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通过主人公杰基尔与海德的"共生体"形象完成了对"何为人"的探究,即善恶一体,共同构成"人"的存在。杰基尔博士身上体现出了斯芬克斯因子以及因子间的抗衡,从斯芬克斯因子的角度解读《化身博士》可以理解为"人性"与"兽性"之争,代表"善"的杰基尔不断与代表"恶"的海德为支配问题而斗争。小说表达了"人性战胜兽性"的主题,并揭示出小说背后关于善恶一体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2.
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三部小说《群山回唱》以一对兄妹因贫穷和战争所铸成的六十年悲欢离合为主线,讲述了与其关联的家庭纽带中各个人物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通过分析小说三个阿富汗男性人物斯芬克斯因子失衡的原因,以此来诠释他们如何摆脱各自所面临的抛弃亲人的道德困境,重建亲人间相互关爱的家庭伦理意识,从而实现精神层面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3.
《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生》是艾丽斯·沃克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主人公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一生因陷入白人地主压迫的伦理困境,选择抛妻弃子逃往北方;第二生中他受斯芬克斯因子的影响对白人使用暴力,促使其伦理意识觉醒;最后在第三生中,他学会了爱人爱己并最终实现了自我救赎。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本文对科普兰经历的三次生命及其分别陷入的伦理困境、做出的伦理选择、体现的伦理意识进行全面剖析,展现出他第一生的无能为力,选择逃离到第二生的伦理意识初步觉醒,再到第三生的自我救赎,揭示了文学作品中道德榜样的发展历程及其体现的道德教诲。  相似文献   

4.
《化身博士》中亨利·杰基尔生活在封闭、黑暗、家庭伦理结构缺失的环境下,这样的伦理环境,加上其自身斯芬克斯因子的作用,促使其伦理意识及伦理身份选择发生巨大变化,纠结在选择自律的高贵身份还是自由的魔鬼之间,最终以生命的终结获得救赎。本文试图从文学伦理学视角分析小说中伦理环境及杰基尔的伦理意识与伦理身份的选择,旨在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小说,获得更多的伦理启迪。  相似文献   

5.
本斯皮里在其专著《海蒂》之中,主要描写一个亲近自然、无法适应城市生活环境的儿童,这是在伦理选择过程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证明儿童在成长期间,必然要经历由生物性选择过渡转接到伦理选择的过程,之后儿童才能够真正发展为成人。如若说某些成人忽视这类特性,就会由于伦理越位问题而对儿童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严重情况下限制儿童成长进程。归结来讲,儿童成长特征始终交由斯芬克斯因子决定,成人需要针对儿童自我选择予以适当地尊重和科学妥善地引导,唯独如此,才可以辅助儿童群体顺利度过伦理选择等人生挑战困境。笔者在此细致探讨《海蒂》之中儿童的伦理选择和成长关系,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员重视。  相似文献   

6.
《复活》描写了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的精神觉醒。聂赫留朵夫是斯芬克斯因子矛盾共同体,通过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激烈的斗争与冲突,使他的人生历经了人性因子主导、兽性因子掌控、人性的觉醒三个不同阶段,最终凭借人性高级因子对兽性低级因子的控制,使人性占据主导,获取人性觉醒的最终胜利,他的觉醒也对现代人有一定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7.
《觉醒》是美国女性文学中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从伦理学批评的角度解读该小说的伦理意义,为重估其文学价值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主要观点:在父权制伦理与资本主义伦理双重压迫下,主人公埃德娜陷入伦理困境中,经历了"叛逆—顺从—挣扎—超越"的心路历程,最终在自杀中实现了自我的超越。从这个意义上说,《觉醒》是一出伦理悲剧,是肖班对美国19世纪末的女性如何建构伦理秩序的自觉探讨。  相似文献   

8.
历来作为正义与自由化身的孙悟空在电影《西游·降魔篇》中却以邪恶极丑的形象出现,令观众感到新奇而又疑惑。从文学伦理学批评之斯芬克斯因子理论视角解析作品中人物从人或神沦为妖魔、再从魔转化为佛的变化,认为是斯芬克斯因子不同组合和变化的结果。在兽性因子的支配下,圣者也可能转化为妖魔。儿歌简单的语言传递至善,征服邪恶。去除魔性,回归本真与理性是走向完美并最终成佛的必然之路。  相似文献   

9.
伦理叙事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使作家在小说中遵循一定的伦理原则和道德标准,宣扬宽容、仁爱的道德力量和美德有报的伦理观念.在爱情婚姻题材中,伦理道德始终是支配主人公行动和人物命运的根本原因,在表现个人奋斗题材时,主人公则要经受道德考验和审判.产生这种特点的原因在于英国小说的道德训诫传统、文学理论的实用主义倾向以及19世纪英国的社会状况等.作家们借助文本表达伦理叙事的同时,也充分表达了他们对现实的强烈批判与对人性的深刻关注.  相似文献   

10.
<红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之花不但没有被清教教规和教义扼杀,而是得之以浇灌,在逆境中茁壮、坚强地生长、绽放,展示了美丽的人间真情.特别是男主人公的爱,在受到上帝对他的意志和对上帝的忠诚历练之后,他的爱变得越加的坚贞,使他公开了他和海斯特的恋情,使有情人终成眷属.尽管丁梅斯代尔没能活着与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但他们的爱却在"红字"中永生、传颂.  相似文献   

11.
“科技伦理”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伦理”的初衷本是为了使科技沿着健康的轨道良性发展,但最终容易导致科学技术的停滞甚至被取消;其价值取向本是为了使科技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共同的未来”,但结果却容易因科技的停滞甚至被取消而导致人类社会发展的停滞甚至倒退。“科技伦理”的价值诉求与其执行后果是正相反的。这就是“科技伦理”悖论。  相似文献   

12.
《罗斯莫庄》是易卜生晚期的象征主义代表剧作,剧中主要人物罗斯莫为了改变现行伦理价值体系、实现自我解放的道德理想,在女主人公吕贝克的影响下背离了他的家族传统和宗教信仰,却又始终无法摆脱对妻子碧爱特之死的道德自责;吕贝克一直试图影响和改变罗斯莫庄所代表的伦理传统,反而被它潜移默化地影响,为自己曾触犯伦理禁忌而深陷道德谴责。罗斯莫和吕贝克最终意识到他们的道德理想本质上是乌托邦式的想象,不具备现实伦理基础,因而无法变为现实。本文认为,该剧借此说明,思想自由和自我解放不能只凭个人主观意念的转变或某一立场的变更,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伦理选择,而是受到历史、伦理环境和伦理传统等现实条件制约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13.
美国自然主义作家西奥多·德莱塞在代表作《珍妮姑娘》中通过主人公完善自身人格却又违背社会道德准则的行为和悲剧的命运,揭示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伦理冲突,质疑了普遍伦理标准的合理性,同时揭露了社会的不公和现实的冷酷。  相似文献   

14.
女性形象在商业广告中得到普遍的运用,但是纵观商业广告,其中存在的性别偏见屡见不鲜.从伦理视角来审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其运用不应超出一定的伦理尺度,否则,就会引起社会的失衡.广告中女性形象的伦理向度应该以维护女性的公众形象为基本目标,使广告活动与伦理道德文化精神相吻合,实现功利性与伦理性的逻辑统一.  相似文献   

15.
在毕飞宇的小说《雨天的棉花糖》中,强大的社会压力、单一的文化价值取向使主人公红豆未能实现自我伦理身份的确证而选择在挣扎中放弃生命。在个体生命与社会意识的冲突中,人物所面临的伦理选择和伦理困境以及最终难逃的伦理悲剧,共同塑造了这部作品的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16.
教师专业伦理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专业工作中所形成的基本伦理关系与应该遵守的基本伦理精神、规范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素养.教师专业伦理建构面临专业自律与公共服务离散、外制与内生失衡、现实与理想失谐和伦理知识与伦理能力分离四个方面的困境.教师专业伦理建构的具体路径包括:实践公共生活,生成教师专业伦理精神;健全学校管理制度,催...  相似文献   

17.
有着"心理外科医生"之称的台湾女作家欧阳子,擅长通过潜意识描写来刻画人物,发掘内在矛盾,向读者展现一个鲜为人知的隐秘心灵世界.各色男女挣扎于爱情与伦理之间,他们尝试着释放自我,却仍无法完全摆脱桎梏.他们或在欲望沉浮中背离道德伦理,无可自拔;或在畸恋自虐中情感煎熬,痛苦纠结.欧阳子对沉陷与突围中的人物描摹,揭示出人性命题的复杂层面.  相似文献   

18.
教学技术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具有现实性与虚拟性的交融、广域性与互动性并存、教育性与风险性相伴等特征。当前教学技术生态存在生态链异化、生态环境危机、生态位错位等失衡现象,究其原因在于伦理的缺失。要正视教学技术的价值诉求,使其在伦理的观照下进行:教学技术主体要主动承担伦理判断和选择义务;开展伦理对话与监督;完善制度规范,建立教学技术的伦理秩序;丰富教学技术生态研究的伦理向度。  相似文献   

19.
伍迪·艾伦的《中央公园西路》对美国社会存在的婚姻道德矛盾和冲突作了充分的展示,具有一定的伦理内涵和伦理价值。剧中卡萝尔的伦理身份困惑及萨姆的婚外情,揭示出人是一个斯芬克斯因子的存在,体现出理性意志、自由意志和非理性意志之间的冲突。笔者对《中央公园西路》中卡萝尔、萨姆等人物的婚恋行为和抉择进行了剖析,指出戏剧中人物因欲而起的婚外情来源于自身自由意志的恣肆与伦理意识的缺失。并通过对美国六七十年代伦理环境的呈现,说明了伦理环境对人们的婚姻伦理道德观念的深刻影响,同时也进一步揭示了伦理禁忌对于维护社会、家庭和婚姻秩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大众媒介文化传播的日益广泛以及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对于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和媒介素养教育的伦理自觉正在成为学校教育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与议题。在当前的媒介技术与文化传播过程中,媒介技术理性的持续"至上",媒介传播自由与公正的失衡以及媒介学习主体理性、情感与信仰的分化,都给媒介素养教育造成了伦理困境。该研究在深刻理解媒介素养教育伦理自觉内涵的基础上,试图打破媒介伦理困境,重新建构媒介伦理的内涵与价值,并指出要真正实现媒介素养教育的伦理自觉,需要复归媒介的价值理性与伦理精神,重塑媒介主体的自由与责任"规范",凝聚教师的媒介素养与道德引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