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在生活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养成各种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好的习惯能成就大事业,而坏的习惯能毁掉人的一生。一个人的幼年时期正是养成习惯的最佳时期,作为教育者的我,更应该不放弃对孩子每一个好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2.
自觉     
自觉,何为自觉?自觉为习惯否?不,但却与其有重大的关系,只有自觉才能养成好的习惯,反之,只要有良好习惯的人,就一定是自觉的人。  相似文献   

3.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  相似文献   

4.
吴慎华 《云南教育》2002,(7):18-18,19
习惯,是人在一定的情况下,自觉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特殊倾向,是经后天养成的。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从简单方面说,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阅读习惯指的是不需要别人强制,也不需要自己警觉,就能自然而然地进行阅读,它是在阅读实践中养成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阅读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能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困难时,主动克服,坚持达到目的。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将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有重要意义。一、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由于学生对良好读书习惯的重要性认识…  相似文献   

5.
习惯是人的一种非智力因素,是人们在后天所养成的一种自动进行某些活动的倾向,是一种自觉、主动、持久、稳定的行为方式。习惯一旦形成要想改变很不容易,正如古语所言“习惯成自然”。人一旦有了某种习惯,有时不需要求,乃至遇上种种困难,也能克服困难,主动干好事情。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习惯决定人的品质,而品质决定人的命运,由此可以看出习惯的重要性。习惯就像一个指南针,它指引着我们的行动。中学阶段是人的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中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学生、教师、家长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良好习惯的养成,能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良好的习惯往往能让学生的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将着重对中学生习惯养成的相关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吕勇 《教师》2012,(6):116-116
习惯是在无数次的实践中养成,体育锻炼也是一样,一旦演变成为一种自觉锻炼的习惯,就不再需要外在的意志强加了,更不需要外在监督了,而形成了一种自动的程式化的行动。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8.
人的习惯,就其基本含义而言,是指经过长期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且经常重复的,进而变成需要固定下来的一种行为方式。其心理学基础是动力定型——人的大脑皮层由于经常受到按一定顺序出现的刺激物的作用,就会形成某种与之相适应的暂时性的神经联系,而当再次接触相同的刺激物时,就会出现相同的反映。这种反映,久经重复演练而逐渐成为习惯。习惯的本质特征是“自觉自动”,是一种出于需要而自动出现的自觉的行为方式或倾向。例如:一个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幼儿,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会自觉自动地来做,若不这样做他就会感觉很不舒服。因为,饭前便后要洗手已经成了该幼儿的卫生习惯。  相似文献   

9.
所谓“习惯”,就是人们长期重复,逐渐养成不自觉的行为,是一个人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或倾向。好的习惯如同在江河中游泳儿童随身携带的救生明,可以协助儿童从知识的此岸游向知识的彼岸。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该尽到的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10.
笔者认为文化是一种共识一种定势也是一种传统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的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习惯文化和习惯都需要养成需要自觉古代的文德教化实质上讲的就是习惯养成如一家公司确定建设国际水准企业的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文化养成上下工夫在强化执行和令行禁止上下工夫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用文化的伟力不断增强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一个人没有文化不成人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注定无法做强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把良好的学习习惯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或倾向,那就是教育的成功"。可以看出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不自觉的按照习惯行事。对于小学生而言,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是学习知识、培  相似文献   

12.
渠县静边乡小学在“三让一树”活动中,针对农村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日常行为表现,坚持从常规抓起,规范行为,促进学生养成如下良好习惯:1.不打骂,养成讲文明的习惯;2.不乱扔,养成爱卫生的习惯;3,不懒惰,养成爱劳动的习惯;4.不好吃,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5.不违纪,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6.不打闹,养成自觉早读的习惯;7.不乱画,养成认真作业的习惯,8.不乱动,养成爱护公物的习惯;9.不  相似文献   

13.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根据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学习的行为习惯。本人就这一课题作了初步探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逐步养成不拘泥、不守旧、敢于打破框框、勇于另辟蹊径的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并将这些学习行为经自觉反复操练或不自觉重复而逐步形成的学习需要相联系的自动化学习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4.
王晓玲 《甘肃教育》2008,(17):30-30
习惯是指人行为的自动化,其不需要特别的想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行动。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的一种力量。正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的:“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  相似文献   

15.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把良好的学习习惯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或倾向,那就是教育的成功”。可以看出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不自觉的按照习惯行事。对于小学生而言,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我们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  相似文献   

16.
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养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不自觉的学习行为方式。它包括认知习惯和行为习惯,是对学习目标、内容、地位、重要性的认知和学习态度的把握。学生每一种学习习惯都会导致学习结果在速度、精确性以及品质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习惯"是人们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一定的行为重复多次到了自发自觉时,就成了习惯。习惯是人的个性心理品质在行为过程中的积极反映,良好的习惯本身就是一种优秀的品质。  相似文献   

18.
在英语学习中,如果学生能够目标明确,理清计划,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义务,认认真真地、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学习,循序渐进,长此以往,养成学习的好习惯,那么这个学生的成绩就绝对不会很差。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习惯成自然,自然成规律。"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  相似文献   

19.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是什么?习惯就是经过反复实践和训练的一种不容易改变的行为。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则使人深陷泥潭。不夸张地说,良好的习惯完全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影响人的一生。  相似文献   

20.
习惯是人的一种非智力因素,是人们在后天所养成的一种自动进行某些活动的倾向,是一种自觉、主动、持久、稳定的行为方式。叶圣陶先生在《两种习惯》中说:“养成一种好的习惯可以受益终身。”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能否学好历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根据笔者多年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的经验,我认为学生应养成下列学习历史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