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怎么样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帮助目前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笔者通过实践以为,不是通过反复做题操练以至达到条件反射的境界,而应当找到一个具体情境,一个实验,一种技术的改造,从  相似文献   

2.
《课标》指出:“数学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教师应该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合作者。”因此,作为教师在设计教案前必须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学习新知所必需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学会?  相似文献   

3.
语文不是一个有着严密知识体系的学科,语文知识的教学可多可少,丰俭由人。尽管有人对语文知识做过“树型图”之类的总结梳理,书店中也不乏砖头一般厚重的语文知识手册。而事实上,这些知识到底对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多大作用?一位同学说自己“语基并不扎实,字音常常读不准,甚至常常会写错别字,写一篇文章,最后总有几个字要查查字典才能确定。如果让我参加‘汉字听写大会’,一两圈下来定会被淘汰”,这些当然不是什么光荣的事,但就是这样一个学生却成了北京市语文学科状元,她凭借的是什么呢?为此,这位同学感谢自己的爸爸:“永远不会忘记父亲为我完成了小学所有超出实际需要的抄写词语的作业,而让我在他抄写时去读我想读的书、永远不会忘记我第一次为书中的人物命运泪流满面、第一次为书中的幸福欢乐欣喜若狂……”也许不是每个父亲都能这样大胆,也不是每个学生都以读书为最钟爱的游戏,但是,值得语文人反思的是,从小学到中学,我们似乎有上不完的语文课,时间都用来做什么了?某个字写错了、某个词解释得不很恰当、某个作家作品记不住名字,这对一个学生的一生有多大的妨害呢?一方面,我们决不拿着问题当优点,混淆是非;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警惕将问题放大以遮盖或忽视更大的问题。语文基础知识在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中到底占多大比重?“地毯式”的知识教学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有多大的意义?同样,作为考试命题,引导师生多做一些什么事情对考生的终身更有价值呢?  相似文献   

4.
教学到底是什么?是向学生传递知识还是对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改造?是学生配合教师还是教师配合学生说?这个问题其实是教学史上的一个老问题。教师、学生、教材是教学最基本的三个要素,不同的教学观体现了对教师、学生、教材三个要素及其关系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5.
王建强 《四川教育》2005,(10):19-22
长期以来,人们存在着一种片面认识:学生进学校学习就是学习教材上的知识,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作业的功能就是巩固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这种认识的着眼点是“固化”的知识而非鲜活的人,自然地,作业陷入了“多统一,少选择,多重复,少创新,多书面,少实践”的局面,学生身陷“题海”,沦为“做题机器”,苦不堪言。作业应有的功能是什么?实现作业功能的技术路线是什么?怎样在保证基本功能实现的前提下,让作业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快乐因子”,适应个性需要的“营养餐”和生命发展的驱动力,而不是疲于应付的“苦差事”?为此,本刊特邀三位业内人士前来为教师“支招”,并通过“观点连线”辑录了部分鲜活观点,期望以此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共同来探寻作业“轻负高效”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又指出:“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于是,课改以来在语文教学实际中语文知识教学有被边缘化的趋向,语文知识教学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那么.语文教学是否要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知识?该怎样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这些都是我们所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本期的四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语文知识教学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读者朋友有所启示。[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数学不是孤立的学科知识,它与其它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运用语文课中学到的“扩句”和“缩句”知识来帮助数学学习,效果较好。一、运用“扩句”知识帮助学生学习数学1.帮助学生理解题目含义。有些数学题目采用“承前省略”的表达方式,低年级学生难以读懂。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扩句,把省略的文字补充出来后再理解,简单易懂。如“动物园有黑熊20只,比白熊多8只,白熊有多少只?”此题中“比白熊多8只”是关键句,但承前省略了部分文字,低年级儿童尚缺乏前后联想的能力,一时无法理解判断出“谁多谁少”来。教…  相似文献   

8.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也就是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是取决于学习者的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该理论强调:1.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数学不是孤立的学科知识,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语文课中学到的“扩句”和“缩句”知识来学习数学,效果较好。一、运用“扩句”知识帮助学生学习数学1.帮助学生理解题目含义有些数学题目采用“承前省”的表达方式,低年级学生难以读懂。对此,教师引导学生扩句,把省略的文字补充出来后再理解,简单易懂。如“动物园有黑熊20只,比白熊多8只,白熊有多少只?”此题中“比白熊多8只”是关键句,但承前省略了部分文字,低年级儿童尚缺乏前后联系思考的能力,一时无法理解判断出“谁多谁少”来。教师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10.
如何让学生优质就业?是一个需要长期探讨和建设的事情,优质就业,不是学生到了某一个知名企业工作或者到了某一个经济发达地区谋生就算优质。真正的优质是让学生除了技术还具备综合技能,比如掌握一门外语,比如表达能力等。  相似文献   

11.
陈吉芳 《考试周刊》2011,(23):48-49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句式的变换"是中学基本的语法知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如何更好地引导帮助学生通过随文学习,有效掌握“句式变换”的知识要点、变换技巧,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呢?现将我多年教学所得总结归纳于下,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2.
高中阶段,许多教师和学生都为语文的教学发愁,到底应该如何利用时间来安排语文教学呢?又怎么将林林总总、琐碎的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呢?其实,语文又称为"大语文",它所涵盖的知识面是很广的,不是单靠课上的时间讲解就可以让学生真正掌握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充分的利用课下时间,通过课外阅读来提高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3.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只有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探索与研究,才能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因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只有通过学生积极努力地探索才能产生“新的结果”。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4.
某职校课堂上,教室里突然飞起一个粉笔头,打中了一位女生的脑袋,女生发出尖叫。不少学生哄笑起来。教师非常生气,快步走到一个学生旁边,严厉地说:你为什么上课扔粉笔?你想干什么!该学生说:不是我扔的。老师更加生气:做了错事还不肯承认!我明明看见粉笔是从你这里扔出去的,还想抵赖?想不到这个学生眼一横,大喊:我说不是我就不是我!...  相似文献   

15.
新课改的理念之一是"以人为本",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在此理念的指导下,我尝试构建"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更好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话“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学冲突——一个应该重视的问题 戏剧往往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那么,教学活动是否也需要通过矛盾冲突来提高教学质量呢?回答是肯定的。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就主张在教学中“利用‘冲突’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人为地(与传统教学法不同)为掌握知识设置各种矛盾”:在互相冲突中“促使学生学习质量不断上升”。那么,什么是教学冲突呢?我们认为,教学冲突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教学目标的总要求,从教材中精心提炼出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的有价值的内容和需要学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通过巧妙地引导和点拨,  相似文献   

17.
林雪莲 《教育艺术》2023,(11):20-21
<正>学习并非以“量”取胜,更不是学习时间越长得到的收获就越大,尤其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如果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形成高耗低效的学习效果,不仅难以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知识,还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需要将“断”“舍”“离”这种方式运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精简化的模式,为学生打造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平台。  相似文献   

18.
谢毅 《山东教育》2014,(5):42-43
对比法是小学数学练习中最常用、最典型的方法。通过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找出题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透过现象看本质,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解题思路,归纳解题方法:通过对比,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比,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帮助学生找出共性的规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那么,怎样在练习中进行有效的对比呢?  相似文献   

19.
常有人问:“教育是艺术还是技术?”我感到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因为如此发问,把本来不是对立的教育艺术和教育技术人为地对立起来了。如果顺着如此发问的逻辑,我还可以问:“教育的首要条件是爱心还是智慧?”“学生应该获取知识还是能力?”“吃饭重要还是穿衣重要?”“父亲重要还是母亲重要?”等等。  相似文献   

20.
<正>假如世界上出现一种技术,只要人们连接上传感器,你想了解的某些知识就会全部“复印”在大脑里,等需要时自动筛选出最适合的解决方案,你认可这样不需要学习就能获取知识的方式吗?正方:可以用最少的时间博览群书枕惊鸿:我认同。不用学习就可以记忆超群,这不是很多人都渴望拥有的吗?我们在背知识点的过程中有时可能不是很顺利,需要反复背诵,而复刻在大脑里,就省去了背诵的过程,谁不想看书过目不忘呢?这样,还可以实现博览群书,看待事物可以多层次多维度,更有利于人类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