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英语教学课本中,metaphor(隐喻),metonymy(换喻)和synecdoche(提喻)是使用较频繁的修辞格,隐喻,换喻和提喻的使用可以增强英语文章的感染力、语言的表达力,使语言更生动、活泼,强化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2.
惯用句是日语的一种固定语,具有丰富的比喻义,比喻性是日语惯用句的本质所在,特别是其隐喻、换喻和提喻意义是认知语义研究的重要内容。隐喻等比喻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对人类认知事物、事物概念的形成、语言意义的生成起到重要作用。日常语言离不开比喻认知方式,语义研究概莫能外。  相似文献   

3.
日语中由「目」构成的惯用语数量多,表达的意义丰富。通过对「目」在惯用语中的意义进行分类,考察认知思维模式中的隐喻和换喻在其中的运用,可以看出无论「目」在惯用语中所表达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意义,无不与其作为人体部位器官所具有的机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杨雪  王静  崔学军 《海外英语》2011,(15):279-280
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把语言就是隐喻的认识提到新的高度,使隐喻从此正式纳入认知科学的新领域。隐喻的认识源于日常经验,这种认知系统构成了语言运用的心理基础。诗歌是隐喻的海洋,唐诗更是中国诗歌的精华,该文以唐诗为基点,借鉴认知语言学关于隐喻的主要内容对唐诗中的概念隐喻、换喻、拟人化和通感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现象,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具有互相联系的意义。传统的语义理论并没有把握多义现象的全部和本质,未能对此现象作出充分的解释。认知理论认为多义现象的形成是人类通过认知手段(如隐喻、换喻)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多义结构的分析和解释对英语词汇教学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作为“隐喻式语言”的诗歌自然离不开隐喻,隐喻翻译是诗歌翻译的关键。结合认知的观点,认为诗歌中的隐喻既有同质性的一面,又有异质性的一面,提出了中国诗歌隐喻的英译实践可归结为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选择。分析一些古诗名句的译文表明,归化翻译策略中的意译法、换喻法与异化翻译策略中的明喻法、直译加解释的方法,是英译中国诗歌隐喻较为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多义性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它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本文运用原型范畴的认知学理论,从词汇层面入手,对多义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多义性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隐喻、换喻,和多义性形成的两条路径——辐射和连锁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从而克服了传统结构主义在语言多义性分析上的欠缺。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散文集<文化苦旅>的细读管窥其散文创作的特征:余秋雨以超我式的主体洞见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和悖论,并以"复义"、"隐喻--换喻"等手法表达了自己的洞见.  相似文献   

9.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运用家族相似性原理、原型理论、隐喻与换喻等,对英语中多义词的内部语义结构进行分析,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并较为深刻地理解其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0.
论述指示现象与话语意义之间的关系、语境对话语意义的影响、语境和指示现象。关于指示现象,重点强调的是空间指示,并指出回指是空间指示的延伸及回指与换喻、提喻的关系。最后对话语连贯和意义推断也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