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网络建设及创新走廊培育是实现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1987—2018年专利转让数据,文章分析了黄河流域不同尺度下技术转移网络的时空演变,并提出郑州—洛阳—西安(以下简称“郑洛西”)创新走廊的培育对策。研究发现,流域内技术转移由跨省转移为主转向省内转移为主,省会城市是主要的技术来源地;技术转出网络以西安为主要源地,郑州、青岛、济南等为次要源地;区外技术源地主要位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西安、济南、青岛等高能级城市成为主要的技术承接地。研究认为,流域跨省创新网络建设方面应着力构建郑洛西创新走廊,实现不同城市产业技术优势和技术需求的匹配协同,推动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进而加快黄河流域创新驱动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
考察我国直辖市"双一流"高校的专利合作网络演化,为提升直辖市的科技创新合作效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城市创新综合竞争力,为技术创新主体选择技术合作伙伴、探究地区间、高校间知识流动提供经验、启示。本文运用合作强度Salton指数、专利引用、绝对合作频次等,以Patentics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为工具,获取直辖市"双一流"高校合作专利数据,构建高校间的专利合作矩阵,采用合作网络可视化分析,梳理直辖市"双一流"高校专利合作网络,揭示网络环境下高校科技创新和知识流动的特征及趋势,给出提升高校专利合作的建议。结果表明:直辖市"双一流"高校校际专利合作的强同城倾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是京沪两地的专利合作核心高校。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专利申请量居前三,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专利被引量居前,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为专利合作的核心高校,对知识流动影响深刻。不足之处在于专利只能部分反映高校间的技术创新合作,合作申请只是技术合作的一部分,还包括科技论文合作和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3.
为丰富对城市间产学研合作网络的定量研究,更加精准识别大学、科研机构、企业三大创新主体的有效合作特征,以中国296个地级市2011—2020年联合申请专利、产学研合作申请专利数量为样本,基于三螺旋理论,将产学研专利合作归纳为“产-研”“学-研”“产-学”“产-学-研”等4种类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产学研创新合作网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近10年城市联合申请专利数量增长5倍多,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产学研合作申请专利较少、占比较低,且增速缓慢;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居于主导地位;产学研创新合作网络密度低、连通度不高,大多数节点间合作强度较低,节点间联系呈“东密西稀、东强西弱”的空间分布格局;网络层次清晰,“核心-边缘”结构明显,以北京为核心的放射状空间结构显著,北京、上海、武汉、南京、西安5个城市处于中心地位,对资源的控制能力及自主能力较强。由此提出要发挥北京等核心节点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同时着力培育成都等西部创新中心城市,增加西部边缘城市对外创新合作的机会。  相似文献   

4.
专利池究竟是激励还是阻碍了创新?除了专利池本身引致的创新效应,各专利池之间密集的企业间重复联盟关系网络也极有可能产生创新效应。本文着眼于专利池重复联盟关系网络,以国际专利池管理机构MPEGLA管理的12个对外披露信息的专利池联盟内成员为研究样本,构建2 775组专利池联盟配对,实证探究专利池重复联盟关系对其成员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并分析探索性合作、学习强度与相对核心地位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研究发现:专利池重复联盟关系与成员创新绩效之间呈倒U形关系;探索性合作、学习强度和相对核心地位均对重复联盟关系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倒U形关系起显著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科技创新是培育区域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也是拉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而技术创新环境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发展的潜力。选取14个新一线城市作为研究对比对象,从城市宏观经济情况、创新基础资源、科研投入资源、科研产出水平等四个方面与西安的科技创新环境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东部城市的经济水平整体上优于中西部城市,但是中西部城市更具发展潜力;而西安市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科技创新环境为西安市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基础创新环境,以及丰富的财力资源投入,但在RD人员研究数和城镇人均收入的能力还有所欠缺。研究结论对西安市科技创新环境及相关法律政策的进一步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依托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中专利合作协定(PCT)数据,构建粤港澳地区城市创新联系网络,探讨网络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粤港澳地区创新联系逐渐增强,但联系紧密度与硅谷相比仍存在差距;(2)粤港澳地区创新联系网络呈核心-边缘结构,中心度呈圈层式向外递减;(3)核心圈层网络发育程度较高,边缘城市倾向与核心城市开展创新合作;(4)将节点影响力细化为对外交往能力和中介能力,各核心城市的表现存在差异;(5)地理邻近性、技术邻近性、经济邻近性、网络邻近性、科技邻近性均对城市创新联系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WOS数据库中跨国农业科技论文合著数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和QAP回归模型,剖析2006—2020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网络结构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网络整体结构指标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优化,且各指标优化速度快于全球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网络。(2)“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全球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网络去中心化趋势均较明显,多核共存特征更加突出。(3)中国和意大利在合作网络中同时扮演着核心者和中间人角色。(4)合作网络呈现出双向溢出、主受益、“经纪人”3种类型的块集聚特征,亚洲国家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的主引擎。(5)制度、经济、科研和认知邻近对3个阶段的合作网络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空间邻近对合作的阻碍作用逐渐减弱。“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应进一步重视跨国农业科技创新合作,明确自身在合作网络中的地位与角色,充分借助网络核心国家的重要作用,加速融入农业科技创新国际合作核心网络  相似文献   

8.
   专利创新作为助推行业转型升级和价值再造的战略工具之一,其布局及演化历来备受各国关注。随着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及供应链格局演变,供应链专利数量呈指数级增长,成为供应链创新的风向标和指示器。本文选取中国、美国、日本、德国、韩国供应链专利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深度挖掘1990—2016年共27年供应链专利数据池,从合作创新、空间结构、技术主题三方面,采用定量和可视化方法分析网络特征及演化路径。研究发现:(1)供应链专利创新网络演变过程与全球产业发展轨迹高度一致,计算/推算/计数、通信技术、输送/包装/贮存等为供应链专利申请热点,也是各国专利技术必争之地。(2)供应链合作创新网络不断趋于成熟,异质性社区结构逐渐凸显,各国亟须消除锁定效应,增强产学研协同创新规模。(3)供应链专利空间网络规模逐渐扩大,但空间布局不均衡,各国多以本国跨区合作为主,跨国合作为副,跨国合作多以美日韩三国间合作居多。(4)中国供应链创新专利规模增大,但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尚未真正发挥作用,技术主题布局与我国优势产业发展尚不匹配,亟须顶层设计供应链专利布局。  相似文献   

9.
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合作网络演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ICT产业和制药产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联合申请的6 746项发明专利数据,绘制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间的专利合作网络图谱,探究专利合作网络的演化规律。研究表明,整体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合作网络呈现局部抱团集聚现象,且网络中核心企业都集中在一线城市;网络规模逐年扩大,在2010年后呈现"小世界"特征;东部的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在整个专利合作网络中处于主导地位,积极带动中、西部组织参与到专利合作网络中,网络间的交互作用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中心—腹地模式观,运用数据包络法(DEA),测算晋陕豫冀蒙组成的煤炭资源聚集地区内省区之间的科技协同创新绩效水平。结果表明,山西省与豫冀蒙三省区之间的科技协同创新绩效相对不理想,晋陕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较高,协同投入与产出比相对良好,集聚了省内主要科技资源的太原市和西安市在形成中心—腹地模式科技协同创新关系方面的潜力较大。将来有较大可能形成科技资源以西安市为中心向山西省境内城市辐射的局面,因此,提出山西省应主动承接陕西省科技辐射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国科学院1985-2019年合作专利数据构建专利合作网络,在对专利合作态势以及城市尺度合作网络进行演化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检验度数中心度、中间中心度、接近中心度、结构洞及其二次项对创新合作网络节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1)1985-2019年间中科院专利合作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发展过程呈现三阶段特征,其中企业是最广泛的合作主体,专利合作从传统行业向高新技术行业转移趋势较为明显;(2)专利合作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中部地区,基本形成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中心,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为顶点的高强度专利合作菱形区域;(3)度数中心度、中间中心度、接近中心度与当期、滞后1期、滞后2期创新绩效均显著呈倒“U”型关系,而结构洞与当期、滞后1期、滞后2期创新绩效均显著呈“U”型关系。研究结论的主要启示为:中科院应继续加强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主体间的创新合作,并加强跨地区合作、优化创新空间布局,并要注意避免因中心度过高而给创新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创新合作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议题。本文以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40个主要国家2011-2015年的专利国际合作数据为分析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中国在国际创新合作网络中的地位和角色。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在国际创新合作网络中的地位稳步提升,已经居于网络的核心地位,并且处于结构洞的位置,但在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创新合作的开展方面仍然会受到来自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中国与欧美日创新合作的联系程度要明显高于其他国家或地区,说明“欧美日”三角框架是中国全球创新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全球创新资源的布局也偏向于这三个区域。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创新资源分布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加快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构建是促进科技创新资源流动共享、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缩小区域创新差距的重要途径。以专利转移为视角构建中国区域科技创新网络,利用31个省份1990—2020年有关数据,并划分1990—2000年、2001—2010年、2011—2020年3个时间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及和弦图揭示其时空演化特征,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探究其演化的邻近性机制,为促进区域创新资源流动共享、创新主体合作互惠、创新成果有效转化及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结果显示:(1)中国区域科技创新网络向复杂网络演化,网络连接同配性与异配性并存;(2)网络通达性与技术转移效率显著提高,小世界特征明显;(3)网络空间分布失衡,梯度差异明显;(4)“核心-边缘”格局不断强化,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并存;(5)地理邻近、经济邻近显著促进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演化,技术邻近、认知邻近、产业邻近显著抑制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演化。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专利交易机制、推进科技创新网络向多中心多层级结构演变和充分发挥中介省份桥梁作用等,促进中国科技创新网络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992—2015年的授权发明专利数据,运用网络图谱以及科学计量方法,结合产学研合作政策特点对我国产学研合作网络、演化趋势及区域分布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伴随我国科技创新战略的演变,我国产学研合作网络规模持续扩张,网络结构愈发紧密复杂;产学研合作的专利数量在探索初期变化很小,进入发展时期后呈现出飞速上升的趋势;此外,进一步对区域产学研发展情况比较研究显示,我国八大经济区具有较强的区域差异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陈欣 《科学学研究》2020,38(10):1811-1817
利用Incopat专利信息平台检索2002-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PCT专利合作申请数据,以3年为间隔将这15年分为5个阶段,构建各阶段科技合作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索网络整体结构、核心节点、拓扑结构及高频合作对的演化过程。研究发现:(1)网络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2)俄罗斯在前4个阶段网络中始终位居绝对核心地位,但在第5阶段网络中被中国超越;网络围绕核心节点聚焦的程度基本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3)网络已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2类结构:以俄罗斯为中心的星型结构和由多个中国、俄罗斯、新加坡、以色列等经济实力较强的沿线国家组成的网状结构;网络中的高频合作对高度集中。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广东高新技术产业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该产业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过程中的五个方面的问题;在合作中的层次,外商投资企业在合作中的地位,合作中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合作的对象,以及国际科技合作对于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等.提出在全球化联系日益加强的背景下,构建开放式产业创新体系是推动广东高新企业的国际科技合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西安工程大学近十年被SCI收录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该校近几年科研成果数量上呈上升趋势,研究领域多集中在纺织材料、物理、数学等方向。发文的主要作者集中在纺织学院、材料学院和理学院,国家自然基金支持的论文成果较多,与省内高水平高校合作较多,与省内同层次高校合作较少,与国外(境外)研究机构合作有限。  相似文献   

18.
结合创新链与创新网络,从创新链的纵向过程联系与横向区域网络联系两个维度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网络的复杂性特征。基于2005—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内“9+2”与外部30个省份的专利转移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与负二项回归、引力模型等实证城市创新网络及其创新链协同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创新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内外联系日益紧密,创新扩散能力增强;(2)大湾区城市创新网络的外部联系强于内部联系,对外需求大于对外供给,主要城市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内外功能不同;(3)基础研究溢出能力与产业结构相似度对城市创新网络及其创新链各个环节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市场化指数差异和地理距离对创新各个环节影响表现为负相关,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在校企网络的技术开发环节表现为正相关,在企业网络的产业转化环节是负相关。基于城市创新网与创新链协同关系的短板和障碍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性,提出以“强链与补链”为着力点提升创新链协同能力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利用江苏省2005-2019年间生物医药产业产学研专利合作数据,分析不同时期产学研专利合作网络的演化特征.结果 揭示:在不同阶段,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产学研专利合作网络表现出明显的演化特征,网络规模和网络密度不断增加,同时网络中心势降低,合作子网络增多;高校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围绕高校形成了多个合作子网络,而且有越来越多高校参与产学研专利合作,形成多中心合作网络趋势.因此,提出在江苏省生物医药领域的产学研合作中,需要重视高等院校的作用,同时需要重视发挥科研机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创新网络结构—绩效为研究对象,分析结点属性、联系强度及网络中介位置等网络结构要素对创新网络绩效的作用。运用科研合作网络表示创新网络,以燃料电池为研究领域,将1989—2011年间中国学者合作发表在SCI来源期刊上的科技论文作为样本数据,利用UCINET6绘制中国区域科研合作网络图谱并获取网络结构的表征,验证结点属性、联系强度和中介位置等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及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当分别考察结点属性、联系强度和网络中介位置等网络结构要素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时,它们均对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考察三者互动效应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时,中介位置对创新绩效不存在直接影响,而是借助联系强度间接促进创新绩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