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骆娇丽 《广东教育》2007,(12):85-85
传统的作文教学以教师命题、学生作文为唯一的形式,学生被动地接受作文的训练.因此,他们心中的许多想说的话没有机会说,想写的内容没有机会写.久而久之,学生就不想说、不想写了.所以,要指导学生写好作文,教师就应该适时为学生提供一片自由翱翔的的天空,让他们尽情的写.  相似文献   

2.
学生作文要做到有真情为感,有事可写,就必须以实际生活为素材,有相当多的学生感到作文没啥可写,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是因为平时生活素材积累太少,一到写作文就是“编”和“抄”。为了让学生作文时“有米下锅”,写自己想写的真人真事,说自己想说的真心话,抒自己想抒的真情实感,在作文课上,我改变了当堂命题的习惯做法,作文的题目、体裁、内容、中心都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能写出语句通顺、有条理、有中心的文章的能力。可见,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传统的作文训练总是局限在“出题——指导——草稿——评改”的模式中,学生作文总是在老师指定的圈内挖空心思去想,自然学生的作文内容普遍单一,学生不能写自己想写的事,不能说自己想说的话。整个作文训练过程中,学生被动的、不情愿的成份居多。不难看出这种模式是难以实现《课标》提出的作文能力培训目标的。鉴于此,笔者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让学生由讲练模式的“幕后”走到自主作文的“台前”,作文指导由“限制”变为“放开”。坚持作文自主能力的训练,初步达到了自我训练、自我发展、自我提高作文水平之目的。  相似文献   

4.
如何让学生写出满意的中考作文?功夫在平时,教师要在乎如何教作文,学生要在乎如何写作文,教师要用心呵护学生作文中一点一滴的成长。中考命题的正确导向,为我们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忍不住想说:作文教学需要用  相似文献   

5.
英语周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它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可是,大部分学生存在害怕作文的心理。“言之无物”、“无病呻吟”是学生作文的通病。怎样才能使学生变“要我作文”为“我要作文”?在教学活动中,我深深体会到: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想自己愿意想的,说自己愿意说的,写自己会写的,才能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6.
一提到写作,往往是老师感到头疼,学生感到厌烦。那么,教师怎样进行作文教学才能使学生喜欢上作文呢?笔者觉得:教方法、构思和技巧是必须的,但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想”字上下功夫。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作文必须“想清楚后写”。下面笔者从《我们的校园》作文教学谈起。  相似文献   

7.
要改革目前职校学生虚假作文的弊端,切实提高职校学生的作文水平,语文教师就要使作文教学生活化,大力提倡生活作文,引导学生写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自己想说的话,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8.
赵亚英 《考试周刊》2012,(63):64-64
为解决作文教学中教师难教学生难写的问题,作者尝试让学生把眼光投向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写熟悉的生活,说想说的话题,即向学生要作文。首要,向生活要作文,让学生作文积极乐观,充满热情;其次,让学生作文立意深刻,观点鲜明;最后,让学生作文积极乐观,充满热情。  相似文献   

9.
冉云娥 《湖南教育》2001,(14):27-27
让学生从“要我写”变成“我要写”,从“无话可说”变成“有话想说”,是作文教学的教学追求。作文教学应该让学生作文灵动起来。  相似文献   

10.
一、说话就是作文。为了解决学生害怕作文的问题 ,首先我教育学生 ,作文并不难 ,因为作文就是说话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只要把自己想说的话用笔记下来就是好作文。同时组织学生开展说话写话、听写默写等项训练 ,采取上说话课、你说他写、你读他记或自说自写等方式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并充分肯定这就是最好的作文。于是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顿消 ,作文兴趣高涨。其次 ,我要求学生养成天天写日记的习惯 ,一方面弥补学生练笔偏少的缺陷 ,加强练笔 ;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观察习惯。时间一长 ,学生不仅通过写日记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为的是要写出自己想说的话。”这里所说的“想说”,就是指学生有表达的欲望,完全是一种自我需要,学生作文有如内部动力的驱使,会变得饶有兴趣。学生如果具有一个迫切的写作愿望,就能心情愉快地进行写作,就能在写作中千方百计地克服各种困难。因此,作文教学中必须要把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放在首要位置。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把作文改称为习作,取消了以往大部份都是命题作文的要求,其目的在于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作文教学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作文就是表达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一种书面语言形式,要有真情实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文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乐说、想说、愿说,说真话、抒真情。  相似文献   

13.
彭震球 《湖南教育》2002,(24):39-39
作文教学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如何让学生自由愉快地作文?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教学中,笔者以“办班刊”为引子,向学生开放作文课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学生办班刊,就是要学生为班刊供稿而作文。首先,我向学生宣布班刊的栏目:发刊词(选定刊名及解说)、校园动态(写新闻)、指点江山(谈校事、国事、天下事)、焦点访谈(就社会、学校的热点、焦点进行访谈,写访问记和新闻短评)、校园偶拾(写校内人事)、班外传真(写兄弟班级的人事)、难忘这一课(学生大胆评课,且是近两周内的课)、老师,你听我说(学生大胆说自己想说给老师听而平时又不便说的话)、半月  相似文献   

14.
谈到学生的作文批改问题,过去都是要求教师全批全改、精辟细改。其实效到底有多大?实际上精批细改、全批全改固然很重要,但也有许多不利的地方。吕叔缃先生说过:"精批细改完全埋没了学生的主动性,叫做徒劳无功"。的确如此,但从时间上说吧,教师要备课、上课,还要兼顾班级甚至学校的一些工作,若要全批全改、精辟细改,至少也得一周时间,这样学生收到作文本离上次作文时间太长,学生已失去了大半的热情;同时这种改法忽略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叶圣陶先生也说:"写与作的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主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的修改能力。"因此,作文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批改作文。  相似文献   

15.
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莎  李红莲 《陕西教育》2009,(1):116-116
一、命题开放式 作文命题应开放,出宽题,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以他们周围的人或事、景或物作为作文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感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有一种冲动想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6.
章丽萍 《职教论坛》2006,(10):45-46
我们的作文教学成绩不能令人满意,原因在哪里?有人说是指导不得法,有人说是命题不恰当,也有人说是批改不起作用,如此等等。怎样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我想,让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范围之内,与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有话可说、想说。作文是学生自我要求,自主活动,自我表现的满足和实现,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只有让学生融入自由、开放、宽松的情绪和氛围中,才有真正意义上的作文。  相似文献   

17.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作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作文教学理念的全面更新。我们要摈弃传统的作文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让学生抒写自己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尹红 《湖北教育》2006,(5):46-47
有人说过,三年级的同学提到作文就头痛,写起作文就心烦,看到评价就像受到沉重的打击。有学生写道:为作文,面对孤灯一夜晚,耳旁不停地响起妈妈的催促和斥责;为作文,独自呆坐在桌前,羡慕窗外朗朗的笑语、蓝蓝的天。学生感到,平时能滔滔不绝说得眉飞色舞,而现在写一个字都无比艰难。如果“超女”的口号是“想唱就唱”,那我们的学生能“想写就写”,那该多好。  相似文献   

19.
周文仙 《教师》2013,(33):29-29
偶然的机会,看到特级教师曾志常老师的一段话:“作文,不能在老师让你作文时,你才硬想、生编,而在于你平时对一切事物、人物、景物的印象积累。你如果有许多的话想说,说你想说的话,你就不会觉得作文太难了。”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写好日记应该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小学生作文要想做到兴趣浓厚,做到表达学生内心想说的话,真正做到真情实感,仅凭课本中的几次作文练习和每周一节作文课上的写作技巧的指导,是很难达到新课标对作文的这一要求的。要想学生乐于作文,并在学习写作中学会生活和做人,我以为教师应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材料,根据学生发现的具体写作材料来进行写作指导。一、观察,材料在生活的感受中寻学生不喜欢作文,最大的原因是他们觉得没有材料可写。在书上看到别人写什么,自己也就跟着写什么。没有自己的材料,写起作文来就只能是人家怎么写自己也就跟着怎么编。作文缺乏真实的情感,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