说:‘这是一位朝鲜朋友送给我的。这位朋友对我说:”这是美军在板门店投降签字仪式上用过的,你留下作个纪念吧!’  相似文献   

2.
“水门事件”是尼克松任职期间的一个政治丑闻,它已经过去十六年了。本文旧事重提,不想重新讨论尼克松总统是否亲自导演了“水门事件”的发生,而仅想通过对事件发生后尼克松总统所作所为的分析,找出尼克松总统在处理该事件中的失误。历史是一面镜子,“水门事件”的影响不仅在于使资产阶级政客的肮脏嘴脸暴露无遗,重要的是在于它给一切大权在握的人敲响了警钟,在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民主气氛日益高涨的情况下,如何尊重他人  相似文献   

3.
(一)访问托马斯 记者问:您在2002年说布什是关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总统? 托马斯答:我现在仍然这么想。 问:他比尼克松或者其他任何总统都差吗?  相似文献   

4.
按要求完成下面材料作文: 1952年以色列驻英国大使向爱因斯坦转达了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的信.正式提请爱因斯坦为以色列共和国总统候选人。但爱因斯坦回答说:“大使先生,关于自然,我了解一点,关于人,我几乎一点也不了解,我这样的人,怎么能担任总统呢?”  相似文献   

5.
阿凡对智者阿E说:“我有一个影响了我一生的故事,阁下愿意听么?”  相似文献   

6.
20世纪60年代的一天,周恩来总理接受一个美国记者的采访,那个记者一直想用一个问题难住总理。当他看见周总理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支美国产的派克牌钢笔时,便用带着几分讥讽的口气问:“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人制造的钢笔呢?”说完,  相似文献   

7.
《爱因斯坦传》中有这样一个史实:1952年,爱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国首任总统魏茨曼因病去世。以色列驻美大使奉总理之命,向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探询提名其为以色列共和国总统候选人的意向。“大使先生,关于自然,我了解一点,关于人,我几乎一点儿也不了解。像我这样的人,怎么能当国家总统呢?劳驾请你向报界解释一下,帮我解围。”爱因斯坦婉言谢绝说。一位极其崇拜爱因斯坦的以色列驻美记者在电话里劝他说:“总统没有多少具体事务,他的职位可以说是象征性的。  相似文献   

8.
略述侵越战争对美国的影响张守参1969年7月25日,新上任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于出访亚洲有关国家途中,在关岛宣布了作为美国对亚洲政策基石的新方针,即著名的“尼克松主义”,或称“关岛主义”。同年11月3日,尼克松在对全国所作的“关于越南问题的重要演说”中,...  相似文献   

9.
愚蠢的问题     
丹在一个大城市的某个俱乐部当守门人。每天都有数千人经过他的门口,而且许多人都会停下采问他:“请问现在几点?”  相似文献   

10.
有一次,周总理接见记者,不少记者提了好多问题,周总理都回答了。其中一位美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周恩来总理:“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走的路为什么叫马路?”周总理听后,看了看那位记者,很自豪地说:“因为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路,简称马路。”那个美国记者听后很羞愧。但他仍不死心,停了一会儿,又用挑衅的口吻说:“总理阁下,我们美国人总爱仰着头走路,中国人为什么要低着头走路呢?”周总理看着这位不友善的记者,笑了笑说:“这不奇怪嘛,走下坡路的自然要仰着头,走上坡路的人自然要低着头。”那个美国记者被噎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  相似文献   

11.
“X门”最早来源于“水门事件”中“水门”一词。1972年6月17日,华盛顿水门大楼(watergate)民主党总部发生一起行窃案,揭发了白宫总统助选团涉案的重重内幕,导致美国第37任总统尼克松于1974年下台。该事件南于发生在水门大厦而被媒体广泛称之为“水门事件”或“水门丑闻”,专指尼克松所属的共和党为赢得大选当上总统而做出的种种丑行。  相似文献   

12.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周恩来总理陪同下,来到京西燕山的石油化工总厂参观。不巧,那天气压较低,从发电厂里排出的滚滚黄烟铺天盖地,大煞风景,令人扫兴。周总理当即指示,一定要想办法消灭这条严重污染环境的“黄龙”。半年以后,“黄龙”果真被消灭了。方法是  相似文献   

13.
算鸡蛋     
《小读者》2010,(9):18-18
老师:“有个农夫养了5只鸡,每天能得到5个鸡蛋,算一算,他一星期能得到多少鸡蛋?”  相似文献   

14.
补白     
20世纪70年代,大寨大队曾经是中国的一面“红旗”。大队的党支部书记陈永贵,一直宣称大寨人是“大公无私”的。但周恩来总理不以为然,他在1971年11月15日会见美国朋友韩丁时说:“大寨是有缺点的……先公后私就不错了,哪有大公无私?没有私哪来公?没有小哪来大?”  相似文献   

15.
基辛格是冷战时期重要的国际关系学者和战略谋划大师,亦是尼克松政府外交决策机制中的核心成员之一.由他和尼克松总统搭档的“二人团队”垄断性地掌控美国外交战略,在世界舞台上掀起层层波澜,推动大国关系和国际格局的纵深发展.以中美关系“解冻”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分析案例可见,伴随尼克松时代美国外交决策机制的调整,基辛格作为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在美国外交权力谱系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卓著地位得以确立和不断强化,并通过个人色彩浓厚、目的明确的秘密外交重构国际格局.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2006,(2):42-43
克林顿当美国总统期间,有一天他到一家医院视察,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使劲挤到他的眼前,呆呆地看着他什么也不说。克林顿弯下腰来问:“你有什么事吗?”小孩摇了摇头,说:“我想得到总统先生的签名,您能满足我的要求吗?”  相似文献   

17.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专机“七六年精神号”在北京机场着陆,尼克松总统开始了历史性访华。这一外交大事成了举世瞩目的焦点:中美两国互相隔绝的时代结束了,交流与合作的时代开始了。尼克松访华因此被称作“打破坚冰”的访问。  相似文献   

18.
月是中华明     
中秋夜,一轮皎月挂天穹。北方人,想起了北国的雪月,南方人,想起了南疆的水月,文人,想起了诗情画意的“梨花院落溶溶月”,将军,想起了戎马俊梅的“八千里路云和月”……我呢?我想起了那年——美国总统赠给中国总理一套“阿波罗”飞船拍摄的月球照片;中国总理回赠给美国总统一怕远古神话《煤娥奔月》的精工刺绣……中国的月亮比外国的月亮更富于神秘感,更富于人情味!要不,为什么会有流传了千百年的“振娥奔月”、“吴刚伐桂”古老传说呢?于是,月亮变成了公园的月门,变作了叮哈的月琴,变成了横跨江河的月桥,变作了体现团圆的…  相似文献   

19.
《学子》2003,(2)
尼克松说,提升他!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前苏联。一次,在前苏联机场上飞机准备起飞时,突然一个引擎发动不起来。此时,在场的勃列日涅夫又急又恼,指着民航部长问尼克松:“我应该怎样处分他?”尼克松说:“提升他。因为在地面发现故障总比在空中好。”  相似文献   

20.
《初中生》2009,(9):83-83
1972年5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苏联,双方在限制战略核武器问题上分歧很大。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对尼克松讲了一个故事:一个俄罗斯农民在赴邻村的途中迷路,他问一位老樵夫到该村还需多长时间。老樵夫说:“我不知道。”农民失望之余就走了。突然,老樵夫大声嚷道:“顺着这道,再走15分钟就到了。”农民感到不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