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者的心理压力主要分两类:一是采访突发灾难陛事件可能带来的心理创伤,二是日常采编工作本身的压力.提防灾难报道创伤后应激障碍天灾人祸不可避免会带来人员伤亡,而记者常常是抵达现场的第一批人,直接暴露在血腥而惨烈的画面前.面对当事人的恐惧、家属的悲痛欲绝,强烈的情绪体验往往意味着一次心理创伤.同时突发事件报道往往意味着要在短时间里连续作战、采访资源竞争和报道方式创新等等,身心俱疲下的巨大压力也是一种创伤.  相似文献   

2.
陆高峰 《青年记者》2008,(12):45-46
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是对国家应急能力的一个考验,也是对媒体报道突发事件能力的一次检验。此次抗震救灾报道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后的第一次重大灾难报道,在这场突发性特大灾难事件报道中,政府和媒体都在信息公开方面有着同样空前的透明与快捷。记者在第一时间到达第一现场,政府也在第一时间尽最大可能公布灾情与救援信息,的确如境外媒体评价的那样:“此次地震发生后,  相似文献   

3.
根据心理学研究,不论是直接受灾,还是目睹灾难或参与救灾的人员,有30%到58%的人都会出现创伤后压力症状,会反复回忆灾难中的惨痛经历。相对于灾难所造成的物质毁灭.它带给人们的心理创伤更是难以估算。所以,当灾难渐渐远去,媒体要给予灾难中的人们更多的关注.重新燃起他们生活的勇气。  相似文献   

4.
陆运良 《新闻前哨》2011,(10):69-71
灾难事件的突发性、破坏性、震撼性和社会性,决定它成为了新闻媒体报道的焦点和社会舆论关注的中心。正因为灾难新闻如此受到受众的关注,媒体在制作新闻标题时更应予以重视,并在醒目、夺目、震撼、深情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参与汶川地震救援消防战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实施心理干预对维护健康、治疗与防范二级心理创伤的效果。方法:采用PSQI、SCL-90、SAS和SDS等量表对参加救援的消防战士进行评估,并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一年后对研究组重新进行心理评估。结果:心理干预能够帮助他们渡过心理创伤,减少灾后刺激因素对其心理的不良影响,并能保障与增强消防战士的心理健康水平。结论:心理干预帮助消防战士渡过二级心理创伤与恢复他们的正常生活、工作与心理健康具有显著效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后,中国心理学会、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和北京市心理卫生协会联合成立“中国心理学界危机和灾难心理救援项目组”,针对汶川地震可能造成的心理创伤进行定期磋商,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发布专业的指导意见。他们针对与地震孤儿的心理救助密切相关的收养问题,经过磋商,向民政部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汶川大地震中媒体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新利 《青年记者》2008,(16):70-71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中国大地上,上演了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在救援过程中,社会各界均为灾区伸出救援之手.媒体亦表现不俗,在地震发生后,央视综合频道、新闻频道、国际频道等快速开办大型直播节目,纸质媒体更是设立专版,大版面关注灾情.媒体的持续关注,动员了各种社会力量,促进了救灾工作的展开.大量记者涌向灾区,含着热泪发回报道,表现了不惧危险的职业素养,也体现了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但是,在持续关注灾区的海量报道中,在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中,也有一些记者没有注意到在突发灾难报道中媒体应有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8.
灾难新闻报道,是指对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报道。灾难事件以其突发性、损毁性、多变性、震撼性等特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正是这些反常因素,灾难事件对新闻媒体而言无疑具有很大的新闻价值。因此,灾难新闻报道成为媒体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媒体的参与又赋予了灾难事件新的媒介意  相似文献   

9.
在国外,警察是心理咨询的常客。因为他们不断地被暴露在各种心理创伤中。 不仅仅是警察,记者、医生也是很容易遭遇三级创伤的。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易春丽博士说,比如急诊科医护人员、心理医生,灾难报道、战地记者等,他们都是易感人群,这些职业也是心理高危职业。这也对现代的人事主管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任冬梅 《今传媒》2009,(9):95-96
灾难性事件作为突发性新闻,其社会关注度极高,也是各家媒体竞相报道的重点."5·12"汶川大地震更是对国内媒体灾难报道的一次考验.灾难报道极易对受害人及相关人员造成伤害和二次伤害,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此,灾难新闻的报道应该"以人为本",体现出应有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1.
灾难事件由于其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等特点,因而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灾难报道既要体现党和政府对灾难事件的重视和关心,体现媒体的舆论导向和态度倾向,又要融入人文精神、人文关怀。没有人文关怀的灾难报道,是不成功的报道。笔者认为,要从受灾当事者、新闻报道者和受众三个方面和环节来提升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2.
在国外,警察是心理咨询的常客。因为他们不断地被暴露在各种心理创伤中。不仅仅是警察,记者、医生也是很容易遭遇三级创伤的。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易春丽博士说,比如急诊科医护人员、心理医生,灾难报道、战地记者等,他们都是易感人群,这些职业也是心理高危职业。这也对现代的人事主管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灾难事件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复杂性和冲击性等特点,历来是媒体高度关注的新闻题材.而发生在中心城市的灾难事件,更因人口稠密、建筑地形复杂、社会活动频繁、政府职能交错等特性,对市民生命财产的损害、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打击更大,对报道数量、质量要求也更高.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大众传播媒介功能理论为依据,结合哈尔滨市道外区"1·2"大火的新闻报道,将地方媒体与全国性媒体的突发灾难报道进行对比,从媒体报道的深度与媒体面对突发性事件时的危机意识两个层面,论述地方媒体在报道当地突发性事件时的局限性,并提出可供参照的经验。希望对各类地方媒体的突发灾难报道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5.
郭亚萍 《今传媒》2014,(6):55-56
灾难事件因其突发性、重要性和冲击性等特点使得灾难报道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电视媒体在直播报道灾难新闻时更加强调真实、客观、理性和专业精神。我国的电视媒体在报道突发灾难事故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以雅安地震期间电视媒体的直播报道为例,分析了我国电视媒体灾难报道的痼疾,并强调了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16.
对灾难报道能力的提升是新闻媒体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综观近几年的灾难报道,我国媒体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报道模式、手段和思路在不断改进,取得了突破.汶川地震报道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及时性、透明性和人文性.本文对近年来我国媒体对灾难报道的特点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媒体灾难新闻报道的进一步发展.灾难新闻报道特点分析近年来,我国媒体的灾难新闻报道还处于探索时期,但总的来说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与突破,特别是对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灾难的报道可圈可点.其报道上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体现:  相似文献   

17.
赵扬 《大观周刊》2012,(33):78-78
灾难对卷入其中的所有人都会留下心理阴影,而区别只是在于程度的轻重。救灾中,通常我们只重视对受灾群众的心理干预,而现场救援人员,包括参与救灾的后勤保障人员的心理干预往往被忽视。灾难发生后,后勤保障人员面对惨烈现场,超负荷的工作,必然会产生情绪、认知及行为活动等心理变化。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如不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必然会出现一系列严重的心理问题,从而削弱部队战斗力,甚至在救灾结束后引发心理疾病。因此,对救灾中后勤保障人员进行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赵新利 《青年记者》2008,(11):70-71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中国大地上,上演了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在救援过程中,社会各界均为灾区伸出救援之手。媒体亦表现不俗,在地震发生后,央视综合频道、新闻频道、国际频道等快速开办大型直播节目,纸质媒体更是设立专版,大版面关注灾情。媒体的持续关注,动员了各种社会力量,促进了救灾工作的展开。大量记者涌向灾区,含着热泪发回报道,表现了不惧危险的职业素养,也体现了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但是,在持续关注灾区的海量报道中,在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中,也有一些记者没有注意到在突发灾难报道中媒体应有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9.
<正>突如其来的灾难不仅给社会带来巨大破坏,而且强烈冲击着人们心理。人们迫切需要了解有关情况,而灾难本身的突发性、破坏性、震撼性又极具新闻价值。因此,灾难新闻报道始终是媒体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灾难新闻的受众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自然灾害与人为危机事件频频发生,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在我国,公众还没有寻求心理医生帮助的意识,所以作为公众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媒体就有义务在灾难时期为民众提供心理关照和援助。关注灾难阴影笼罩下的受众心理健康,分析灾难下不同时期的受众心理特点,对准确完成媒体责任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研究受众心理、新闻受众群体心理以及总结反省媒体由于缺乏受众心理分析而在报道中出现的误区,例证了在新时期全球背景下,一个有专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媒体,面对灾难,在做到传递真实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灾难新闻的受众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