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凝聚着人们的心智与情感并具有高度认同感的民间法,弥补着国家法留下的“真空”,充实了社会控制体系.使纠纷解决变得便利和经济,经过国家立法机关的认可、吸收,民间法还能转换为国家法,从而对法治社会的建设和我国人民法律信仰的形成起巨大的推动作用。民间契约是民间法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属于一种“普遍性判断标准”或广义上的“法律渊源”。盐业合伙契约作为我国近现代一种独具民族传统特色的民间契约形式,无疑属于民间法的范畴,通过对其具体内容、历史作用以及民间性特点的分析,有利于人们认识在国家法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如何为民间性规范留下适当的生存空间,从而为中国法治理论研究提供有益的制度性资源。  相似文献   

2.
盐业契约是指有关盐井开凿以及盐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契约规范的总称.在中国契约法律制度和盐业文化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盐业合伙契约作为盐业契约中一种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资本组织形式.具有许多不同于中外其他合伙契约的特点,从法律角度去深入探析盐业合伙契约.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契约法律制度本土化发展和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的有中国特色的契约法律文化.对于促进我国民商立法的进一步完善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盐业契约是有关盐井开凿以及盐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契约规范的总称,在中国契约法律制度和盐业文化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盐业合伙契约作为盐业契约中一种独具我国民族特色的资本组织形式,具有许多不同于中外其他合伙契约的特点。从法律角度探析盐业合伙契约,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契约法律制度本土化发展和在外来文化冲击下的有中国特色的契约法律文化,对于促进我国民商立法的进一步完善也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民事诉讼制度中,一直存在职权主义诉讼与当事人主义诉讼两种模式之争,而我国的民事诉讼制度可以说基本上属于职权主义模式。在四川井盐生产历史过程中,保留了丰富的盐业契约档案,这些契约规范着各类的盐业生产经营活动,调解着复杂的盐业诉讼纠纷盐业契约以其突出的自由性、合意性以及遵从习惯等特点,在过去有效地调节着复杂的经济关系,我们探析其中有价值的成分,对于思考我国的民事诉讼制度应更多地引入当事人主义模式一定会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盐业合伙契约作为我国近现代一种独具民族传统特色的资本组织形式,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和非常鲜明的特点。本文通过对盐业合伙契约内容和特点的分析,探讨我国现行合伙法律制度反映出的调整范围过窄、合伏组织形式单一等滞后于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现行合伙法律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代民间契约文书保存了大量方音,辨识方音成为整理民间契约文书的一项重要内容。道真契约文书所见"还过""还顺""还边"之"还"实为"横"之记音字,"崙坎""岩崙"之"崙"乃"棱"之记音字,在巴县档案、自贡盐业文书等地方文献中都能得到佐证。道真契约文书经汪文学编校,大量方音都得到了精准释读,但仍存在误解或漏校,"还""崙"二字说明通方音在民间契约文书整理中的不易与重要。  相似文献   

7.
中国法律近代化转型时期,国家制定的成文法与民间社会存在的习惯法并存,共同稳定和规范着社会秩序。在此历史时期产生于四川的规范盐业生产经营的契约,遵循盐业生产经营习惯,规范盐业生产经营秩序,并与国家成文法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双向互动的关系,促进了盐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带来了盐业的繁荣。本文从习惯与习惯法解析八手来探讨近现代时期习惯法与成文法的关系,以盐业契约纠纷的解决之具体案例的分析来进行佐证。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契约自由在自贡盐业契约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约自由原则是资产阶级三大民法原则之一。依据契约自由原则,个人可以依据其自由意思,决定是否缔结契约,与何人缔结契约,以及缔结何种内容的契约,即为契约当事人双方在自由意志基础上产生的合意。在清末民初自贡盐业生产过程中,自贡盐业厂规逐步形成了规范生产经营活动的习惯法,成为契约当事人双方合意的基础,并体现在绝大多数盐业契约中;但也有违背习惯法厂规的契约存在。通过对自贡盐业契约内容的分析,作者指出,无论是遵循还是违背习惯法厂规的契约,都体现出契约自由的精神和理念。  相似文献   

9.
盐业析产契约在白贡盐业契约中占有较为突出的地位.对现令的家庭析产制度之建立与完善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从盐业析产的种类、析产准备、析产内容、法律特点以度析产与继承的关系方面进行了速一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以契约等为代表的民间习惯和“乡法”调解民间的民事行为是中国古代社会管理、规范民间民事行为的主要做法。民间纠纷双方选择民间调解方式的原因在于:官府受理各类民间纠纷是有时间限制的;避免诉讼中的追证,节省时间;降低诉讼成本。对各种诉讼成本的顾忌,会使民众产生厌讼、畏讼的情绪。规避机制一般为:对与“乡法”相关的借贷利率有所限制,对契约当事人身份有所限制与规定,对契约履行过程有所限制与规定。官府对民间私契的主要态度是不会轻易介入和干预。只有当民间私契以及借贷、买卖行为影响“国家根本”时,官府才会积极介入,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1.
侗款文化是我国侗族地区的特色文化。侗款文化的核心侗款在本质上是民间法、习惯法,能够起到社会控制的作用。侗族款文化虽然包含了很多积极因子,但是由于民间法、习惯法本身与现代法治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因而侗族款文化与现代法治之间并不完全吻合,两者之间存在习惯法与国家法冲突的一切表征。当然,这种冲突与矛盾并非不能化解。如果能够有效地化解两者的矛盾冲突,则能够进一步发挥侗族款文化的积极意义,与现代法治形成互补作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法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民间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间创新的价值判断决定了它有自己的逻辑界限,它属于实用技术发明而不是科学原理创新。厘清民间创新的误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性回归原则,才能促进民间创新的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土家族原生型民间音乐资源十分丰富,其品种纷繁多样,蕴藏量大,覆盖面广,有非常重要的艺术价值。土家族原生型民间音乐属于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独特的音乐特征,对土家族原生型民间音乐保护、开发、利用能促进地区两个文明建设的提升,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有序进行,提升土家族原生型民间音乐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4.
“民间法”是我国法学界近年较多使用但尚未严格界定的新概念。民间法在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甚至比国家法更为重要的作用,它所调整的主要是具有强烈“地方性知识”和民间色彩的社会关系。民间法在所规范的内容和对象、执行方式、发展趋势、形成方式等方面具有自身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5.
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的继承法大多通过继受罗马法而建立起了赠与冲算制度,这些制度在现代社会呈现出一些共同趋势。我国民间同样有赠与冲算的习惯,未来民法典应当设立赠与冲算制度,以弥补现行立法之不足。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彝族民间法在中国彝区的乡村则主要表现在彝区村民订立的村规民约。彝区的村规民约直接来源于乡土习惯法,它作为一种法律现象,有自己独特的性质。村规民约是法律的延伸,是民间的法律,它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对造就彝区地方秩序的稳定和维护彝族民间的公平正义,起到了国家制定法律难以起到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国民文学"是在各个"民族文学"发展、融合、凝聚的基础上,在"国家"这一现代性民族共同体中所形成的新的文学形态。"国民文学"只能包括、凝聚,而不能替代和覆盖"民族文学","民族文学"的发展必然指向"国民文学"。当今世界各国,民族身份的现代化就是"国民化",传统"民族文学"的现代化就是"国民文学"。"民族文学"已经或正在被"国民文学"所吸收、所融汇,文学的"民族"分野日益模糊化,而文学的"国民"分野则日益明朗化。从"民族文学"发展到"国民文学",再发展到"区域文学",最后发展到"世界文学",是人类文学史横向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应顺应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的发展大势,强化"国民"及"国民文学"的观念与意识,促使"民族文学"向"国民文学"的进一步转化与凝聚。  相似文献   

18.
李冰化神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冰,始见于《史记》,为其筑堰开渠都江堰事。1974年,都江堰出土汉末造作的三石人二躯。大躯体上刻有李冰名号,晋人说是李冰本人用以“与江神要”的神物。晋人还将秦国刻以诓蜀王的五石牛,说成李冰“以厌(压)水怪”的五神犀。晋朝开始出现的李冰化牛与龙同江神相斗传说,得宋朝范成大给予具体化,指称冰擒神锁镇于伏龙观。朱熹首先提说“冰有子二郎”;稍后,赵朴将李冰实事与神迹统归二郎名下。清朝年间,二郎更取代李冰.并有孽龙传说。李冰的神化,原属“祖先神”遗制,自民间宗教观念盛行之后,旋即被道教造作为道仙,以致她及二郎成为“人造神”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19.
宁德畲族民俗文化内涵丰富,是调查、研究和借鉴畲族历史文化的主要依据。现有的知识产权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都无法满足对畲族民俗文化保护的要求。我国应借鉴国外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确立畲族民俗文化保护的原则,设置专门的保护机构,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建立并依法管理相关保护基金。  相似文献   

20.
以转型期乡村社会的"治理性危机"为大背景,以一起历时九年多的水事官司为个案,运用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借鉴"过程—事件分析"的研究策略,对遭遇冲突的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复杂关系作一动态考察和富有启发性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