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性别敏感教育的基本主张是:重视性别差异而不为其束缚;赋予女性以发声的权利;采取灵活的教育组织形式;引导男女两性成长为"完整的人".由于性别地位和性别角色差异广泛渗透于成人的生活世界,是影响成人教育的重要因素,因此开展成人教育必须坚持性别敏感原则:引导成人树立科学的性别差异观;关照女性教育;尊重并融合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
《周易》一书中的阴阳观念多被讨论,与万物相关涉,但是其对于两性的分析却容易被忽视,尤其是《周易》对女性的定位.《周易》中的阴阳观念是如何与现实中的两性定位和差异相关联的,乾坤两卦如何与男女之意相关,《周易》的编纂者其性别定位是什么,以及《周易》中的女性形象的特点是如何展现的,这些内容都值得我们审视探究,以古代形而上的哲学思考来分析现实中的两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年代,分析的教育哲学同时在英美异军突起,不仅在方法论上提升了教育哲学的学术性,也具体形塑了以理性为基础的自由主义教育观,一度成为西方战后的主流教育思想。对此,海峡两岸已经有许多学者进行了阐释。本文希望能直入其中,借此引出重要的学术议题和成果,使华人世界更能领略其学术主张内涵。作者认为教育分析前期的基本主张,包括厘清教育理论之实践性质、坚持教育之内在价值、自主性的教育目的、重视知识形式的教育内容、理性教育方法涉及的课程、教学、道德教育等方面;教育分析后期对教育政策争议的哲学探讨,也有许多原创性的贡献。教育分析哲学近年来当然也免不了受到诸如多元文化、女性主义、欧陆后现代、后结构主义及马克思批判教育学之批评,在吸纳之余,它依然保持其竞争性之活力并持续发挥影响力。华人世界若能进一步梳理当年分析典范之众文献,将能扩大吾人视野,提升教育哲学学术及指引实践之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4.
改造主义的教育哲学曾一度因“荒诞”而著称,但是作为一种危机哲学,改造主义的许多主张在表面的荒诞之后却蕴涵着深刻的理性思考。改造主义对学习问题的论述构成了其独特的学习哲学。这种学习哲学将“社会—自我—实现”作为学习(教育)的目标,强调领悟、非智力因素及鸟托邦精神对学习的重要价值,主张学习的过程就是达成一种“社会共意”。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教育史中,柏拉图和卢梭对女性的教育持不同的观点。柏拉图认为,男女两性的教育不取决于性别,应该为女性提供与男性相同的教育;而卢梭则认为,男女两性是存在性别差异的,因此,应该为女性提供与男性不同的教育。这两种女性教育观都使女性在教育中处于劣势。文章分析这两位西方教育思想史学家关于女性教育的观点及其影响,希望对当今男女两性教育问题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性别意识主张从社会文化视角正确看待两性差异,倡导消除两性成长中的文化障碍.针对当前女大学生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应高度重视性别意识教育,充分认识性别意识教育在树立"四自"精神、强化主体意识、提高综合素质、提升认知、开发潜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对女大学生培养的重要性,并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将性别意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等方式加强对女大学生的性别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7.
问题创新教育是现代创新教育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但是,问题创新教育的范畴和事实,于创新教育是否有必要,是否能作为创新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还需进行深入的理性分析.从揭示问题创新教育的生命哲学理性蕴含、创新哲学理性蕴含、教育哲学理性蕴含和社会哲学理性蕴含等方面分析,能明了问题创新教育的问题生命活动逻辑起点、问题创新教育的科学创新特征、问题创新教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及问题创新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由此认识问题创新教育的丰富哲学理性蕴含,为创新教育奠定思想基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与社会主义女性主义都是最早产生于英国的两个理论流派.她们从妇女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人类社会的政治理念和两性,探讨两性不平等的根源、两性之间的差异,以及如何消灭两性不平等,实现两性平等等问题,从而提出以女性文化为基础的新的社会价值观,构建了女性主义运动的理论,开启和指导了不同时期的西方女性主义运动.但是,两派理论上的局限也给女性主义运动带来困惑.  相似文献   

9.
脏话作为一种非正规的边缘性语言,在现代社会已经无所不在。大部分脏话具有浓厚的性意识指向,直接以男女性器官或性行为为对象,尤以女性为甚。脏话的性意识指向背后是复杂的男女两性社会权力、地位关系,也体现出两性性心理的差异、变化。分析脏话的性意识,不仅能展现一定的社会文化、社会关系、两性性心理,而且能剖析出脏话中一些实质性的东西,为禁止脏话提供有用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刺激物属性与内隐攻击性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偏好判断这一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探讨了不同属性的刺激物对男女两性的内隐攻击性差异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刺激物的属性设计为被攻击者是女性时,男女两性在内隐攻击性上存在差异,反之,则不存在差异。同时还发现,传统的社会内隐态度会以间接启动的方式影响人们对内隐攻击行为的社会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