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格非“乌托邦三部曲”的相继出版,引发文坛热议,“乌托邦”与“知识分子写作”成为格非小说评论的两个关键词。格非对中国百年来的社会、历史、文化,以及当前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和精神难题“失实求似”式的书写和寓言化的反思也成为批评界关注的焦点。因此,对于格非“乌托邦三部曲”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意义的深入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格非对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困境和出路等问题的思考,并可以从其建构的乌托邦寓言中开掘出中国知识分子“现代性焦虑症”的精神传承和嬗变。  相似文献   

2.
作为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收官之作的《春尽江南》,和前两部描写爱情和追求"乌托邦"的理想不同,更多地聚焦于当下时代秩序的颠倒和人们精神的迷乱,抓住了时代变革下人们的异化心理。乌托邦的理想却从前两部作品的狂热退回到人类的精神深处。格非否定了乌托邦,是为了一部作品的完结还是面对现实的无奈选择?  相似文献   

3.
池莉“人生三部曲”从两性关系出发,讲述关于女性的爱情命运及男性对爱情的心理变化及选择.三部曲中两性关系的摩擦与世俗生活下的爱情态度,投射出池莉在其所处时代与地域之中,另类的爱情观与妥协的生活哲学.  相似文献   

4.
《江南三部曲》作为格非为数不多的同一主题系列小说,将笔触对准中国百余年的社会历史变化,并刻画了生活在变化中的各类人物状态。从第一部《人面桃花》到最后一部《春尽江南》,作者始终营造"乌托邦"这一意境,在不变的精神追求下刻画时代变化中的精神状态,叙事从虚幻到现实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生存欲望的变形,死亡意识的渐变,从拥乌托邦到反乌托邦。  相似文献   

5.
《人面桃花》是格非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锋文学转向较为成功的一部作品,展现了他在新世纪历史文化语境下对革命、性、乌托邦的新思考。本研讨在表达关于《人面桃花》独特审美阅读体验的基础上,主要讨论了格非在小说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与继承,分析了《人面桃花》悬疑解疑的结构方式、错位的爱情叙述和乌托邦理念,阐述了格非对人类内在精神的可贵追寻以及追寻所具有的精神高度、困惑与局限。  相似文献   

6.
池莉"人生三部曲"从两性关系出发,讲述关于女性的爱情命运及男性对爱情的心理变化及选择。三部曲中两性关系的摩擦与世俗生活下的爱情态度,投射出池莉在其所处时代与地域之中,另类的爱情观与妥协的生活哲学。  相似文献   

7.
格非的《望春风》与"江南三部曲"表现出不一样但具有连续性的叙事主题和叙事策略。"向前走"寻找可能性的"乌托邦"主题与"回望"建构精神阵地的"重返故乡"主题,形成了一定的精神张力。格非笔下的人物逐渐去符号化,形成了一系列立体丰满的人物绣像。两者均引用了"草蛇灰线"的伏笔手法,使故事引人入胜。另外,从"江南三部曲"到《望春风》,格非对时间与存在的命题有逐渐深入的思考与探讨,显现出其坚持探讨个体生命与存在状态之间的关系,形式探索与精神表达趋向成熟、融合。  相似文献   

8.
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以一种近乎微观历史的眼光观照民族国家的现代性进程,揭示社会变革在两个层面的近乎悖谬的关系.作家不但审视了那些附着在历史车轮上的泥泞落叶般的个体的命运,而且以极大的勇气反思了一度作为民族国家想象的乌托邦想象本身的价值与意义,并在历史与现实的某种近乎隐喻的关系中探索作为社会组织基本构成元素的人本身的沉沦与超越.  相似文献   

9.
乌托邦诗学是一个充满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命题,也是"江南三部曲"潜在的叙事动力。格非"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以"花家舍"这一典型乌托邦意象,通过对三个不同时代知识分子精神处境的入微描绘,追问百年中国理想由生到幻灭的精神难题。在消费主义诗性匮乏的时代,"江南三部曲"中花家舍变迁所呈现出的百年中国乌托邦谱系,流动着对人类问题终极关怀的诗意的波光。  相似文献   

10.
乌托邦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学主题。对当代乌托邦出路的探讨,在当前中国社会,具有理论认识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格非系列长篇小说"江南三部曲"表现了以陆氏家族三代人为主的一些理想主义者,在长达百年的时间里追求乌托邦的理想与实践,以及失败的最终命运,对中国理想主义者的乌托邦情结予以现代审视;对乌托邦的一些核心理念,比如平等和自由,予以辩证思考;对乌托邦的当代走向寄予期盼。当代社会人们对于乌托邦的展望,其实是对于人性复苏的期盼。抛弃虚幻的天国梦想,着眼当下人性建构,这是当代乌托邦的希望之路。  相似文献   

11.
安吉拉·卡特分离主义乌托邦的三部曲是分居式分离、暴力式分离、社群式分离,后两部曲是她极力描述的重点.卡特通过母亲的命题与反命题弥赛亚的矛盾存在揭示了传统分离主义乌托邦的悖反.质疑、改良、救正是卡特分离主义乌托邦的理性立场,同时也是卡特进行审美创造的原则与路径.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后,格非的创作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从80年代的那种注重形式的探索而转向对现实生活的观照。格非的“江南三部曲”呈现了他对社会、历史、人类内在精神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在花家舍一百多年的风起云涌中洞悉了个人命运的浮沉和乌托邦梦想的大起大落。三代人为梦奋斗,却都被无法逃脱的、宿命般的孤独所围困,显现出了孤独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而乌托邦梦想的建构和崩塌的叙事,是格非在经历了重重精神困扰之后,自我抉择和精神升华的产物,用以对抗与生俱来的孤独感,以期人类在注定孤独的人生旅程中重新找到自我归属和人生价值,表现了对时代的叩问和超越。  相似文献   

13.
格非的小说《人面桃花》和《山河入梦》逐层深入精微剖析了陆秀米、谭功达母子二人的革命乌托邦激情,描写了他们革命乌托邦理想不断走向反面、不断遭遇失败的历程.对乌托邦的向往和行动,也不可避免地演变成了各种各样使个体深受创伤的具体经验.作者借助这两部小说,表现了人类对于革命乌托邦神话的一种天真和误解的深刻怀疑精神.格非是用叙述迷津来表现这个思想迷津的,从叙事策略来看,这两部小说采取了暗示和省略的结构方式.小说的叙事形式与内容显现出一种同步:作者在技术层面操作的省略暗示与它所要讲述的历史诉求形成诡异的呼应.  相似文献   

14.
《山河入梦》作为格非“江南三部曲”的第二部,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书选取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阶段中“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至文革前夕的特殊年代,以谭功达与姚佩佩二人作为叙事主线,二人虽性格迥异但都在心底追求着“乌托邦”式的小岛“隐居”生活,最终梦想幻灭,一个在监狱里孤独终老,一个被缉拿归案后枪决。充分展示了中国人在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心灵矛盾和精神迷茫,并对悲剧产生的不可避免性进行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5.
乌托邦是格非小说中上世纪的核心问题,也是格非窥探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的窗口。在《人面桃花》及后续作品中,格非的乌托邦书写跟随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乌托邦式思想至《月落荒寺》中的无乌托邦式思想,格非的乌托邦书写从先前偏离社会问题转变为突出社会现实,并借由怀疑乌托邦的存在问题,反思社会的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中,花家舍作为“乌托邦”精神的象征在三部小说中出现且发生变化。论文试图通过探索花家舍的变迁蕴含的时代内涵,以花家舍为中心进一步解读三部曲。  相似文献   

17.
《春尽江南》是著名作家格非呕心沥血十余年,深入思考并描写一百年来中国社会、历史、知识分子等问题的"江南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本文从个人原因和社会现实原因两方面来分析文本内外掩藏的爱情悲剧的其影响因素,并试图进一步探索在时代背景影响下人们的生存观与爱情观。  相似文献   

18.
<人面桃花>可以说是到目前为止格非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推动小说中女主人公走向革命的主要是一种内在动力,即一种创造历史的乌托邦主义激情,对于这种历史乌托邦的审视,显然是这部小说的重心所在.小说以一种类似于成长小说的模式,完成了对历史和人性的双向反思.  相似文献   

19.
格非的许多小说贯穿着一个"寻找真相"的叙述模式,这种模式是源于格非对世界的不真实感、非连续性和非逻辑性的切身体验;同时,它也指向了词的历史所指的缺席,隐喻着词与物的分裂,体现着格非对历史传统和文化积累的质疑。格非对语言既依赖又不信任的双重态度,更凸显了其对世界的唯理论式的怀疑主义态度。他最近对乌托邦问题的思考,也为我们重新思考过去的革命历程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与传统的历史小说创作不同,新历史小说关注多元化的当下,表现出"此在即真实"的观念。在这样的追求下,新历史小说强调了女性立场的建立,它关注女性曾被遮蔽的生命体验;而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种种特征,如感伤的情绪、对世俗的包容等,也都显示出女性独特视角的存在。而在众多的作品中,格非的《人面桃花》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传统的革命史在他的笔下被改写为女性心灵的成长史,令人产生了对历史的全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