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周小勤 《新闻窗》2005,(3):55-55
细节是新闻中最微小、最生动、最传神、最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事实。在一篇新闻中,它所占的字数一般都不多,有时候就那么一句话,但是,它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就是这么一个小情节,能触动人的情感和灵魂,让入记得一辈子。读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人,无论如何也不会忘记藤椅上那个被笔顶穿的洞;看过《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人,谁不记得有个死去的战士口中仍咬着敌人的半个耳朵?  相似文献   

2.
读过穆青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人,不会忘记“焦裕禄顶住肝部带病坚持工作”的细节,也不会忘记那把“被顶出一个洞的藤椅”。细读新闻名篇,我们就会发现新闻作品之所以具有永久性的魅力,除了记者的使命感和作品的思想性外,写作上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细节描写手法的恰当使用。可以说,细节使新闻具有了活跃的生命,也铸就了新闻的永久性。一、细节聚焦突显主题细节聚焦,是以细节作为焦点写作新闻的方法。细节可以是新闻人物的某个细微动作,也可以是新闻环境中的某一特有的景色。2004年11月7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召开庆功会,庆祝袁隆平院士…  相似文献   

3.
胡焱 《新闻世界》2011,(11):137-138
本文以都市报新闻报道的新闻细节为研究中心,以《合肥晚报》“热线新闻”版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得出《合肥晚报》“热线新闻”版的新闻报道中,新闻细节主要发挥佐证新闻真实度,增加新闻可读性,强化感染力,深化报道主题的作用。细节运用上有两大问题:其一,人为原因导致新闻细节流失;其二,凶杀、车祸事件新闻报道中细节运用方面没有把握合适的尺度。  相似文献   

4.
《平顶山矿工报》的“人物写真”栏多次受到省评读委员会的好评,说这些人物写得活、立得起、有深度、有高度,把报道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人物写真”栏是《平顶山矿工报》新闻版的固定专栏,今年推出以来,已报道30多个典型人物。作为版面编辑,我在约稿时,说得最多的一个词便是“新闻细节”。细节是新闻作品中使用最生动、最典型、最具体也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新闻事实。细节描写就是对事物的基本组成单位进行刻画,如对人物的一举一动、事物发展的具体环节、环境中的细小物体进行细微描摹。一、新闻细节在人物写真中的作用第一,彰显人物特…  相似文献   

5.
武礼 《报刊之友》2008,(5):63-63
读报时常会被一幅新闻照片或一个新闻细节所感动与感念。比如1月22日《人民日报》刊登一幅题为《别看我们小就是不怕冷》的新闻照片,反映了1月21日日本东京一家幼儿园里孩子们光着上身、只穿一条短裤,在园内露天跑步的情景,而且一个个脸上都露出不惧寒冷、略带微笑的神情。显然这批孩子经过训练已适应了近几天日本的寒冷。  相似文献   

6.
《新闻传播》2006,(11):32-32
《新闻记者》2006年第7期发表林新的文章《细节的力量——新闻细节的叙事特征与效果分析》。 文章说,新闻细节的力量主要来源于其在叙事上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相对宏大叙事来说。新闻细节独有一种亲和力和感染力,能够让接受者在体验中认知和理解新闻。  相似文献   

7.
大型纪录片《中华文明》是一部史诗性的、能让人触摸到中华民族灵魂的系列电影纪录片巨作。本文对已经公映的四部片子———《英雄时代》、《青铜的光辉》、《礼乐与争霸》、《铁血帝国》 ,从内容选择、真实再现、细节运用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周密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黄荆 《新闻前哨》2002,(12):39-39
如何写好人物的闪光点呢?这当然没有什么现成的公式可任意套用。但是人物通讯写作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抓准人物的心理、心声、行为细节,是写好人物闪光点的关键所在。(1)抓人物心理。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是展示人物闪光点的重要手段。这有两种方法:一是让人物倾诉自己的所想;二是由作者客观地叙述人物的所想。前者更能体现新闻用事实说话的特点,真实感人。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有一处是这样描述马玉祥的:“小孩子的哭声随着那滚滚的浓烟传出来,听得真真切切,当他叙述到这里的时候,他说:‘我能够不进去吗?我不能!我想,要…  相似文献   

9.
朱贺 《采.写.编》2018,(1):167-168
细节,作为影视叙事策略中的重要元素,在一部作品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影片中的细节叙事既要服从故事情节发展与影片主题,又要符合生活逻辑,用真实的力量感染受众.2017年西班牙悬疑题材电影《看不见的客人》充分运用了人物细节、场景细节、物件细节等细节描写的方法,在剧情引人入胜的同时,用精密的细节来穿针引线,链接故事的发展,将作品悬疑恐怖的氛围烘托出来,达到了良好的象征与隐喻效果,使观众对该片记忆深刻.  相似文献   

10.
细节,犹如新闻精品中的珍珠、玛瑙、美玉,它逼真、闪光、小而精巧,瑰丽动人。尽管看起来是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却生动活泼,小中见大,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往往成为新闻事实或故事情节中最真实、最精彩、最具特色的精华部分,也是新闻精品中最能说服人、打动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难怪有人把新闻细节称为“新闻的细胞”,“通讯的血肉”了。而事实上,一篇传世的新闻精品,都有一两个、两三个精彩感人的细节。因此,我们在新闻采写中,不可不重视对新闻细节的潜心捕捉和着力表现。 选用最能揭示事物本质的细节 细节是组成情节最基…  相似文献   

11.
冯美 《新闻传播》2013,(5):147-148
在纪录片中,细节看起来虽小,但作用却尤为重要。笔者以纪录片《归途列车》为例,在分析细节表现方式的同时,进一步探讨细节在纪录片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孟彦  樊剑英 《军事记者》2010,(11):47-48
在全球化时代,国际舆论主导权操纵在谁的手里?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经研究分析,得出结论:西方三大通讯社(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五大电视网(ABC、NBC、CBS、CNN、FOX)和6大新闻报刊(《时代》、《新闻周刊》、《经济学家》、《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构成全球国际新闻主要供应高。也就是说,这些西方主流媒体,通过对国际问题设置议程和舆论宣传,控制着国际舆论的主导权。  相似文献   

13.
秦殿杰 《今传媒》2005,(10X):37-38
《今传媒》9月号(下半月刊),登载了郗望同志写的《怎样写出可读性强的新闻》一稿,读来受益颇多。这不由得引起笔者的联想。新闻稿件为什么“可读性不强”呢?如果能防止新闻稿件的“不可读性”,那么自然就能增强稿子的可读性了。因此,笔者写了《论新闻稿件的不可读性》一文,求教于新闻同行。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我们的新闻史研究存在着一个偏向,那就是只重视记者、编辑那一部分新闻工作者,忽略了对经营管理方面新闻从业人员的研究。读过新闻史的人没有不知道王韬的,可是又有谁知道与王韬合资筹建中华印务总局,后来又成为《循环日报》总司理(即总经理)的黄胜?说起邵飘萍尽人皆知;为《京报》而呕心沥血惨淡经营,写出中国第一本《新闻事业经营法》的吴定九,又有几个人知道他?大家都  相似文献   

15.
新闻细节,是指新闻作品中那些能有效增强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表现力的“细枝末节”。精彩的新闻细节,虽然取材细微,但它注重抓住事物的特点,描绘细致、脉络清晰、形象生动,能在读者的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使一件新闻作品更具影响力和感染力。新闻细节在新闻作品中除了能起到“以小见大”的重要作用以外,还能起到深化主题、突出重点、增强新闻可读性和可信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可信性方面,新闻细节可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哪怕一丁点的细节问题,都会令读者对一篇新闻作品所描述的新闻事件的真实性产生怀疑,甚至会令整篇报道成为虚假新闻。  相似文献   

16.
刘波 《军事记者》2005,(8):53-54
读过陈金松同志的新作《精品佳写作探究》(《中国军事报人金钥匙库》之一,长征出版社出版),我不由得想说:医治新闻队伍的浮躁,又多了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17.
2005年度广东新闻奖评比揭晓,肇庆《西江日报》社选送的一篇人物通讯《忠诚与公正铸就不朽英魂——追记四会市法院民一庭原庭长李坚祥》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荣获总编好稿一等奖。这篇作品能获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闻细节挖掘得深,思想性和新闻故事性强,章读来感人。  相似文献   

18.
李静 《新闻世界》2009,(7):51-51
《“老报童”罗伊去世了》是一个优秀的新闻文本。该文本中的细节描写主要体现在视力、体态、语言和声音等方面。细节“说话”可以赋予新闻生动性和形象感,塑造独特的人物,体现记者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9.
陈汉辞 《今传媒》2005,(3):32-33
《拜富》本是被部分业内人士称为继《穷爸爸富爸爸》《谁动了我的奶酪》之后又一本畅销书,但是销售情况却不乐观。 那么,“沉默的羔羊”为什么会真的“沉默”?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著名作家王蒙的作品,我读的不多。王蒙18岁发表成名作《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19岁发表长篇小说《青春万岁》轰动文坛。文革结束后不断有佳作问世,他还曾官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任文化部长。惭愧的是,我只完完整整地读过他的两部作品,一部是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末,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发行的短篇小说《坚硬的稀粥》,另一部就是前两年出版我刚刚读过的《我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