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态系统理论(Dynamic System Theory,简称DST)是近年来一种新型跨学科研究的范式,不仅为语言研究者提供了二语习得的新角度,也受到语言学家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二语语块的传统研究视角缺乏对语言动态性和交互性的关注,因此,从多个维度和视角不断完善二语语块理论显得十分必要。以动态系统理论为视角,对二语语块的发展路径进行探讨,希望对相关语言工作者提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课堂环境中二语习得诸多因素以及它们在不同层面交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系统的运行轨迹反映了学习者二语的发展路径和水平。本研究以动态系统理论为视角,借鉴二语习得研究成果,尝试对课堂二语习得进行研究。研究由三个部分构成:1)构建新视角下课堂二语习得研究理论框架。2)探讨评析课堂二语习得研究的方法。3)选择师生互动和学习动机作为课堂二语习得研究的范例,在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对其进行分析,为后续研究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二语学习动机研究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稳步发展之后,转向关注动机的社会动态性,其典型特征是从复杂动态系统的视角来看待动机结构的多元性、动机作用的情境性和动机变化的时间性。本文在综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讨论和归纳了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二语动机研究的理据、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并结合本领域研究的进展,尝试指出其发展趋势。综观本领域的研究可以发现,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二语动机研究一方面要吸取新的内容,另一方面要探索新的研究方法,目的是找出在特定语境下的二语动机系统内部与外部相关因素的互动关系以及系统变化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4.
李思思 《海外英语》2023,(23):65-67
文章建议在课程视角下探究受复杂动态系统理论(CDST)启发的二语写作发展。讨论了如何在复杂性框架中理解教育环境本身、写作能力发展以及积极的二语写作者。课程可被解释为正规教育复杂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用整体和动态的方式来研究二语写作的发展。根据特定的教育环境,解释二语写作者不断发展的对文本意义创造的主体性。争取在CDST框架内提出一个综合性的观点,讨论了其广泛的理论研究和教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栾震 《考试周刊》2014,(72):97-98
复杂理论源于自然科学的相关研究,是二语习得领域的又一新理论,强调系统行为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开放性、适应性、自组织性和非线性的特点。复杂系统处于不断变化中,系统行为会改变环境,系统本身也会产出新的行为以适应新环境。复杂理论认为,语言是在使用中不断涌现的一系列动态分级模型,是在交际过程中自下而上产生的。复杂理论为研究语言和语言习得提供了新的视角,对全面深入研究二语习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动态系统理论是应用语言学界最新发展动态,它的提出对于语言发展研究有着相当重要的启示。近年来,将动态系统理论应用于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多,这些研究或是对其它理论框架的补充和丰富,或是使得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从不同维度得到了更加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理解。它提出的将语言视为复杂、动态、发展系统的观点为揭示语言发展过程的特征开辟了新的视角。本文从动态系统理论的视角出发,对传统的二语习得研究进行了反思,并为将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详细梳理了动态系统理论语言发展观的基本概念,指出该视角下的语言发展是多重资源在多层次、多维度不断互动的动态过程,并从动态系统理论视角探讨二语词汇应用能力的构成,论述课堂环境下二语词汇应用能力的动态发展模式及其体系建构。  相似文献   

8.
复杂系统理论的提出为二语习得的研究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近几年,国内外运用这一方法对二语写作的发展研究也日趋升温,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本文试从复杂系统理论,以及复杂系统理论框架下二语发展过程入手,分析复杂系统理论与学术写作的内在联系,探讨该理论对学术写作研究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当前幼小衔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有明显不足:研究层面缺少复杂性和动态性的深层次探索,实践层面常将幼小衔接问题简化为幼儿园和小学间的差异问题。针对这些不足,通过融合生态系统理论、文化历史理论、以及发展动态系统理论,建立了“复杂动态系统模型”作为一条研究幼小衔接期儿童学习与发展问题复杂性和动态性的新路径,这条路径共分四步走,包括:以复杂动态系统观为认识论基础、确定某一视角或层面的具体研究问题、基于复杂动态系统模型明确思路、以及模型指导下收集和分析数据并回答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10.
动态系统理论在国外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应用已有十几年历史,而国内真正运用该理论进行二语习得研究的还很少。该理论强调要把中介语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考察影响二语习得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描写和解释动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但因为变量太复杂,很难设计出有效的研究方法。据此,我们在动态系统理论框架下探讨汉语作为二语习得研究的一种更切实可行,更具可操作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分布动荷载、集中动荷载作用下 ,薄板的振动问题已在教科书中有所阐述。本文给出在动力偶作用下 ,薄板的运动微分方程及其动力响应  相似文献   

12.
楚器物旋形装饰与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的彩陶纺轮旋纹一脉相承,屈家岭文化彩陶纺轮旋纹应当是楚器物装饰的原型。从图像学理论和原型模式理论上看,屈家岭文化的彩陶纺轮孕当时人们宇宙观的象征型模式系统,它为我们揭示楚器物旋形装饰的文化内涵提供了基本的“元语言”。  相似文献   

13.
动平衡机实验装置的改造与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原理实验室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操作和力学分析计算能力,采取提高实用性做法,使用很少的实验经费对1980午上海动平衡机厂生产的闪光式动平衡机进行实验装置改造。改造后在刚性转子上用12个相位的螺栓螺母配重平衡垫块代替了原用橡皮泥配重,并运用力学原理对配重平衡块进行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影响西文方式显示彩色汉字速度原因的分析,提出了自维护动态汉字库技术.  相似文献   

15.
16.
通过"力"的概念,莱布尼茨将客观和主观、感性和理性、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统一于单子的规定性中,给予了感性充分的地位,由此,在美学方面带来了对古典美学的超越和唯理论、经验论的调和。这对后世鲍姆嘉通、康德、席勒等人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莱布尼茨坚信审美活动是具有理性本质的,因此倒退回西方古典美学对"美的本质"的追问上来。所以,唯有通过对莱布尼茨动力观美学思想进行现象学改造,将人的自由意志从充足理由律下彻底解放出来,才能够彻底地确立感性的地位,并真正地做到给予人文思想和精神科学充足的地盘,为走出近代唯理论和经验论之困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简明介绍了力学在近现代的发展及其对各学科的发展的促进 ,阐述力学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分析力学一重要分支———建筑力学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几点教改建议  相似文献   

18.
19.
我国经济改革是渐进式的梯度推进过程。先期改革的行业和地区由于价格放开后的高利润率增强了供给能力,其示范效应导致物价高于均衡价值。体制原因阻碍了价格的调整。累积的结果就是通货紧缩。  相似文献   

20.
关于翻译单位的讨论由来已久,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一般集中在不同的语言层次之间。本文认为翻译单位其实是语篇单位。因此我们应该动态地使用翻译单位的概念,即在不同的语篇层级中因人而异地找到适合译者的最具操作性的翻译单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