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路上》(On the Road)是凯鲁亚克(Jack Kerouac)最重要的作品,它堪称是“垮掉的一代”的经典之作。小说出现了多次对爵士乐的描写。本文将从爵士乐的角度出发,结合爵士乐这一黑人音乐反映的音乐文化现象和它的特点来讨论战后“垮掉的一代”的精神状态以及小说《在路上》中人物的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2.
当代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被誉为是"垮掉的一代"的宣言书和《圣经》,它是美国文学中诠释西行主题的经典之作。小说以主人公萨尔对东部厌倦———对西部的幻想———西部梦想的幻灭为线索,体现了"垮掉的一代"时代背景下所贯穿于作品当中的西部情结的主题。这一主题的凸显过程也暗含了美国文学中对东部和中西部所持的对立的传统看法,即东部是欧洲堕落的化身,而中西部是原始道德的发源地,这种西部情结背后深藏的是"垮掉的一代"对现实的不满、对社会的抗议和对自由精神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在路上》     
《海外英语》2013,(8):23-23
《在路上》是美国“垮掉的一代”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代表之一作。一伙青年男女,在美洲大陆上一路狂奔。梦想.是诱惑、自由还是放纵,《在路上》发出一次次对生命的拷问。本期影片即是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  相似文献   

4.
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中运用后现代的创作理念和美学思想,表达了"垮掉的一代"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诉求,对"垮掉的一代"及其生活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反省.从内容看,该小说围绕一群疯疯癫癫的年轻人的旅行及日常生活而展开,具有后现代的"小叙事"特征;从结构和布局看,简单和非线性的情节处理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具有后现代主义小说"反情节"的特点;从人物看,其行为充满矛盾和悖谬,思想性格具多重性,具有后现代小说的"反英雄"人物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5.
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垮掉的一代在美国乃至西方文学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也是历来饱受争议的一个流派.《在路上》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作家杰克·凯鲁亚克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评论界对这部作品褒贬不一.文章以“禅”作为切入点,从一个独特视角,对这部作品进行全新解读.通过层层剖析,得出“垮掉一代,从未垮掉”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在路上     
杰克·凯鲁亚特的小说《在路上》里有这样一段话:"你的道路是什么,老兄?乖孩子的路,疯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荡子的路,任何的路。到底在什么地方,给什么人,怎么走呢?"这是对每一代年轻人的提问。"在路上"三个字,已经超越了文字本身的含义,它吸引着无数人上路,它已经成为一种追逐精神自由飞扬的符号。  相似文献   

7.
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是"垮掉派"的经典之作,以文学形式体现了二战后"美国梦"扭曲的表现形式,半自传的叙述手法更能增加读者的参与性.本文着眼于作者自身的精神状态和理想结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探讨凯鲁亚克是如何将其心理特征刻画在作品人物中的。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6,(99):9-10
《在路上》是杰克·凯鲁亚克的代表作,小说以萨尔等人的西行为主线,表达了二战后美国年轻人对自由和本真的向往,再现了他们迷茫、挣扎的精神状态及物质化、冷漠化的社会面貌。本文从生态主义出发,分析小说中的环境破坏、人际异化及自我迷失,并挖掘其社会根源,以期为现代人探求精神归属提供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路上     
11月21日 晴 在回家的路上,辗转于火车与汽车之间是非常匆忙的。每当我在车上坐定后,心绪总是一下子便开朗起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在路上》是美国著名作家杰克·凯鲁雅克的代表作,它以狄安和萨尔的流浪经历作为故事的主线,狄安代表着欢腾的美国;而萨尔则是一个沉思的智者,他在认真地思考和怀疑着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所有问题,他要找寻人性的本质,找寻让人快乐和平静的根本。他就这样一路推翻着、建构着、思考着。  相似文献   

11.
《床畔》是严歌苓的一部象征主义小说,有着丰富的主题意蕴,首先表层的线索是主要人物之间隐匿的爱情,其次是对信念的坚守和奉献,最后揭示了在坚守的过程中人性在一定程度上的异化。作者通过强化女性、弱化男性的人物塑造手法,突出了主题意蕴的表达,并运用"阐释者的注脚"等娴熟的叙事技巧,为作品增添了艺术的感染力。透过《床畔》,可以看到作者在时代变迁中对人性的关注和呼唤。  相似文献   

12.
《在路上》是美国小说家克鲁亚克的代表作。二战后此书被美国青年奉为“生活教科书”,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受到众多学者的研究。对小说文本进行解构主义解读,将进一步说明这部作品作为“垮掉的一代”的宣言书的地位,并揭示出50年代的美国垮掉派对美国传统和权威的反抗以及他们放荡不羁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14.
在路上     
《现代语文》2005,(2):23-23
让时间拥有最大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最好的人生。  相似文献   

15.
从问世到今天,《在路上》一直保持了其对青年的独一无二的吸引力,甚至产生了蔓延全球的"上路"文化现象。《在路上》既具有西方文化的"热"传统,乐观疯狂;同时又容纳了东方文化的"冷"精神,寂寥忧伤。小说通过在路上与不在路上截然不同的生活构成了一个多重的文本结构,其中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抗,又有对人生虚无的宿命思考,这些不同的思想融合产生了凯鲁亚克式的人生哲学。凯鲁亚克式的人生哲学是"垮掉的一代"上路精神的出发点,它所投射出来的综合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反叛,而是对生命的拷问。  相似文献   

16.
《家》是巴金前期创作风格的集中体现。作品成功地运用了中外文学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塑造了一系列富有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在人物处理、叙事艺术、语言特点等方面具有其鲜明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7.
在路上     
“我们身处一个无限矛盾的世界,渴望爱情又害怕背叛,渴望温暖又难舍颓废,渴望活得淋漓尽致却又到处束手束脚,每个人都在夹缝里,挣扎在现实与梦想中间。”这是一位行走爱好者在路上写下的日记。  相似文献   

18.
在路上     
靳映霞 《昆明大学学报》2013,(4):F0002-F0002
忙碌喧嚣的城市里,藏匿着等待出走的心。憧憬走出现实的牵绊,拾级而上,攀上千年冰川覆盖的山崖,掬一捧清凉的山泉,冰凉温热的喘息,让自己的身影与山凝固成一个剪影。  相似文献   

19.
在路上     
翟杰 《湖南教育》2010,(11):60-60
小时候,我最喜欢的一件事情,便是躺在母亲的怀里看动画片,精彩的故事情节常常使我迷恋其间无法自拔。  相似文献   

20.
在路上     
我曾多少次回头望,看那似被淡淡雾气笼罩着的如梦幻一般的过往,看那一步一步似犹豫又坚定的脚印,看那小小的逆着光的倔强身影。我不知道如何书写它们,书写青春的梦想。但是现在我以心为笔,以希望作纸,为梦想而战。我仿佛听见,我笔尖的文字精灵在欢唱着一支歌,歌名叫《在路上》。为了梦想,我在路上,我在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