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数词在《论语》中的用例较多,它们意义各异,用法有别。本文从表示虚指、表示实指及其它用法三个方面分析了数词的意义和用法,从而为我们更好地阅读《论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李博泓 《考试周刊》2011,(38):27-28
数词"三"在古汉语语法中较为特殊,有虚指和实指两种功能。本文以国学经典《论语》为研究对象,探究数词"三"在文句中实指的指向规律。经过对全文本进行分析,数词"三"出现56次,25个有具体指向内容,其余作虚指用,表示"多数"。掌握数词"三"实指功能的规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论语》文意,帮助教师教学。  相似文献   

3.
李博泓 《考试周刊》2011,(36):17-18
数词“三”在古汉语语法中较为特殊,有虚实指意味。本文试以国学经典《论语》为研究对象,探究数词“三”在文句中虚指的指向规律。经过全文本的分析,数词“三”出现56次,25个有具体指向,其余表示“多数”。本文提出断定数词“三”的虚指功能的五大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论语》的文意,帮助教师教学。  相似文献   

4.
在句子成分中经常充当主语成分的是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经常充当谓语成分的是谓词或谓词性词组。名词性词组包括数词、数量结构;充当谓语的除谓词和谓词性词组外,还有名词性的词组,其中包括数量结构也可以充当谓语。下面就数词、数量结构是“一”的充当句子或结构中主(宾)、谓语成分的情况,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词汇的海洋里,数词具有很强的组词性能。它可以同量词、名词、动词等组合起来,形成不同的词组,表现不同事物的不同状况。用数词组成的一般词语,那是数不胜数的,用数词组成的固定词组,如数词领头的成语,据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成语词典》载录的就有五百一十五条,另有许多数词还是谚语、歇后语的构成成分。正因为数词有很强的构词能力,所以就可以运用它构成多种修辞方式。这些修辞方式在动态语言中能发挥出最佳的修辞作用。  相似文献   

6.
方亮 《鸡西大学学报》2008,8(2):145-146
数词“三”不仅具有语词意义,而且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修辞意义和文化意义,从这三个层面对《论语》中的数词“三”进行解读,以此说明为什么数词“三”在上古汉语中被如此频繁而广泛地使用。  相似文献   

7.
数词是用来表示数目或顺序的词,可以分为基数词、序数词和分数词.数词常常同量词组合,构成数量词组,或用来修饰名词(作定语),或对动作行为进行补充说明(作补语).  相似文献   

8.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几乎所有篇章都使用了数量词。本文对《论语》中的数词和量词进行了详尽的统计和归类,并且在作了细致分析的基础上与前代的数量词加以对比,以发现并总结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数量词发展演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当主语是由含集合意义的名词,数词名词词组,带有同位语,братссестрой词组等形式表达时,谓语性数词的使用有时是很难判断的。文章就数词名词词组作主语时,谓语与主语的一致性联系作了详细的分析,有助于提高俄语学习者的俄语水平。  相似文献   

10.
数词是表示数目多少或顺序多少的词,它可以分为基数词、序数词和分数词。数词常常同量词组合,构成数量词组,或用来修饰名词(作定语),或对动作行为进行补充说明(作补语)。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数词有时也可直接修饰名词,如“千方百计”“一针一线”等,这时的数词就不再表示原来的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概述了《论语》翻译中的问题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渊源的基础上介绍了语境理论,以语境理论为指导,围绕情景语境中的三要素(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对《论语》所反映的情景语境进行了宏观分析。通过分析,得出教学情景语境为《论语》的基本情景语境的结论,进而通过翻译实例的分析,探讨了将教学情景语境应用于《论语》语篇翻译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前对《典论·论文》写作时间的论述 ,或轻易否定史料 ,或随便改动史料 ,或以严氏之误立论 ,因此都不能令人信服。比较《典论·论文》与《与吴质书》在内容上的联系 ,可以推知《典论·论文》作于建安二十三年二月三日之后不久。  相似文献   

13.
孙绰《论语》注集先秦、汉晋孔子形象之大成。在其《论语》注中,孙绰一方面结合三玄及其魏晋玄学的学术成果,继续将孔子老庄化、易学化,体现了《论语》在东晋的进一步玄学化特征;另一方面又结合东晋玄学家注经的返儒特色和当时佛学的深入,大力挖掘、恢复《论语》文本中原有的孔子圣师形象,保留了汉注中孔子神学化的痕迹,更将其佛学化,深刻地展示出东晋儒家经传诠释的两大特征———儒玄双修与援佛注经。  相似文献   

14.
《论语》是古代汉语的典范, 它的词汇对后代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而同义词的丰富是语言丰富的一种反映,《论语》中的同义词不仅数量多而且基本上具备了当代同义词的类别, 对这些同义词进行分析可以加深对古汉语同义词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论语》中的比喻作了穷尽性的归纳与分析,从喻体的选用、比喻的外在形式、内部结构等角度出发,在分类的同时着重分析了不同类别的比喻的语言特色、表达效果,认为《论语》中的比喻形式简洁,表意丰富,为后世比喻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6.
《论语》以及围绕《论语》研究而形成的论语学,因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和影响,被众多典籍所著录。然而,即使是一些权威著作,在著录过程中也难免产生错误。兹摭取所见问题较为严重者试作考论,希望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7.
《论语》是国学之精华。对此,人们不会有什么争议。但自古以来,对其解释却分歧很大。本文暂选其中十则(《论语·学而第一》选二则,《论语·为政第二》选二则,《论语·八佾第三》选三则,《论语·里仁第四》选三则),列举诸家之说,并分析其异解之由,最后略陈陋见。  相似文献   

18.
汉徐幹作《中论》,世有传本。本文作者撰《中论校注》,以清钱培名校补本为底本,又据俞樾《中论札记》等再加以校勘,并加详注,作此《校注》的补记考释一文,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9.
高诱释《淮南》“不与物散”之“散”为“乱”,王引之据以勘订“散”当为“殽”字之误,并认为“诸书无训散为乱”。考《十三经》诸书用例,可证王引之所言不谬,“散”之本义当为“离”,至少到汉代以前还没有引申出“乱”义。《汉语大字典》不以“离”为“散”之本义,失之;第八义项释“散”为“错杂、杂乱”,并引《淮南》此句为书证,亦失之。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的代表作<沉沦>中,集中体现了现代性的追求,同时,在文本背后也体现了郁达夫的传统文化情结.本文从现代性所表现出来的几个方面,如主体、颓废等,透视了传统文化对<沉沦>的艺术思想、写作构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