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基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首先讨论了乡村振兴战略与传统村落保护之间的内在关系机理,然后立足传统文化因子面临消失危险的现实,采用文献梳理和实地调研的方法,分析了2016年由国家住建部公布的河西走廊上的第一个传统村落——天城村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目前存在的发展困境。最后,在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的指导下,从现实存在的问题出发,构建了多主体、多路径的“目标导向——问题查找——对策制定”的分析框架,着力为天城村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可行性建议,旨在使其特色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河西走廊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着本地区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体现着河西走廊各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河西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联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国家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的前提。正确认识河西走廊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掌握文化遗产的价值有助于保护与开发遗产旅游,使遗产旅游引领河西走廊旅游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代河西走廊,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因社会发展和政权变动,在水利管理体系、用水制度等方面呈现出传承和演变的特点.同时,民国时期的不同因素与这些特点的相互结合,促使近代河西乡村社会在特定的局面中走上现代化变迁之路.  相似文献   

4.
《文山学院学报》2016,(2):99-103
村落政治是中国政治特别是基层政治中值得关注的一种重要政治形态。村落政治的运行,对整个中国国家治理中的乡村治理及对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村落政治中的利益表达过程则是影响村落政治系统正常运转的重要政治过程,是影响基层政治稳定和乡村治理的关键变量。以问题为导向,探索我国的村落政治理论和构建理想的村落政治形态,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打下重要的村落基础。  相似文献   

5.
河西走廊是中西文化发生交融的地区,是多种文化和文明的通道和源头;建立安全发展的长效机制是河西走廊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思路在于将河西的生态恢复置于全国发展的大局中思考,在多民族文化包容共生和多地段效益统筹兼顾中实现多元互动和整体优化;关注河西走廊,不仅要在自然和社会方面,还要从文化、艺术、正义和美德上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6.
河西走廊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研究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问题,对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论述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特征、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客观必然性的基础上,阐述了河西走廊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性和可行性,从制订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划;确定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探索“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循环经济运行机制;突出重点,注重效率,逐步推进等方面提出了河西走廊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清代河西走廊水资源匮乏,水事纠纷频发。在水事纠纷的调处上,地方政府主导着跨县、跨流域等大型水案以及严重违犯水规事件的处治,并积累了较多成功的经验,对维护该地区水利秩序的平稳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具体水事纠纷调处过程中也出现了执行力不足的状态。讨论河西走廊地方政府在水事纠纷应对中的作为,可为理解清代国家基层水利治理的实况等提供一个地方性案例。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优化国民经济结构,助力南岭走廊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受内外结构变迁的影响,南岭走廊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旅游资源资本化、旅游产品模式化、资源利用碎片化等风险.增加企业发展韧性,推出艺术精品,培育文旅新业态可以有效控制南岭走廊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民勤绿洲是河西走廊地区生态环境最为脆弱、人地关系矛盾非常突出的区域,其存在对稳定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城镇化背景下,河西绿洲可持续发展与农村"空心化"问题交织在一起,引起社会关注.研究结果表明:历史时期民勤绿洲人口变动幅度较大,人口变化影响农业发展与绿洲规模;自1950年后,民勤绿洲人口稳步增长,绿洲面积呈扩张趋势.然而在2010年之后,多种因素导致人口数量呈减少趋势,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来挑战,应从系统论角度处理好"人""地"关系.  相似文献   

10.
河西走廊在西夏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作为河西走廊门户的凉州,更因其地理环境、交通、自然经济和历史等因素倍受西夏统治者亲睐,从崛起、建立国家到灭亡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对凉州的经营。凉州在西夏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符晓萌 《河西学院学报》2015,31(1):53-55,128
由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河西学院研究基地、中南民族大学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河西学院河西走廊民俗民族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民族国家、牧区城镇化与社会生活"学术研讨会在甘肃张掖河西学院召开,研讨会围绕民族国家视野下的牧区社会、牧区城镇化与社会生活、牧区社会的发展与治理等议题展开了深入地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12.
河西走廊有着极为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尽管近年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与其他省区相比,差距还十分明显,原因之一就是在旅游的开发上没有自己的特色。创造特色,发展城市旅游是河西走廊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河西走廊城市旅游业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河西走廊发展城市旅游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河西学院学报》2015,(4):41-46
城镇化是一种经济社会现象,是一个农业向非农业、农村用地向非农用地、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的过程。研究河西走廊地区城镇化演进过程,认识该地区城镇化发展中的规律和特点,把握不同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据此,因地制宜地制定正确的城镇化发展方针和政策,对推动河西走廊地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魏书·食货志》中“河西”的地望,清代直到今天的许多学者均指认为甘肃西部的河西走廊。本文则以大量史料,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牲畜徙牧转场的路线、绿洲的环境容量、当地畜牧业发展情形等考出,“河西”非指河西走廊,而是今鄂尔多斯高原及其周围一带。  相似文献   

15.
传统村落的保护形式有很多种,为我们所熟知的有修建名人故居、博物馆等。在当今社会经济背景下,旅游业发展迅猛,乡村旅游亦是如此。本文从学理、学法以及实践角度探讨了通过乡村旅游带动传统村落发展的方式,以寻求给我国传统村落保护提供更多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清代宁夏将军兼甘肃提督苏宁阿在《八宝山来脉说》《八宝山松林积雪说》《引黑河水灌溉甘州五十二渠说》中集中阐述了祁连山水源保护与张掖生存的关系,提出永远保护祁连山森林的深刻见解。至近代,《富甘之畜牧谈》等文又提出了保护祁连山生态的具体思路。在清末东乐等地的碑刻中,提出了保护祁连山水源的具体措施。明清时期和近代河西走廊植树造林的实践是对环境保护的具体践行。探讨明清以来河西走廊环境保护思想,对当代祁连山生态保护和河西走廊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统筹河西走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河西走廊存在着水资源短缺、天然植被破坏、土地荒漠化扩展、沙尘暴频繁等生态环境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和开发过度是造成河西走廊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统筹人与自然之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河西走廊开发的必然抉择。  相似文献   

18.
《河西学院学报》2019,(4):61-65
诗词作品是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旅游资源,能形成区域旅游竞争优势。诗词作品对旅游者能产生重要导向作用,以诗词为旅游主线的旅游活动因为其较强的文化性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欢迎。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历代文人都留下大量有影响力的诗词歌赋,有些还是经典名句,这些诗词作品对于传播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推动河西走廊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文章以河西走廊为例,分析研究历代文人描写河西走廊诗词作品的旅游影响,并探讨开发河西走廊诗词文化旅游的策略,以进一步提升河西走廊文化旅游发展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河西走廊所出汉简中保存了较多马匹饲养史料。以简牍为中心旨在通过简牍以此来分析汉代河西走廊马匹饲养技术、相畜技术、兽医水平,以此来探究汉代时期河西走廊以马为核心的畜牧业状况。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中西思维方式、价值观取向、审美习惯的差异,给文化内涵丰富的河西走廊旅游资源文本的英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以《易经》中的"不易、简易和变易"三易原则作为翻译河西走廊旅游资源文本的规范原则,在忠实再现原文内容的交际过程中,为实现交际意图和目的,对原文做适当的创造性的改写,在中西文化逐渐"糅合"的过程中,遵循"简易和变易"的原则,尊重中西两种本质不同的文化,采纳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促进河西走廊旅游文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