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给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给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适应社会、职业选择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浦北县第一中专学校把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就业指导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正确引导学生认清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成才观,帮助学生做好择业准备、确立正确的择业意识、掌握择业技巧,引导学生成功地走向社会,尽快地实现"角色"转变,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在未来事业中奋发成才.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数量在逐年增加,如何指导学生正确择业、就业是中等职业学校不可忽视的工作。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做好就业指导,采取各种手段,促进毕业生有序有效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3.
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始终是学校、家长和学生最为关注的话题,也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学生、家长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中等职业学校的就业工作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采取择优推荐、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方法,多渠道、多形式拓展适合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笔者从事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有十余年,  相似文献   

4.
当前,社会竞争加剧,高等教育的扩招等因素给职业学校毕业学生的就业形成了一定的市场需求压力。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有中等职业学校教育、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服务等形式,社会中的市场经济发展形式和双向择业市场中的就业压力要求职校生必须认真地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而这些因素也给职校毕业生的学习及成长心理构成一定的激励  相似文献   

5.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出现了新的情况:企业工人大量下岗失业,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人员精简,这些都给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特别是随着由计划经济的普通中专毕业生分配转向市场经济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造成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出口不畅,进而引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难的局面。解决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出路问题,已经成为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至关重要的措施。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地区间经济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差异,用工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本…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不仅给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而且在职中生社会适应、职业选择方面提出了新的课题。“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就业制度的必然趋势。近几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就业压力不言而喻。2003年高校毕业生212.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2004年,毕业生280万人,比2003增加68万人。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引导职中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尽快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角色”转变,成为摆在我们执教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引导学生求职择业,具备良好的择业素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树立高尚的职…  相似文献   

7.
尹诗伟 《考试周刊》2014,(57):160-160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现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就业期望值偏高、求安稳、过分强调专业对口是高职毕业生就业观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分析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择业观念问题,并从学生、学校、学校与学生相结合三个角度指出了正确的就业观念。  相似文献   

8.
浅谈技校学生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就业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和就业制度的全面改革,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更加突出。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择业、自立创业的能力,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毕业生,是中等职业学校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不仅决定毕业生的前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不仅给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而且在职中生社会适应、职业选择方面提出了新的课题。“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就业制度的必然趋势。近几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就业压力不言而喻。2003年高校毕业生212.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2004年,毕业生280万人,比2003增加68万人。  相似文献   

10.
据统计,2004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达到430万人,广西中职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11万。面对如此庞大的就业队伍,认真做好学生就业推荐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已成为各中职学校的当务之急。为此,各中职学校纷纷对本校应届毕业生进行就业教育,传达国家就业政策,介绍当前就业形势,明确就业、择业原则等。对于各校直到学生毕业在即时才进行就业教育的做法,  相似文献   

11.
本就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谈些看法。着重从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为学生指明就业方向;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转变就业观念,增强择业信心。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农垦机械化学校在狠抓教学质量的同时,注重学生的择业就业教育,几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近年来,由于人才市场相对饱和,有些大中专毕业生缺乏择业经验,给他们造成了就业障碍。为此,这个学校在加强职业指导教育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将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当前就业形势、各类人才的需求变化、求职技巧及有关法律法规等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做到与德育、与各科教学、与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等结合起来。同时他们每年多次组织“学生求职模拟招聘会”、“就业推荐会”等,引起全校学生的极大兴趣,学生们所学到的…  相似文献   

13.
周广均 《教育与职业》2008,(17):152-154
在当前毕业生就业处于"买方市场"的状况下,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往往成为他们就业成败的关键。毕业生的择业倾向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中,传统择业意识和新型择业意识错综复杂地交织于毕业生的思想中。大学毕业生能否掌握正确的职业选择原则,不仅关系到个人能否找到合适的职业,而且影响到个人的成长、成才和职业理想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培养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是中等职业学校的职责。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长,毕业生就业出现了不少新情况,通过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引导学生开拓思路,提高认识,掌握可行的求职方法,摆正自已在社会中的位置,正视就业现实,克服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的思想,实现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江苏省六大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意向调查,分析认为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体育专业毕业生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择业,从实际出发;学校要结合社会的需求培养人才,对学生的择业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相似文献   

16.
一、认清形势 ,进一步提高对创业教育的认识1.是国家劳动人事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就业制度改革也在不断深化 ,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内的劳动力要素逐渐从以往的行政配置转变为市场配置 ,毕业生由原来的统包统配政策改为在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这样的形势下 ,加强创业教育就成为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 ,有助于落实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针、政策 ,有效地扩大就业面 ,提高…  相似文献   

17.
试论新时期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目前高校毕业生在择业观念上存在的问题 1、对职业及择业的认知不够全面 表现为:一是不能正确自我定位,过高或过低地估价自己:二是对职业及职业环境缺乏了解:三是对就业政策了解不够。对职业及择业的认知不全面导致毕业生择业时不能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盲目地自信或自卑.失去很多就业机会.或签约之后不满意而违约.给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本人都造成很大损失。  相似文献   

18.
王其昌 《职教论坛》2002,(18):30-3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已全面实施。面对新形势,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如何掌握职业选择的技巧和规律,是职业学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一、职业指导的主要内容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指导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准备职业,选择职业,转换职业。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正确理解“打工”内涵。一些学生总认为“打工”不叫工作,更算不上职业。因此,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转变“等待安排”、“铁饭碗可靠”、“挑…  相似文献   

19.
高职毕业生、中职毕业生择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主要取决于社会的需求及毕业生自身的素质。然而,社会情况错综复杂,在新的就业制度下,必要的就业法律知识无疑对毕业生用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参与求职择业活动,准确掌握社会需求和求职择业的基本技巧、法律依  相似文献   

20.
中等职业学校何时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是从入学开始,还是在毕业前进行?从什么时候开始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很值得推敲。 一、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面对的学生思想误区 某中等职业学校于1999年曾对毕业生作了一次“理想职业取向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 从调查情况看,学生的价值取向有些偏离,学生对职业的确定,主要从个人利益、前途和兴趣爱好出发,呈现出从社会价值型向个人价值型转变的趋势。近几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方面的思想价值观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学生的择业与现实存在许多矛盾,思想上主要表现为:就业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