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塑料制品的使用量与日俱增。这些塑料制品,尤其是大量的废旧包装用塑料膜、塑料袋和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在使用后被抛弃,给景观和生态环境带来很人破坏,被称为“白色污染”。“白包污染”主要有两种危害,其一是视觉污染。散落在环境中的废塑料制品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  相似文献   

2.
我国淡水环境微塑料污染与流域管控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微塑料的淡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文章综述了我国淡水环境中微塑料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淡水环境中微塑料的污染来源、环境行为和归趋,探讨了微塑料污染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表明,微塑料污染在我国河流、湖泊等淡水水体中普遍存在。淡水水体中检测到的微塑料丰度可达107个/km2量级,比海洋环境中检测到的微塑料丰度更高。淡水环境中检出的微塑料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大小、颜色特征,同时具有多样的化学组成并可能携带其他污染物。这些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微塑料的来源和经历,同时也影响其环境行为和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还发现,微塑料在淡水水体采集到的鱼类、贝类等生物体内也普遍存在。微塑料暴露可对生物体的健康乃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影响。因此,微塑料被认为是一类新兴污染物。文章针对淡水环境中微塑料污染现状及问题,基于流域治理的思路,提出了微塑料污染管控策略;建议我国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大政策法规执行力度,从而保障淡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淡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3.
<正>鄂温克族民间音乐主要是民歌,包括“扎恩达拉嘎”“努该勒”和“萨满调”三部分。根据人类学家对鄂温克族进行的遗传学调查,原被称为“雅库特”的额尔古纳左旗的鄂温克人、被称为“通古斯”的陈巴尔虎旗鄂温克人和被称为“索伦”的鄂温克旗鄂温克人三个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较大,说明这三个群体可能有不同的来源,至少是源于一个高度异质的人群。人类学分析的结果还发现,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旗鄂温克人在许多遗传性状上很相近,这支持了史料上记载的这两个民族同出于一源的事实。从音乐学的角度分析,这三个群体的民歌差异也较大。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微塑料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公众关心的话题。继在人的血液和粪便中发现微塑料后,现在研究人员又在植物叶子上发现了微塑料,而且数量不小,体积较大,可能给人类、动物和生态环境带来潜在危险。不久前,斯洛伐克普雷舍夫大学的卡塔里娜·福加索娃研究团队在《生物风险》杂志的网络平台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介绍了该团队发现植物叶子上有大量微塑料的过程和研究细节。在过去几年里,福加索娃团队曾前往斯洛伐克东部,研究一些微小的生物,  相似文献   

5.
纳米塑料是指无机纳米粒子以纳米级尺寸(一般为1-100nm)均匀分散在聚合物基体树脂中形成的复合材料,也被称为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针对纳米塑料的生产方法与应用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翻开20世纪的战争史,航空母舰、坦克和战斗机等大型武器装备跃然纸上。然而,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这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巨兽”却将被新兴的“小鬼”取而代之。这就是微机电系统的兴起及其在武器装备领域掀起的一场“袖珍化革命”。所谓微机电系统,是指外形尺寸在毫米以下,构成元件尺寸在微米一纳米(10~(-6)-10~(-9))量级的可控制、可  相似文献   

7.
正日本一项最新调查发现,南极海域已被塑料微粒污染,部分地区污染水平与北太平洋地区相当,这反映了全球海洋塑料污染的严重性。塑料垃圾约占海洋漂流垃圾的70%,在风吹日晒下塑料垃圾逐渐碎片化,而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垃圾就被称为塑料微粒。塑料微粒易吸附有害物质、易被海洋生物摄入,从而危害整个海洋生态系统。此前已有对太平洋、大西洋、北极海域以及世  相似文献   

8.
2000年11月,《解放日报》刊登了一份振奋人心的消息: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3位科学家首次发现,人脑具有记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因为大脑中存在一种称为“NMDA接收器”,俗称“记忆闸门”,而且还有一种被称为CE的物质是打开“记忆闸门”的关键物质,这如同找到了“打开智慧之门的密码”。这一伟大发现,对人类是福音,因为谁也不愿意平庸。据称,这是研究人员首次对“记忆闸门”的记忆功能进行如此细致的研究。他们在实验中采用遗传技术繁殖体内带有“记忆闸门”的老鼠,而且可以根据给这些老鼠喂养CE物质来决定“记忆闸门”的关闭与开启。研究人员发现,当“记忆闸门”处于关闭状态时,老鼠的记忆能力受到限制;但在“记忆闸门”开启后,这些老鼠又可以重新记起它们学习过的内容;如果再次关闭其“记忆闸门”,老鼠又会再次忘记学过的内容。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记忆闸门”  相似文献   

9.
《百科知识》2009,(19):11-11
英、法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在建筑物地基周围加上特殊设计的塑料圈,可以让地震波绕行,犹如为建筑物穿上了防震“隐身衣”。埋在建筑物地基周围的这些同心圆形状的塑料圈会被事先调整好硬度和弹性,一旦地震发生,地震表面波将帔塑料圈分散成小的振动并绕过建筑物,从而使建筑物免遭破坏。  相似文献   

10.
“堪叹酒色财气,尘寰彼此长迷”。这是南宋一位文人在“西江月”中对世人发出的警告。“酒色财气”被人称为“四恶”,而“酒色财气赌毒”更被现代人称之为“六恶”。它们为什么被称为恶呢?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它们非常容易让人成瘾。你可知在几大恶中的首恶会是什么吗?是心瘾,也即心魔。  相似文献   

11.
比寿命?你算老几?大量的废旧农用薄膜、包装用塑料膜、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以下统称为塑料包装物)在使用后被抛弃在环境中,给景观和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破坏。由于废旧塑料包装物大多呈白色,因此造成的环境污染被称为“白色污染”。塑料是高分子聚合物,不易降解,自然条件下需数百年才能分解。《科学大众·小诺贝尔》“科学为什么”答题专家组成员贲德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雷达、测控)严家荣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天文学会副秘书长(天文)赵之珩天津科技馆顾问,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天文)李梅南京中山植物园高级工程师(植物…  相似文献   

12.
大量研究证明粒径小于5 mm的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普遍存在,且被多种海洋生物摄食。作为新型全球环境问题,迫切需要就海洋微塑料的调查分析方法达成共识。文章综述了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采样、预处理、定量分析和定性鉴别等方面的进展;并从海洋环境样品的采样代表性、自动化鉴别技术的应用、空气中纤维的沾污和纳米塑料的分析等方面,探讨了微塑料分析方法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并指出微塑料分析方法的同化对保证不同研究间数据可比性非常关键,对于客观评价全球海洋中微塑料分布,并评估其潜在影响和风险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星姐 《知识窗》2014,(5):36-37
总有一些小游戏,它们不像DOTA那样庞大复杂,却也让人难以自拔。比如“俄罗斯方块”“连连看”“愤怒的小鸟”以及微信上流行的“飞机大战”和“天天爱消除”,后者更被玩家亲切地称为“打飞机”。这些被资深游戏玩家归为“愚蠢类”的游戏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这些简单游戏为什么能让人们沉迷其中呢?  相似文献   

14.
<正>如今,垃圾分类这个话题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什么垃圾进什么垃圾桶,你能分得清吗?不过,今天我要给同学们讲的不是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而是一种也许大家从来没注意到的东西——微塑料。研究发现,在瓶装饮用水中也检测出微塑料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冯越 《百科知识》2011,(12):15-16
大型强子对撞机目前的主要工作就是寻找"上帝粒子"。它是由英国人彼得?希格斯等物理学家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基本粒子,在粒子物理学界被称为"希格斯粒子",因为它被认为是物质的质量之源,所以被称为"上帝粒子”。寻找“上帝粒子”目前已成为整个物理学界研究的中心。科学家为什么要一直寻找它?它的发现对人类有何意义?  相似文献   

16.
科技快递     
“莫扎特效应”揭密 莫扎特的音乐能提高人的学习和记忆能力,这种现象被称为“莫扎特效应”。它的科学原理在哪里?美国科学家发现,听了莫扎特奏鸣曲的大鼠,其大脑海马区内刺激和改  相似文献   

17.
在人们眼里,被大量利用的各种材料(钢筋、混凝土、塑料、纤维等)可能是最“笨”的东西。它们只能被人所感知,自己无从感知外界情况;在出现“危机问题”时,它们不能告诉人们,也没法修理自己,只能“坐以待毙”。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4):I0017-I0018
[导读]一项新的研究成果认为,微生物可以通过对药物靶点进行“暂时静默”来获得抗药功能给其带来的好处,这种行为被称为“表现突变”。认识微生物再上新台阶——科学家在微生物耐药性中发现新机制细菌和真菌这类微生物,可以通过基因突变来抵挡抗菌素或抗真菌剂等药物的“攻击”,这些永久的突变一度被认为是耐药菌株发展进化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9.
李亚妮 《百科知识》2007,(10X):53-54
曾几何时,我们庆幸远离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而如今,在一些大城市的某些公园里,常常会聚集上百个上了年纪的父母,通过相互间的交谈,焦急地为自己的儿女海选结婚对象。这些活动或被称为“老爹老妈操心事赶场会”,或被称为“父母征婚团”、“父母鹊桥会”,或被称为“白领婚事信息交流平台”。据调查,这些为儿女们寻找对象的父母中七成为的是女儿。在当前这个新名词层出不穷的时代,  相似文献   

20.
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和英国科学家约翰·苏尔斯顿,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在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规则。那么,“程序性细胞死亡”是怎么一回事?“程序性细胞死亡”是细胞一种生理性、主动性的“自觉自杀行为”,这些细胞死得有规律,犹如秋天片片树叶的凋落,所以这种细胞死亡又称为“细胞凋亡”。我们每个人都是由受精卵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