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南宋四名臣之一的李纲,“一身用舍为社稷生民安危”,忠义之气永留史册。他虽“未尝以词名”,然“爱国忧国心,愤发几悲咤”的浩然之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爱国词人,“代表着时代的最强音”。  相似文献   

2.
最近读了一些有关宋史人物评论的书,但读到研究李纲的并不多。有的文章虽然肯定李纲在抗金斗争中的贡献,而对他的政绩却很少述及。李纲作为两宋时期抗战派重要人物和南宋政权第一任宰相,其一生不仅戮力抗金,至死不渝,而且在政治上力图革新,匡时救世,提出并实行了一系列积极而有效的主张和措施,政绩是卓著的。历代史书说他“以身任天下之重”、“系天下之望”,“以一身用舍,为社稷生民安危,虽  相似文献   

3.
南宋名臣李纲在建炎年间罢相后被贬谪,追随苏轼的足迹到了海南。李纲是苏轼的承继者,次韵、和苏是他承继苏轼的外在呈现,而高扬内在主体性,明了"吉凶妖祥之理",这是得苏学真谛的,思维也获得了哲学意义的提升。故最终他才能自豪地说:"老坡去后何人继,奇绝斯游只我同。"虽然李纲在贬谪海南的时间只有短短十天,或许他只能成为"老坡去后"粗浅的承继者,但他却通过提升主体性以抗外力的打击,得苏轼逆境人生之精髓,成为真正的践行者,这也正是他对苏轼承继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南宋政治家李纲,在南渡词坛的学苏潮流中,是突出的一员,但并非豪放派的领袖。他既没有该词派的领袖意识,别人也无服膺他的意识。与张元干等其他南渡词人相比,李纲在当时词坛及整个词史上的影响也很有限。  相似文献   

5.
刘义 《现代语文》2006,(6):34-35
李纲(1083-1140)字伯纪,北宋政治家、学家,南宋名爱国将领。《宋史》载:“纲虽屡斥,忠诚不少贬,不以用舍为语默,若赤子之慕其母,怒呵犹嗷嗷焉,挽其裳,被裾而从之。”李纲一生忠烈爱国却屡遭贬谪,忠愤爱国之情、抑郁无聊之志一寓于诗。李纲现存诗歌1493首(其中挽歌词和哭祭诗20首)(1),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有典型的宋诗风味,又独具个人特色。在对李纲诗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四首诗(包括二首残诗)在李纲的《梁溪集》中没有,现在的《李纲全集》(2)也没有录入,特加以考辨。  相似文献   

6.
陆游是南宋时期杰出的诗人,一生胸怀壮志却宏愿难酬.仕途坎坷、"位卑"清贫的诗人自始至终保持着一颗忧国忧民、舍身报国的赤子之心,其诗歌也篇篇充溢着忧国忧民、慷慨悲壮之真情实感,因此,被人称为忧国诗人.  相似文献   

7.
邓肃简论     
南宋初年,有一个和李纲相似的人物,他在当时颇有声望,但却少为后世注目;他有爱图忧民的抱负,但终因朝廷昏庸而难展宠愿;他曾写过许多诗文,抒发壮怀。这便是李纲的“忘年之交”——邓肃。邓肃字志宏,别号栟榈,宋南剑州沙县人。元祐六年(1091年),出生于沙县洛阳里五都城头邓墩村,是唐朝邓光布将军的后裔。其父邓谷,曾考进士不第,重和元年以特奏名得官,但他坚辞不就。母罗氏,据《剑沙三元邓氏家谱·栟榈公行状》记载:罗氏怀胎十二个月才生下邓肃,从落地到七岁,从来见他开口讲话、说笑,也未能步行。一日正遇雷震,他忽脱  相似文献   

8.
李纲以屈原为榜样,创作了大量骚体作品来倾诉亡国之痛、思乡之情;揭露黑暗、针砭时弊,表现出了李纲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以及对现实的批判精神。李纲创作出了大量饱含深情的壮美诗篇,他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9.
作为江湖诗派前期大家,戴复古诗歌由四灵窥入,出入晚唐,又时参江西诗法.他既有取于四灵的风神韵味,又济以江西气格.在创作思想上,他更明确倡导以诗歌抒发忧国伤时的江湖廊庙之思.戴复古立论持中,主张永嘉、江西互益互补,并以自出机杼为诗学目标.这种主张扭转了南宋后期的诗坛风习,促进了江湖诗派与江西诗风的最终合流,并进而影响了遗民诗人的创作.  相似文献   

10.
"月"在诗词创作历来为中国文人擅用。词作之"月"开始多关风月,抒爱恋闲愁;而后,国难严峻,"月"多蕴含忧国之感;时至南宋灭亡,"月"多抒发亡国之悲。受政治、文化因素影响,南宋遗民词中的"月"意象群体意识很强。南宋遗民词人以"月"之恒、残、圆衬托大宋政权之存亡,情感悲恸。南宋遗民词中的"月"蕴含着爱国情怀,有着中华民族"圆""满"的家国情结。  相似文献   

11.
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常以物自喻表明心志。从这些自喻中,我们可以受到启迪。曹操——马。曹操以老马自比,表达自己晚年的雄心壮志。他在《龟虽寿》诗中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李纲——牛。南宋抗金名将李纲,在被罢去宰相一职后写了一首《病牛》诗:“耕犁千亩实千  相似文献   

12.
开卷     
<正>《感时忧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拓荒者"夏志清忆往追昔之散文集。书中以款款深情、细腻的笔触、深邃的思想回忆作者的求学之路,以及与众多文人的因缘际会,描绘了独特时代下的文人群像,更彰显了中国文学中"感时忧国"的伟大传统。作者在文学上的主张,已收入《中国现代小说史》和《中国古典小说》两书。此外有两篇名文,颇见他的独立见解,多已收入本书。在《人的文学》中,作者写道:"我认  相似文献   

13.
李纲生命的最后十年大多是在福州度过的,他曾寄身福州南台天宁寺,并创作了与天宁寺相关的作品。对于李纲的这段经历及其创作,有些研究者或语焉不详,或判断错误。通过研究考辨李纲寄寓福州天宁寺之始末、解读相关诗文、管窥此阶段李纲心境的变化,以李纲为介质,展示福州天宁山的历史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4.
李纲(1083—1140),字伯纪,邵武人(今安徽邵武县),北宋末、南宋初著名的抗金领导人物。在六十年代,我国史学界曾经围绕着李纲的政治思想及其评价进行过一场争论。王瑞明先生认为李纲是广大人民中的一员,其抗金代表了人民抗金;李涵先生则强调李纲抗金之主观动因是为了维护宋朝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用阶级斗争的观点来看他应视为地主阶级的代表。①对这两种观点,概难苟同。我认为对李纲的评价,应以当时错综复杂的历史条件和历史发展的客观效果作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李纲是以爱国著称于世的。作为政治家,他的业绩彪炳史册;作为词人,其词却鲜为人重,没有一首编入他的集子里。如《四库全书》收他的《梁溪集》,有诗、文一百八十卷,附录六卷,独无词。这种冷落直到清末才有改观,王鹏运刻《四印斋所刻词》,将他与李光、赵鼎、胡铨的词合辑为《南宋四名臣词集》,其中李纲的《梁溪词》收词五十首。唐圭璋先生编《全宋词》,又据别本补入四首(其中残篇二首)。但这还不是李纲词的全部。《宋人轶事汇编》卷十四引《词谱》云:“绍兴初,都下盛传《苏武令》一  相似文献   

16.
辛弃疾是我国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周济说他:“南北两朝,实无、其匹。”他怀着统一祖国的壮志,率领农民起义军自北归南,以图恢复中原。谁知南归以后,由于投降派的疑忌和排斥,虽也炸过军政大员,但一直不能实现此志,相反还一再遭到贬谪。所以他往往将这不平之气,发之于词,遂成为激昂排宕,不可一世之强音,成为词中豪放派的泰斗,为中国文学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稼轩词固多形于慷慨悲歌,但也有不少清新秀丽的佳篇,对祖国河山  相似文献   

17.
宋室南渡后,福州成为福建乃至全国的诗坛中心之一。福州诗坛的主要诗人有福建本土的李纲、邓肃、张元幹、李弥逊等人以及宦居于此的苏籀、朱松、吕本中、胡铨、叶梦得、富直柔等人。福州诗坛可以绍兴十年(1140)李纲病逝、李弥逊隐居连江为界点分为前后两期。福州诗坛前期最突出的文学活动就是两次大型的同题唱和活动:止戈堂题咏和王岩起乐斋诗,诗人通过这种诗歌唱和不仅是诗艺的切磋,更是一种精神的砥砺。李弥逊是纵跨南渡时期福州诗坛两个阶段的重要诗人,其诗歌以描写隐居生活之乐为主,兼有忧国忧时之情。宋南渡时期福州诗坛的最大特点就是诗文不坠,兴盛二十多年,与绍兴初期的临川诗坛以及绍兴中期的上饶诗坛繁荣一时很不一样。  相似文献   

18.
北宋亡后,南宋建立的最初几年,形势危机。西北关中之地大部沦陷,东南长江下游腹地遭到严重破坏,金兵虽撤到了大江以北,但仍然聚集在淮河两岸,有再度南下的企图。以赵构为首的南宋小朝廷惊魂未定,“当建炎之三年,宋之不亡如缕”(l)。怎样挽救危局,成为南来上下关切的战略问题。一、汉中、安康是南宋号令中原之地南宋建立之初,有识之土如李纲、唐重等人,都主张以关中、汉中、巴蜀为基地,“迎车驾入关(中),居建瓴之势,庶可以临东方”。“镇抚关中,以固根本,然后营屯于汉中,开国于西蜀,此为策之上”。“若引兵南渡,则因…  相似文献   

19.
建炎元年(1127),李纲罢相落职鄂州,开始了他的荆湘贬谪生涯。建炎三年 (1129),更远谪雷州、琼州,即所谓岭海、海外。每到一地,李纲都要用诗纪其行,抒其愤,写其忧。在这些诗中,李纲每每自比于屈原,表示对屈原爱国主义思想和刚直品德的仰慕,同时,用儒家思想观照屈家思想,对屈原不注意讲究斗争策略,保存有生力量,以适应现实政治斗争需要的偏激情绪表示了枇评意见。又以其特有的人生视角,陶写山川,以缓冲心中激愤,分流心中不平之气。这些,是对屈原思想的重要补正。  相似文献   

20.
廖仲恺虽然是一个职业革命家,但其文学天分极高,诗词写作俱佳,不但充满才气,而且情感丰富。读他的〈双清词草》,即可洞烛到他的忧国之怀、愤世之恨、人伦之情、乡关之恋。把他短暂生命情怀裸露在他的诗性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