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汾-洪洞-霍州输气管道工程全线长度62km,管径D457mm,管道设计压力4.0Mpa.管线北段30km范围内地形地貌较为复杂,冲沟穿越成为本工程施工的重点.在霍州市下乐坪村使用定向钻一次性穿越两条相连冲沟及一条公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咸宁学院拟在咸宁市温泉经济开发区杨下广场,香泉花园兴建学院小区,该小区由17幢五至六层住宅楼组成,单体建筑平面形态呈长方形,砖混结构,总建筑面积约60000m2。一、场地地质条件(一)场地地形地貌特征拟建筑场地位于咸宁市温泉经济开发区杨下广场,咸宁大道与贺泉公路交会处,咸宁市鄂南高级中学新校区对面,场地为山沟垅地带,地形变化较大,冲沟中较低洼处标高30.5m,贺泉公路边较高处标高约38.0m。场内沟壑发育,一条大冲沟横穿场地东西,另还有多条人工挖掘的沟渠,将场地土切割得支离破碎,下伏基岩为第三系——白垩系地层,无断裂构造影响。(二)…  相似文献   

3.
当位于山区的厂址遇到天然冲沟时,需要对天然冲沟进行回填,为了保证回填后的冲沟渗流稳定,就需要对冲沟设置排渗盲沟,解决渗流问题。文章主要介绍了处于回填区沟底盲沟设计的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4.
中国黄土高原气候暖干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应用中国黄土高原7省51个代表性气象站1961年~2000年主要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和1956年~2000年黄土高原中部主要河流的年径流量,采用EOF和其他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气候和径流量变化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黄土高原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以每年0.026℃/年的速度上升,增温速度大于全国同期增温速度;年降水量和植物生长季降水量均呈递减的趋势,年降水量递减率为-2.095mm/年,递减率高于全国同期值;年平均气温和夏季平均气温变率呈增大趋势;黄土高原中部7条主要河流径流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年河流径流量以每年0.4851×108m3/年的速度下降.气候暖干化导致土壤含水量下降,风沙加大,植物存活率降低,植被覆盖率下降,地表土质更趋疏松,是黄土高原区域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温家山隧道中部75m冲沟浅埋段,通过邀请专家现场多次踏勘,参照有关施工资料,经过多种方案比较,选用明洞回填暗挖及扣拱暗挖的施工方法顺利完成。明洞暗作、施工简便、降低造价、减少用地和弃土、利于环水保。  相似文献   

6.
勘探区位于古山矿区东北端,区内岩层产状较为平缓,断层较发育,煤层呈单斜构造,结构复杂.区内无地表水体.地表出露亚砂土、亚粘土、碎石及玄武岩,冲沟发育.  相似文献   

7.
汤河水库溢洪道完建设计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河水库经过30多年的运行,水库主体工程运行状况良好。而溢洪道泄槽及以下段始终未得到彻底处理,经泄洪运用后,右岸泄槽底部出现冲沟,尾渠中出现10m多深的冲刷坑,应进行完建处理。设计前做模型试验检验完善了设计。  相似文献   

8.
(一)场地地质条件 1地形及地貌 库车机场迁建场址位于库车县城西南方向7km处(直线距离).南疆水利指挥部以东约500m处.为库车河冲洪积平原西侧细土平原区。地势相对平缓.北高南低.坡降5-13‰。场区内分布有1条季节性洪水冲沟.呈近南北向分布.最宽达30m,深度1-2m,为上游地段集中降水期暴雨洪流的主要排泄途径。场区内东西向分布有1条排碱渠道.宽5m.深2-3m。场区内植被主要以芦苇、骆驼刺为主.场地东部有小型沙丘和沙垄分布。  相似文献   

9.
深入开展黄土高原沟道农地转型过程特征与模式研究,可为黄土高原沟道人地关系演化规律探究和农业多功能转型提供科学参考。本文以延安市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选取2012—2018年研究区12 幅Landsat数据,利用CART 决策树提取沟道农地分布信息,结合高清遥感影像数据和野外实地考察,分析研究区沟道耕作转型过程,进而揭示该区域沟道耕作转型的内在机制。结果发现:①研究区沟道耕作重心由1100~1300 m范围向800~1100 m的低海拔地区转移,且坡度范围主要集中在0~16°。②研究区沟道耕作向集聚转型,尤其在小空间尺度上沟道耕作集聚特征更加明显,沟道耕作转型可总结为6种地域模式,其转型过程主要受经济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的驱动。③黄土高原沟道耕作由耕作区域内广种薄收的纯农粗放生计方式向生态经济下的集约化转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沟道农业转换,功能趋于多元化,人地系统发展趋于协调高效。研究结果不仅对探讨黄土高原沟道乡村土地利用转型、生态文明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及乡村产业发展具有参考价值,对深入理解黄土高原沟道人地系统绿色可持续转型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坝式路堤是黄土地区跨越冲沟的一种特殊高填土路堤,其建筑和水工建筑中的土坝基本相同,但由于坝式路堤是坝路合一,故与一般水工土坝又有差别。坝式路堤可以建筑在冲沟的任何部位。国道109线大饭铺——东胜段山岭重丘区二级油路改建中综合考虑了当地地形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等情况,以及和路线线型的配合等多种因素,在多处跨越冲沟地段  相似文献   

11.
重建土壤水库是黄土高原治本之道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黄土高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分析黄土高原成因机理及结构特点基础上,探讨了黄土高原“土壤水库”的功能,研究了地表水库、土壤水库、地下水库三库协防在治理黄土高原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应将重建土壤水库,实现三库协防,作为构建和谐黄土高原,再现秀美山川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方针,而地表径流调控与水土资源持续利用技术研究,可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理论实现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是古代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 该区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环境脆弱。土壤水是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与生态恢复的重要资源, 土壤水问题的未来发展趋势对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文章从黄土高原气候变化趋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成效及其引发的土壤干燥化问题等方面, 讨论了当前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中资源与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重点分析了土壤干燥化的概念、特征、环境效应及其调控等研究进展, 在此基础上提出黄土高原土壤干燥化问题的未来研究方向和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土壤水资源管理策略与目标, 以期为国家及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西北黄土地区冲沟地段填方施工特点,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减少路堤沉降变形、提高压实质量及安全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4.
区内冲沟发育,切割较深,浅层地震地质条件复杂,采用小道距接收,以提高有效叠加次数。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综合治理”被列为国家“七五”科技重点(攻关)项目,这是为大规模治理黄土高原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前期准备,对加速黄土高原的治理具有重大意义,已引起国内各方面的关注。所有关切黄土高原以及黄河治理事业的人们无不为主振奋。不少知名的学者、专家出席  相似文献   

16.
基于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及问题,结合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质地形和气候因素,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及危害,提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思路,总结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新地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贫穷、落后是人们对黄土高原以往的印象。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黄土高原已出现了新的发展契机。文章从粮食的增长、土地潜力的开发和果品产业的建立、能源基地的发展以及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等方面为黄土高原的未来勾画出一幅崭新的蓝图,指出了黄土高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新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主要针对内业绘图时,对等高线遇到坎、陡岸、沟、鱼池、双线河渠、水库、湖、塘、冲沟、陡崖、路堤、路堑的处理及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9.
近12年来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对年内水热条件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翀  任志远  韦振锋 《资源科学》2013,35(10):2017-2023
基于1999-2010年SPOT-VEGETATION旬值NDVI数据,通过经改进的时滞偏相关等方法,并结合该地区降水量和气温数据,解释植被覆盖年内变化对气候要素的响应.结果表明: ①年内植被覆盖变化与气温的变化较为一致,气温较降水对年内植被生长影响强烈;②植被覆盖低、降水量小、气温低的地区与降水量的年内相关强,滞后时间集中于0旬~3旬;③植被覆盖与气温的年内相关程度不受降水量与气温空间分布的影响,滞后时间集中于2~3旬与8~9旬;④水热组合较好的植被覆盖高的地区,植被覆盖均对降水量与气温的年内响应敏感,相反则敏感程度降低,气温对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的年内影响占主导地位,农业生态区与山地森林生态区植被覆盖年内变化主要受气温的影响,降水影响不明显;⑤黄土高原西北部和西南部降水或气温的单独影响不利于植被生长,黄土高原西北部,环境干旱,植被稀疏,其植被覆盖与降水量的年内相关较强,但是植被生长相对于其他地区较为迟缓;黄土高原西部,植被覆盖与气温的年内相关程度相对不明显且迟缓.主要是由于黄土高原西北部和西部,降水或气温远低于黄土高原平均水平,而在单气候因素影响下植被生长会受到抑制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以陷落柱发育的山西金庄煤矿为研究区,研究了区内岩溶陷落柱的发育特征与发育规律,发现研究区陷落柱平面形态以椭圆状为主,次圆状为辅,发育规模相差悬殊,最大者长轴长135.43m,最小者长轴仅6.1m;同时,区内陷落柱的发育位置主要的分布于褶曲、断层、冲沟、奥灰水径流带附近,且与研究区构造展布方向一致。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陷落柱的成因,认为区内陷落柱主要是在晚奥陶世后构造运动作用以及区域的埋藏与抬升、地下水径流作用下不断地溶蚀垮落、塌陷而成,同时,研究认为区内陷落柱主要形成于中生代晚期的侏罗纪(或白垩纪)至第四纪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