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学研究要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必须强化五种意识,即全球意识、现实意识、理论意识、创新意识、科学意识,以促进史学的更新和繁荣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初,梁启超在批评中国传统史学的弊端时提到,旧史学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当眼光向下的时候,我们不知不觉地开启了一座历史的宝库,其存量之巨、内容之繁、价值之大,足以让我们屏息静气。  相似文献   

3.
唐传奇作者之"史才"不等同于历史学意义上的史学才能,却又与史学联系密切。从唐代史官制度与文学之关系的角度来考察,小说家"史才"当从"假小说以寄笔端"中求取,其实质包孕史学传承、历史意识生成、历史笔法借鉴等涵义。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人们经常在谈论“史学危机”问题,说目前史学界萧条,史学的社会功能下降,就此史学时资为摆脱危机提了种种建议和意见。我认为史学危机主要是由史学界自身造成的,概括为二句话就是史学著作缺乏个性;缺乏可读性,没有读者。而这恰恰是由史学界忽视史学家的主体意识,漠视读者对史学著作的接受情况造成的。从接受的角度看,历史学由两个过程组成,一是史学家撰述的过程,一是读者阅读接受的过程。史学家撰述史学著作的完结,只表明史学赋予了史学著作某种潜在的社会功能,而唯有当读者阅读接受了史学著作,史学的潜在功能才能实现,也就是说,史学著作在“阅读人的意识里”完成。所以读者不是被动接受史学著作,而是主动参与并与之形成对话、交流,才能促进并最后与史学家一同真正完成史学著作创作的全过程,进而实现史学著作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教育史研究受"科学史学"的影响,以追求客观、实证的目标为己任,较少关注史学理论及方法论的新变化,更少关注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和批判,导致了教育史学理论的弱化,鲜见关于教育史研究问题的争论.教育史研究是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教育史研究应当:一、加强与史学理论的结合,更新教育史研究理念,开展教育史学理论问题的讨论;二、克服单一的"叙述史研究"存在的问题,加强叙述史研究与"主题史研究"的结合,增强教育史研究的问题意识;三、重视教育改革中的"历史因素",主动介入和参与现实的教育活动,发挥教育史研究的"历史"功用.  相似文献   

6.
当互联网改变着一代人的阅读习惯的时候,因信息量大,我们拼命与网络更新同步,随之产生了大量的困扰和焦虑,我想说的是,阅读,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  相似文献   

7.
本文择取唐宋之际文化史中的三种重要风气即子学的复兴、史学的通俗化以及史学的程式化,分析其与宋诗生活化题材扩展之间的种种关系,认为:子学的知识功能,塑造了宋诗的知识意识;史学的通俗化,塑造了宋诗的实录意识;史学的程式化,塑造了宋诗的褒贬意识。知识意识主要为生活化题材的扩展提供丰富的可能性,而实录意识和褒贬意识则提供丰富的现实性、组织性。  相似文献   

8.
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调整课程结构和选用新教材 ,它将涉及到一系列观念和行为的变革 ,否则 ,教育改革仅仅是形式上的改革 ,触及不到教育的本质 ,也得不到实质性的成果。一、在教育理念上由关注学生的学业目标向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育一直发挥着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的功能。当历史进入 2 1世纪后 ,科技的迅猛发展使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 ,如果我们再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学生的学业上 ,显然是与现实相悖的。当我们对教育进行理性思考的时候 ,当我们与国外的教育作比较的时候 ,我们看到了我们教育本身的严重缺失 :其一 ,过分关注…  相似文献   

9.
张扬学生的主体意识,追求道德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双重卓越,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崇高目标。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在理念更新、角色转换、结构安排、方法操作上,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景象。然而,当我们为课堂教学改革取得的成绩拍手叫好时,却又陷入了沉思: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在求真的时候,是否有矫情的操作、形式的伪真;在求新的时候,是否有陈旧的痼习、俗套的再现;在求美的时候,是否有作秀的姿态、表演的嫌疑。反思的结果让我们惊讶: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在繁华尽现之时,依然出现了一些与课改旋律不相和谐的音符,而这却是常常被忽视的现象。因此,杜绝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不良现象的发生,揭示教学的真实性诉求,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概率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当我们过马路的时候,当我们上保险的时候,当我们买彩票的时候,当我们打甲流疫苗的时候,我们都在和不确定性打交道.这种不确定性体现的就是概率.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实际上都是概率问题,比如:气象预报、经济预测、医疗诊断、农业育种、交通  相似文献   

11.
<正>职业学校当前正在大力推行规划职业生涯教育,加强专业建设,打造精品课程,创新教学方式,关注教学质量,所有这一切是为了什么?如果说这样做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固然不错,但又未免太笼统了些。笔者以为,应该根据职业学校的办学方向来审视我们的一切工作。确切地说,职业学校应该是为提高未来从业者的职业生命质量和水平奠定基础。当我们规划专业设置的时候,当我们更新课程内容的时候,当我们设计教学方案的时  相似文献   

12.
荒诞意识与表现形态──从一个角度看美国小说的发展邵旭东关键词荒诞意识;表现形态;美国小说1众所周知,20世纪西方文学中普遍存在的荒诞现象,使“荒诞”成为本世纪西方文学的重要特点之一。然而,当我们从这一角度考察叛国当代小说发展的时候,当我们追溯美国小说...  相似文献   

13.
正我们三十岁的时候悲伤二十岁已经不再回来。我们在五十岁的年纪怀念三十岁的生日又多么美好。当我们九十九岁的时候,想到这一生的岁月如此安然度过,可能快乐得如同一个没被抓到的贼一般嘿嘿偷笑。相信生活和时间。时间冲淡一切苦痛。生活不一定创造更新的喜悦。  相似文献   

14.
“本”外主题式研究性学习当我们仅仅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史学知识时,很少会有人在时间紧、内容多的情况下,以似乎与课内知识联系不紧密的问题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注到让学生学会学习,投注到历史学习实践能力的核心———历史意识与方法时,情况就不一样了。学生学习中遇到的有些“热点”,其内容虽然与课内知识并无紧密联系,甚至在课内知识之外,但其研究过程可能更有利于为形成历史意识与方法提供素材或契机。历史意识与方法的习得,反过来还会有力地促进课内知识的学习———深化或激活这些知识,可谓举课外之“一”,而返…  相似文献   

15.
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中,我们不难看出,在高中历史教与学的理念上有很多重大的改革,这其中,对历史教学理念的更新显得尤为突出、鲜明。历史教学理念的更新也有很多:课程理念、教学理念、学习理念、史学理念和高考理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16.
从孔子《春秋》到印鸾章《清鉴》史学思想乃陈陈相因,一直停留在“忠君”、“鉴戒”、“神命”、“资治”水平上,没有长进。中国史重词藻轻理论的传统就是史学研究误向的表征。按中国传统的史学标准衡量,《清鉴》乃不失为成功之作,可是,从科学角度考量,是书除了保存史料之外,并无创见,积淀着中国史学研究的沉渣。《清鉴》存在着重彩轻理论、袭旧习疏创新、崇康熙时代潮流、重史料轻论理、详战争略其它等史学研究的误向。这种史学研究误向于过去,具有普遍性,于当前,仍有影响。史学研究的误向需要拨正,传统的史识需要更新与提高。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史识、活跃思维,中国的史学研究才作为,这就是《清鉴》给我们的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17.
英国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认为,人类的意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焦点意识"(focal awareness)和"附属意识"(subsidiary awareness)两种类型。他以"楔钉"为例:当我们落下锤子的时候,我们并不去感觉锤把紧贴我们的手掌,而是去感觉锤头敲击着钉子……  相似文献   

18.
《史学与史学评论》是瞿林东教授的史学评论集,汇集了作者80年代以来撰写的一些评论文章,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近二十年作者对当代史学的许多思考认识,以及在史学领域不断探索的心路历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必须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对传统史学现代价值的思考,提倡史学评论的研究和实践,以及认真总结20世纪中国史学遗产,展望未来史学前景等,都是作者在史学研究过程中自觉意识的具体体现。正是作者不断追求的自觉意识,促成他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深化了对历史、史学及其理论和方法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发展学生的史学素养,是中学历史课程最主要的教化功能。追求个性化,即力争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富有效益(学习目标达成率高),深具灵气(教学思想深邃)和形式新颖(教学过程别出心裁)等,是中学历史教师的最大追求。将发展学生史学素养与追求个性化教学融为一体,应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一般而言,史学素养以时空意识、现实意识、证据意识、问题意识、分层意识与融合意识为核心内容,呈现出由主体内容(客观史实、历史叙事、历史认识、历史评价等)、核心要素(时间、空间、人物、史料等)和主要方法(史学研究和历史学习的一般方法及具体方法)等组成的基本结构。  相似文献   

20.
今天,当我们站在教育腾飞的起始点上的时候,涉及到一个对传统教育观的认识问题。下面拟就教育观念的更新谈谈个人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