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教育质量能否提高的关键在于教师。作为培养中学理科教师的典范,美国UTeach教师教育项目为美国理科教育输送了一大批优质教师。本文从UTeach项目的培养对象与项目活动,UTeach项目的课程设置、学业管理与评估方面进行介绍,最后总结了该项目取得成功的诸多保障,如项目咨询服务,项目实施的师资力量以及校内外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始于2011年的“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师教育改革中,课程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主题。目前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仍存在着课程结构不够合理、教育类课时过少等问题。在国家实施“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时代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必须走“优化”之路,做到既不加重学生学业负担,又要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据此,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优化要着眼于卓越性、前瞻性、实践性和独特性等目标。  相似文献   

4.
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课程结构与课程教学计划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建构、阐述"立德树人、主辅结合、一专多能、重在实践"的卓越特殊教育教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内涵和要求,提出实施策略,以期对高素质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随着STEM教育在我国的兴起,从事STEM教学的教师数量短缺、教师素质欠佳成为备受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美国STEM教师职前培养经过长期探索,已经具备比较成熟的培养体系,尤其是位于美国STEM教育顶尖地区的新泽西学院,创造了独特的STEM教师培养体系。通过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认证评估等五个方面剖析新泽西学院STEM教师的培养过程,发现培养计划多样、注重科学研究、强调跨学科学习、重视教学实践是其STEM教师培养的突出特点。这些发现对我国STEM教师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付淑琼 《教育研究》2016,(4):146-152
为了给中小学培养卓越教师,美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制定与实施了自己的“卓越教师培养项目”,并形成了一个以高校的自我评价为基础,以州政府的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为依据,结合联邦政府的立法引领、专业团体的质量评选等各司其职又相互协同与监督的多方协同质量评价机制。“卓越教师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是这一协同评价机制的主要载体与关键协同因素,但该评价机制也存在如过分强调量化、过分强调培养结果等问题。美国的多方协同评价机制能给我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质量评价工作提供积极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教育质量能否提高的关键在于教师。作为培养中学理科教师的典范,美国UTeach教师教育项目为美国理科教育输送了一大批优质教师。本文从UTeach项目的培养对象与项目活动,UTeach项目的课程设置、学业管理与评估方面进行介绍.最后总结了该项目取得成功的诸多保障,如项目咨询服务,项目实施的师资力量以及校内外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卓越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对于完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提升职前教师的专业自信、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卓越幼儿园教师"课程体系遵循"因材设类,分类培养"的理念,目标定位于培养卓越的幼儿园教师后备人才,课程结构主要包括"螺旋式"理论课程体系和课程体系和"三段式"实践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9.
10.
2002年,美国公立大学联合会设立“卓越教师教育奖”,到2014年,共有25所致力于从职前培养阶段为中小学培养卓越教师的公立大学获得该奖.该奖及其获奖院校呈现出从竞争走出的卓越、基于实践需求的培养取向、依托协同合作的培养过程、重视对成效的量化追踪评估等特点.2014年刚刚起步的我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应该从卓越教师培养年度质量报告、协同培养、培养全程的高标准严要求、挖掘与发挥中小学的作用与影响等多方面展开努力,以确保“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真正卓越.  相似文献   

11.
始于2011年的"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课程体系是教师教育改革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主题。目前中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仍存在着课程结构不够合理、教育类课时过少等问题,优化教师教育培训课程体系有积极意义。在国家实施"卓越计划"及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必须走"优化"之路,做到既不加重学生学业负担又要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据此,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需要遵循卓越性、前瞻性、实践性和独特性等思路。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STEM教育快速发展,对教师核心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如何设计系统化的培训项目以支持STEM教师的能力发展,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美国MSUrbanSTEM项目重点关注STEM教师创新能力、教学实践能力和跨学科交流与协作能力的培养,对我国STEM教育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基于此,文章在介绍MSUrbanSTEM项目背景和理念的基础上,从设计逻辑和运行逻辑两个方面剖析了项目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特色,并提出我国的STEM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应树立能力本位的价值导向、融入行之有效的STEM教学方法、建立专业标准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教师培养也呈现出卓越取向,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不仅要确证其重要内涵,更要厘清其核心问题。在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过程中,地方高师院校存在诸多实践困惑。由于重师轻学的惯性思维,导致教与学能力的失调,“怎么教”的技术一家独大,“教什么”的艺术浅尝辄止。受“顺应主义”的影响,地方高师院校在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中受动顺应,缺乏专业自信,创新士气不振,突破后劲不足。受“普世主义”影响,盲目转型,名实不副,疏离本土,特色式微。为此,卓越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以问题探究为主线,培养创新意识,协调好师范教育和学科建设的关系,学研并济,深度研究与问题解决学习形成良性联动,解构重师轻学的培养样态;以STEM教育课程为轴心,建构适恰的STEM教育课程,提振信心,培养学生“全科”能力;坚持任务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多方协同发力,持续改进,不断整合优化资源,逐步打造特色,培养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4.
赵振红  于兰 《教育科学》2021,37(5):64-71
追求教师卓越一直是美国教师教育努力的目标.为使卓越教师教育有章可循,先厘清卓越教师的内涵,继而构建了卓越教师的评价标准.为实现教师卓越发展,美国制定了促进教师发展的举措:强化教师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多部门协同合作;设立卓越教师奖励项目;教师质量提升计划.为保障这些举措落到实处,美国建立了完善的评估与问责制度.美国培养卓越教师的举措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培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卓越教师的培养对于各阶段教育质量的提高有着至高的战略意义,然而也对高等院校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整合利用各级各类教育资源,为师范人才的卓越化培养做出应有的努力。教师教育共同体的建设便是这个问题的答案。成都大学成功地整合了国内外各级各类教育资源,为师范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高质量的综合性平台,为地方师资队伍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力保卓越人才计划的落实。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们对教师质量关注度的不断提升,"培养卓越教师"日渐成为英、美、德、澳等发达国家的普遍共识。英国的"卓越教师计划"、《培养下一代卓越教师》文件,美国的卓越教师专业标准,德国的"卓越教师教育计划"以及澳大利亚的"政府优秀教师计划"皆反映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卓越取向。文章介绍了英、美、德、澳四国的教师培养计划,以期为我国卓越教师的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STEM教育在培养学生适应未来挑战的关键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师资问题是制约各国STEM教育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我国现阶段STEM教师具有跨学段、跨学科、多职业、非专任等特点,准确测评STEM教师能力尤为重要。根据STEM教师能力要素,构建STEM教师能力测评指标体系,设计STEM教师能力测评系统,并依据测评系统施测对STEM教师进行诊断和培训,促进基础教育中STEM教师专业发展,是有效推进STEM教育的基础和关键。  相似文献   

18.
19.
《教师教育研究》2018,(4):122-128
STEM教育的提出源于发达国家对于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反思,其目的是倡导由问题解决驱动的跨学科教育,促使未来人才适应当今知识经济全球化水平、复杂性和合作性不断增强的大趋势。我国也一直坚持科技人才战略,秉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STEM教育在我国"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中也肩负着为祖国输送高新产业技术人才的伟大使命。而基础教育阶段的STEM教师培养和储备直接决定了STEM教育的质量。但是相比美国、英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我国STEM教师培养场所还比较单一,年限学制相对较短,STEM专业课程所占比例太多而教育类和实践类课程所占比例过少,STEM教师认证上相较于发达国家也比较宽松。研究结论对我国今后STEM教师培养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当代教师教育》2016,(2):42-47
国家的高速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呼唤高水平教育,高水平教育需要大批卓越教师来支撑和引领,这些理念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共识。也正因为此,各国纷纷推出各自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或类似的项目方案,旨在提升本国教师的质量。本文基于几个教育发达国家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分析,就卓越教师的概念、内涵以及卓越教师应具有的若干品质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并提出卓越教师核心素质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