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讲读课文生动具体地介绍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根据课文内容,可将整篇文章设想成“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三个问题,然后进行教学。一、写什么?在学生预习默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设计问题: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与此同时,教师板书“花木繁茂”、“生机勃勃”、“雪景壮丽”、“硕果累累”四个词语,并设  相似文献   

2.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旗帜、眼睛,它与文章的内容关系十分密切,有的直接点明主题,有的揭示内容的范围,有的表现主题的线索。因此,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课文题目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探索课文中心思想。(一)利用题眼,一点突破《精彩的马戏》是九义教材小学第三册的课文。在教学中,我利用题目中的“精彩”这个题眼,设计了几个问题,调动学生认真读课文的积极性必从题目看,主要写什么?②马戏表演得怎样P③什么叫“精彩”?划出描写“精彩”的词语、句子。④这些节目为什么会这样精彩?让学生根据这几个问…  相似文献   

3.
一、学习“神速”部分1.设疑探究,为什么说抢在敌人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2.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一词。(出示幻灯)①“关键”是什么意思?这里的“关键”指什么?②比较句子:时间只剩下二十多个小时,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120公里。时间还剩下二十多个小时,红四团离泸定桥只有120公里。A.自由读句子,说说这两句有什么不同?B.课文为什么选用第一句?C.指导有感情朗读,注意读好“只”、“还”,突出“关键”。3.那红军又是怎样把握这个“关键”,“飞”到泸定桥的呢?又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呢?默读课文4、5自然段,完成下面的表格:遇…  相似文献   

4.
1.课文分五段,各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每段中找词语或句子作小标题。说说课文反映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思想品质。第一段:写“我”对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第二段:写伯父鲁迅先生在与“我”  相似文献   

5.
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轻声自读课文,读准字词,读通句子,读顺全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各是什么?2.再读课文,边读边划,把不懂的词句划下来;用“‖”标出课文各自然段,理解每段的意思;划出写“大家”和小光看企鹅的不同动作的词语,以及小光看喂食企鹅时“心想”和“没想到”的句子;这样让学生学会抓重点词语,边读边想,读懂读好课文.3.自学第一段、第四段,检查自学效果,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课后练习2的(1)、(2).  相似文献   

6.
问题教案一、出示课题,提出自学要求1.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葡萄沟在什么地方?那里产哪些水果?2.自学生字,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3.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二、检查自学情况1.指导学习生字,重点指导“疆、蜜、够”。2.出示“吐鲁番、葡萄沟、新疆”,让学生练习说“葡萄沟在什么地方?”3.出示中国地图,教师指出吐鲁番的位置。4.检查学生课文朗读情况。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齐读这一段,说说葡萄沟产哪些水果?2.填空练习这段话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___、___、___。第三句话是按水果成熟的___顺序写的,写出葡萄沟水果___的特点。3.葡萄沟那么…  相似文献   

7.
一、初读课文理清脉络整体感知《高粱情》是一篇寓情于物,借物抒情的散文。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教学起始,我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你见过高粱吗?知道它长得怎样?从课题上看,文章会写些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高粱呢?接着教师根据题目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一种特殊的感情来写高粱的呢?课文描述了高粱的什么?它有哪些鲜明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读全文,在此基础  相似文献   

8.
所谓问点就是教师在讲授时提出问题的切入点.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设问的地方很多,但又不能随意设问,这就要优选问点.1、问点要着眼于突山重点.这就是说设问要选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这“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知识点;这“关键”就是教学的目的目标.如《将相和》可抓住题目发问:“将”指谁?“相”指谁?他们为什么闹不和?后来又为什么和好?《我的战友邱少云》可抓住“纹丝不动”一词发问:“纹丝不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必须“纹丝不动”?怎样“纹丝不动”?“纹丝不动”的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抓住课文的重点进行设问,能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完整的了解,从而掌握文章的重点知识.  相似文献   

9.
当我快教完《半夜鸡叫》这篇课文时,一位学生提出:“老师,我看课文的题目应改为‘半夜学鸡叫’好一些,因为课文的第二段是故事发生的原因,是讲高玉宝发现了周扒皮半夜学鸡叫这个秘密。”“半夜学鸡叫?这个问题提得好!”我随即把《半夜学鸡叫》与《半夜鸡叫》两个题目并排写在黑板上,并提出3个问题:一、课文的重点是写周扒皮学鸡叫还是写半夜鸡叫,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二、半夜  相似文献   

10.
[预习课文] 一、读一读、想一想: 1、低声朗读课文,课文的基本意思是什么? 2、植物妈妈指什么样的植物?做什么事有办法? 3、课文里写了哪些植物妈妈? 二、查一查、想一想: 下列词语是什么意思? 铠甲 山洼 三、比一比、做一做: 1、下面这些字的字形、字音、字义有什么不同?分别用来组词。 蛙 哇 娃 洼 2、“就得告别妈妈”的“得”跟“得不到它”的“得”读音有什么不同? [初学课文] 一、读一读、说一说: 1、“孩子”指什么?“长大”指什么?“四海为家”是什么意思? 2、同学们还记得第一册讲的蒲公英的降落伞吗?“降落伞”是指什么? 3、蒲公英的种子有了“降落伞”就能传播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六年制第五册29课《做风车的故事》是一篇文情并茂的讲读课文.教学时应从发展学生语文能力出发,借助课文这个例子,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促使学生在训练中认识事物,掌握语言,发展思维,提高阅读能力.一、课题入手,整体感知“阅读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活动过程,先是抓住题眼,浏览语言文字,形成整体印象……”(叶圣陶语),因此在学生认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课文题目,以题激趣,以趣引思.教者可这样启发学生:①题目上哪个词语是重点词语?②是谁做风车的?③课文主要是写人还是记事?跟这件事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正>教学实录一、抓关键问题,概括“写了什么”师:今天我们要讲一篇与青山有关的课文,课文题目是——青山不老。我想知道怎样的山才是“青山”?生:就是长满绿树的山。师:“不老”,是什么意思?生:“不老”就是不会老的意思。师:那我就奇怪了,青山本来就不会老,它原本就是四季常青、千年不变的呀!这不是废话吗?作者又何必用一篇文章来强调“青山不老”呢!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一篇课文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十六法入手:一、审题猜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指导学生了解题目中每个词的含义之后,教师最好不要把着眼点放在分析介绍作者怎样构思这篇文章上,可先让学生猜猜作者会怎样写、写什么。由于在猜的过程中渗透了自己的主观意识,因此,能在学生探索和猜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飞夺泸定桥》可让学生读课题猜测文章写什么,怎么写“飞”,怎么写“夺”,结果怎样等等。推测猜想后,可让学生读课文,看看自己的猜想和课文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之处,教师要特别重视和鼓励…  相似文献   

14.
习作内容:1.我喜欢的一篇课文(你喜欢哪一篇课文?为什么会喜欢?你有什么感受?)2.有趣的一次实验(这学期科学课上老师做了不少实验,你觉得最有趣的是哪一次?有趣在哪里?)3.冬天(冬天有冬天的情趣,冬天有冬天的景物,冬天有冬天的活动。你眼里的冬天是什么样的?)4.盼春节(春节快到了,你准备怎样度过这个春节?)以上几个题目,你可以任选一个写一篇习作。如果你还有更好的写作内容,也可以不用这几个题目。  相似文献   

15.
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层次清楚,作者的思路清晰可寻。文章先写杨梅树的美丽,再写杨梅果的可爱。在写杨梅果时,又是先写它的形状,再写它的颜色,然后写它的滋味。我抓住了这个写作顺序,设计了这课的板书。课文内容比较浅显,学生独立阅读困难不大。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在自学课文时,布置了几道思考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思考:1.杨梅树生长在什么地区?2.杨梅是什么样子?3.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和滋味有什么特点?4.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相似文献   

16.
在“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中,老师的引导是十分重要的。怎样去引导呢?这就需要教师深钻教材,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合理设计教学的切入点,以点带线,推进阅读。这个切入点就像建构主义倡导的“支架式教学”中的支架,让学生沿着支架一步步向上攀升。下面,就此谈几点体会: 一、根据关键词语设计切入点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出自名家之手,那些经典之作的“文眼”往往就是一个词语,找准了这个重点词语,就有了切入点。比如,老舍先生的《林海》,课文中三次出现的“亲切”、“舒服”,就是课文的关键词。抓住这个词语来阅读,就能读懂课  相似文献   

17.
一、读题提问,把握整体1.爬山虎是动物吗?读文之前,看到这个题目,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2.请自由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哪些给你留下了较深印象。(学生初步感知,初步交流即可)【利用课题“爬山虎”像动物并有脚的特点,引发学生推想课题写的是动物还是植物,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读通读熟,用图感悟1.这篇文章是叶圣陶爷爷写的。文章用词准确,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所以要多读读,多体会。下面请大家小声读课文,要求读懂文章。2.自己尝试一下,读几遍把文章读熟。同桌比一比,看谁读得更流利。3.观察课文插图,试…  相似文献   

18.
[教例简述] 这是本课教学的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集中讨论了三个问题: 1.课文怎样写“烈日”的“狂热”,此时的祥子表现为一种什么形象? 2.课文怎样写“暴雨”的“凶猛”,此时的祥子又表现为一种什么形象? 3.不管在“烈日下”,还是在“暴雨中”,都穿插有“风”和“柳”的描写,这时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刻画有什么作用?) 上课后,教师交代:这节课重点学习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义,并同时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高超水平。方法是老师先谈,你们再找例子,讲词义。  相似文献   

19.
在命题作文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首先要明确什么叫“审题”。命题作文就是按照所出的题目写文章,所谓“审题”,就是分析题目本身提供的条件,确定写什么和怎样写。文章离不离题,能不能写好,审题是关键,如果我们对题目的意思和要求都还不理解,提笔就写,那么,即使这篇文章层次再清楚,语言再优美,也不能算是一篇好文章,这正如我们走路一样,如果方向不对,即使你走得再快,甚至跑步前进,也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可见,审题切不可忽视。其次要懂得怎样“审题”,总的说来,审题要字斟句酌仔细推敲,抓住关键词语,琢磨其含义、要求。具体的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弄清题目所提示的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写法。体裁错了,文章写得再  相似文献   

20.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是一条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导什么?怎么导?现以《少年闰土》为例谈我们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一、导文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对突出文章的主题,表现文章内容起着重要作用.《少年闰土》一文,是以所写的人物作题目,我们从题目知道文章所写的材料是——少年时代的闰土.我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和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后提出:大家从课题中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想知道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孩子?有的说想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事?怎样写的?等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我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学课义.他们带着问题学,目的明确,自主研读,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