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雁 《黄山学院学报》2004,6(1):122-124
本文从实际应用的角度阐述了图书馆在进行传统信息资源数字化过程中可采取的途径、方式以及在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图书馆在进行文献数字化具体操作过程中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
教育数字化不仅是对教育的赋能,更是对教育的变革和重塑。由于教育数字化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教育数字化转型并不像在许多其他领域那样取得了令人期待的成果。教育数字化转型到底转什么、怎么转,在学者、决策者和公众的认知中,普遍存在一些困惑甚至误解。厘清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十分必要。教育数字化与其他领域数字化的根本不同在于,教育活动不是物与物的联系,而是人与人的联系,教育数字化不仅不能替代人,而且要以人的发展为目的,是通过人、依靠人、为了人,以是否促进了人的发展为衡量标准。当前教育数字化的重点任务是创新教育场景,开发数字资源,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国家数字教育平台能级,以数字化思维治理教育数字化。  相似文献   

3.
4.
教学数字化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环节之一。我们在深入探讨教学数字化建设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总结了教学数字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策略并提出了高校教学数字化建设的规划设计构想。  相似文献   

5.
博物馆作为文化基础设施是建设现代文明城市的重要标志,为城市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博物馆的建设水平标志着城市的文明水平,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博物馆发展出现了"以实物为导向"转变为"以信息为导向"的趋势,不再以实物为全部,而以信息为基础提供更广泛的服务,本文对此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数字化校园的基本理念及现状,指出了目前在数字化校园下档案信息资源的内容及建设内涵,并结合自己工作实际给出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策略及目标.  相似文献   

7.
模仿人脑的联想思维,超媒体用网状结构非线性的组织信息,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超媒体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符合面向智慧教育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时代需求。根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出发,应该在全社会各阶段的人群中建立起数字化学习时代的信息素养,培养知学、会学和善学的高段位人才。尝试开发多种类型、立体化的、多层次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慕课—移动学习APP、社区教育MOOC、五分钟课程网等信息化系统平台,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智慧校园和智慧课堂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支撑。  相似文献   

8.
李阳 《华章》2011,(14)
数字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教学引入数字化手段能够处理和展示多种信息形式,它符合人类认知、思维的过程和特征,是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现代化、科学化的一种有效的现代化手段.通过对影视编辑课程数字化教学实践的分析与研究,总结出数字化教学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在教育领域,数字化已经成为新时期推动教育变革的关键力量,教育需求引领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方向。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旨在基于新一代数字技术重塑其新能力,事关高等教育的发展质量,根据高等教育的业务范围及人员主体构成,需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管理与服务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领域,以数字化的基础数据、环境、业务职能、组织结构及体系作为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内容进行数字化创变,从保障、行动与操作三条路径共同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落地。  相似文献   

10.
数字化时代的来临,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也为人类知识和文化的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如何顺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将数字化技术充分运用于英语教学,用技术的力量和科学的理念开创英语教学的新模式,最终实现高职学生英语职场应用能力的提高,这是数字化时代下的中国教育界和科技界所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  相似文献   

11.
信息科技急剧改变了设计的存在形式,摒弃传统的解析归纳思路,应用新兴横断学科———系统科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分析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外延,阐述数字化艺术设计三个层面:数字化表现、数字化共存、数字化创生的科学范式演化过程,及内部复杂的嬗变机制。当下数字化设计的实践持续快速的发展势头,而认知和思维的诠释也应更新和系统化。  相似文献   

12.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当前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但其定义、内容、评价等尚未达成广泛共识。研究从实践出发,在梳理我国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具体行动举措和综合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基础上,开发出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评估框架和调查问卷,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调研。研究发现,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以政府引领为主导;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尚未进入教学核心流程;东中西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但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不均衡;教师数字化能力不足为数字化转型带来严峻挑战;教育新生态正在形成,但发展不均衡。面对这样的现实,我国应加强顶层设计发挥政府与企业的协同效应,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突破口推进核心要素数字化转型,向西部和东北及农村地区进行政策倾斜,加强教师数字能力建设,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数字教育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3.
高校数字化转型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而转型需要评估当前的教育数字化成熟度,以明确需要转型的起点和目标,推动高校提高教育质量、优化资源配置并提升竞争力。基于此,文章首先参考行业数字化成熟度模型和高校数字化发展的框架,初步构建了包含3个总体维度、6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42个三级指标的高校教育数字化成熟度评估模型1.0版本。接着,文章采用德尔菲法,根据专家反馈建议逐步修改各项指标,形成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23个三级指标的高校教育数字化成熟度评估模型2.0版本。然后,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将各项指标按照重要程度呈现,通过判断矩阵计算得到各指标的权重。最后,依据成熟度评估分数,文章将高校教育数字化成熟度的发展划分为怀疑和犹豫、尝试和采纳、探索和合作、变革和创新四个阶段,以助力高校明确自身教育数字化发展的现状和未来方向。文章的研究有助于从理论上理解数字化成熟度的概念和框架,并可为高校制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提供一个参考基准。  相似文献   

14.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场由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教育颠覆式变革,经济社会变迁、教育内生发展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三大因素共同推动了全球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纵观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和计划,呈现出强化数字资源顶层设计、打造优质数字基础设施、制定数字素养框架、推动数字化课程建设、改革教学和评价模式、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注重多元主体协同推进、加强数字信息安全与伦理教育等一系列共同发展趋势。我国在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可以国际社会先行经验为镜鉴,坚持线上线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把数字素养教育渗透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通过系统规划数字化教育发展战略、升级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构建本土化的数字素养框架、完善数字化课程体系、加快数字化教学模式转型、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数字技能以及形成多部门协调机制,构建与数字社会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三大主题之一,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内高校提升自身管理水平与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手段。现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一所高校办学水平、学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体现。但是作为一项庞大的工程,数字化校园建设涉及到学校管理、教学科研等各个方面,其建设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改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面对很多的困难和问题。笔者对当前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健美操数字化动作编排的核心为成套动作编辑,即在三维人体模型上合成一定量的特征动作单元.并对这些动作单元进行动作属性的定义以及动作关联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数字化时代的思维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引发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巨大变化。在数字化时代,人类思维方式的主要特点表现为:思维方式由思维“思维是什么”进到思维“思维如何思维”;基于可能性、不可能性与现实性相统一上的一种合成性的思维方式;高度个性化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8.
数字媒介的不断发展创设了数字在场的全新课程转型模式,呈现出数字化技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之间的博弈与选择。随着数字化技术在职业教育课程转型中的广泛应用,客观上催生了数字化技术工具理性日益膨胀而对课程主体性发展带来现实的风险,促使人们重新深思数字化时代职业教育课程转型中数字化技术与课程主体之间的关系。基于此,从素养与能力、标准与经验、规制与生成、依赖与突围等方面的统一性为逻辑出发,提出数字化时代职业教育课程转型的辩证,包括培育教师课程开发的数字化基本素养,实现“道—技”相融相生;数字化技术助推经验课程的延伸,实现“器—道”共生共长;构建多模态的课程组织,实现“人—术”和谐一体;构建数字化智能化教学、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理—实”耦合互补等。  相似文献   

19.
介绍数字化实验系统,分析开展数字化实验应当遵循的科学性、针对性和适用性的设计原则,选取两个初中物理实验说明如何利用数字化实验系统优化探究过程。同时对数字化实验的优点和利弊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20.
数字化生存能力是信息社会人们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基本能力,因此,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应该提升为培养学生的数字化生存能力。文章阐述了数字化生存能力的内涵和数字化生存能力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