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抗战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五四新文学”在抗战时期的延续和发展.抗战文学对于文学队伍、文学版图、创作主体、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抗战之前的三十年代的文学思潮、文艺运动也都或明或暗地影响了抗战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林焕平先生的《抗战文艺评论集》产生于卢沟桥事变发生后的中国全民抗战初期.在挽救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林老的评论体现着强烈的时代精神,指示着抗战文艺明确的战斗目标,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即使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今天,仍然焕发着真理的光芒,蕴含着永恒的“历史-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3.
徐速(1924—1981),原名徐斌,江苏宿迁人.抗战爆发时辍学从戎.1950年由成都到香港.1955年创办《海澜》、《少年》文艺杂志,并任《人人文学》编委,不久又创办高原出版社.1965年至1978年主编《当代文艺》.1969年至1971年任珠海书院教授.主讲中国新文学史及创作研究.他是位多产作家,出版有小说集、散文集、诗集多种.代表作为长篇小说《星星·月亮·太阳》.散文《雨》、短篇小说《十诫》也倍受海内外文坛瞩目.他曾获选为香港当代十大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评论集有《衔杯集》(香港,高原出版社1974年4月)、《徐速小论》(高原出版社1979年2  相似文献   

4.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敌后创建的第一个根据地.在根据地,文艺社团纷纷建立,边区抗战文艺也开始兴起.广大的文艺工作者坚持文艺为抗战服务的方针,大力推进边区的文艺运动,运用这种艺术形式宣传鼓动群众,为边区革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对新中国建立之初的文艺体系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香港与大陆一表带水,唇齿相依.大陆的全面抗战爆发后,香港一方面成为海外抗战物资进入大陆的重要通道,另一方面,香港同胞也积极投入祖国大陆的抗战斗争之中.与此同时,大陆各种爱国进步力量也在香港开辟了抗战的第二通道.  相似文献   

6.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战前以启蒙民众、宣扬抗日救亡为己任的国防电影,成为不受限制地正面表现中国军民英勇悲壮的反法西斯战争的抗战电影,并成为抗战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缘政治和文化生态的不同,1940年之前的抗战初期,内地出品的抗战电影更多地是展现中国军民正面战场上的奋勇抗击和流血牺牲;就现存的、公众可以看到的文本...  相似文献   

7.
1940 年前后,随着京、沪、杭等一些大城市的陷落,一批作家相继入闽,促进了闽西北山城永安抗战文艺据点的建立,文艺活动一度呈现出勃勃生机,与西南大后方、西北抗日根据地的文艺据点遥相呼应,为推动抗战文艺运动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老舍与重庆     
老舍在重庆的抗战文化活动及文学创作,为抗战文艺运动和重庆文学的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是重庆文学乃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奔流文艺丛刊》是一个综合性的严肃的纯文艺刊物,也是由党领导的进步抗日文学刊物。它诞生在形势严峻复杂的“孤岛”的最后一年。《丛刊》的文学创作坚持五四文学传统,是启蒙精神的发扬,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和存在价值。抗战文艺理论得到深入和发展,对抗战与文艺关系的讨论呈现繁荣景象,但讨论一般不脱离文艺为抗战服务的宗旨,文艺受政治影响较大。《丛刊》作为上海孤岛文化、历史和中国抗战文艺与历史的一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国民党办的桂林版《扫荡报》,发表了大量为抗战救亡服务的有关歌曲、诗歌、戏剧、漫画等方面的文论,宣传进步和团结,使得桂林抗战文艺在中国的抗战宣传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本文用“中国化”话语简明地分析了桂林版《扫荡报》抗战文艺的立场和态度,对该报“化字格”分3个层次进行归纳,对每个层次分别就“谁来化、化什么、怎么化”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1.
香港青年国家认同是影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程的焦点问题。新时代香港青年理应积极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事业,但现实中的“非理性行为”却令人瞠目结舌。基于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历史演进的动态追踪,把握其“前世今生”以重塑当代价值,立足新时代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现实困境,透视并深刻捕捉外在表征,据此可构建瞄准危机的系统破解路径。  相似文献   

12.
大陆与香港、台湾的经贸往来目前面临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考验。金融危机导致的市场缩小,台湾内部复杂的政治关系,两岸进一步合作对香港地位产生的影响,大陆在某些方面的利益得不到保护,香港、台湾两地担心的当地经济受到大陆制约,这些问题困扰着大陆与港台的经贸关系。但是,合作是大陆与港台经贸发展的趋势,大陆与港台经贸合作应该采取顺应全球化,发展高科技、促成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多元化合作的策略,以促进大陆与港台经贸关系发生质的大飞跃。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后,外商办报十分活跃,除外文商业报纸外,中文商业报纸发展十分迅速,形成了港中心和沪中心两个报业基地。从港中心到沪中心的转移和变迁,我们不难看出媒介生存的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4.
新马是中、港、台之外的华文文学重镇,华文文学自1919年扎根于新马,一直接受中国文学的灌溉。1949年新中国成立,促使马华文学向本土独特性方向发展,同时因殖民地政府政策,禁止中国书籍输入,断绝了中国与新马之间的文学交流长达40年。香港在1959—1975年取代中国的角色,大量向新马输入各种文艺书刊,影响马华文学的发展甚大。此文从香港期刊、香港文艺丛书和作家方面,说明香港文学对新马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孔氏家族成员著述比较丰富,在南朝世家大族中占有突出的地位.留存至今比较完整的作品,应用公文占有大部分,从内容上看具有明显的家族特征;此外还有一部分作品,包括诗、赋、书信等,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是孔氏家族文学中比较有文学价值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六朝文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从无到有,香港科技大学在短短十几年时间内迅速成长为一所国内外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堪称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其初创时期的某些办学经验对于当前国内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应该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17.
胡少伟 《中学教育》2011,8(2):120-128
本文剖析了香港于回归前后公民教育的发展.因受前殖民地教育的影响,回归初期,香港中小学生的建构新国民身份教育进展不大;近年特区政府逐步加强推行公民教育.作为一个国际城市,在全球化的情境中,香港学校要以全球、国家和本土等三个层次向学生推行公民教育,以应对学生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虚义动词"搞"的使用情况在两岸四地有很大不同,就台湾的情况来说,在使用频率、用法以及感情色彩方面都与大陆呈相当明显的对立分布,而造成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则是对此词的负面认识和评价;香港"搞"字句常以"港式中文"面目出现,并且多用于俗白表达;澳门"搞"字用得不多,但与内地的一致性最高。两岸四地"搞"的使用除上述差异外,还有一定程度的融合趋势,主要表现是大陆与三地之间的互相靠拢。  相似文献   

19.
采用原始文献分析法,通过对《香港船头货价纸》的内容进行分析,试图探寻并理清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的特点及其创刊的社会背景。《香港船头货价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的以单页报纸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其内容以船期、货价、行情和广告等商业信息为主。晚清时期的香港社会结构复杂。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在香港出现并非偶然。  相似文献   

20.
1919年香港之所以发生米荒,既是东南亚频繁灾荒及国际粮食市场等外在因素影响的结果,同时也与港岛自身的社会问题密切相关。米荒不仅扰乱了粮食市场,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而且严重破坏了社会的稳定。探究此次米荒风潮形成的原因,对我们当前制定和完善粮食政策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