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刘保昌的长篇历史小说《楚武王》中,作家不单单在文献考据上颇下功夫,还着重于历史语境对于小说主人公熊通的渗透,历史语境对熊通的个人决策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就让作家在写作过程中,形成了两个重要的叙事特点:一方面,在重大历史史实上,秉持着“历史小说首先是历史”的观念,以现实主义还原为基本手法,绝不投机取巧;另一方面,在史料之外的地方,用言出必有典、细节必考据的手法对历史的本来面目进行想象和虚构,用带着强烈个人色彩的故事填充了静止时间中的空白部分。在《楚武王》中形成的特殊的时间观,正如巴赫金所认为的,本来确定的一个时间点,在经历过作家个人设置的重重障碍后,终于走到了另一个时间点。选择世俗时间、传记时间和田园诗时间来填补传奇时间的空白,是刘保昌在小说创作中的精心创造。这部小说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不羁想象,洋溢着浓郁的诗性光辉。  相似文献   

2.
在刘保昌的长篇历史小说《楚武王》中,作家不单单在文献考据上颇下功夫,还着重于历史语境对于小说主人公熊通的渗透,历史语境对熊通的个人决策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就让作家在写作过程中,形成了两个重要的叙事特点:一方面,在重大历史史实上,秉持着"历史小说首先是历史"的观念,以现实主义还原为基本手法,绝不投机取巧;另一方面,在史料之外的地方,用言出必有典、细节必考据的手法对历史的本来面目进行想象和虚构,用带着强烈个人色彩的故事填充了静止时间中的空白部分。在《楚武王》中形成的特殊的时间观,正如巴赫金所认为的,本来确定的一个时间点,在经历过作家个人设置的重重障碍后,终于走到了另一个时间点。选择世俗时间、传记时间和田园诗时间来填补传奇时间的空白,是刘保昌在小说创作中的精心创造。这部小说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不羁想象,洋溢着浓郁的诗性光辉。  相似文献   

3.
战争贯穿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刘保昌所著长篇历史小说《楚武王》将叙述视点放在了春秋中叶的楚国,这是春秋时代最主要的历史时期之一,也是楚国最重要的历史时期.战争叙事是长篇历史小说《楚武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塑造楚武王形象,凸显楚人精神、楚文化精神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作者不仅凭借其非凡的想象力,生动形象地还原了近三千年前的战争场景,还凭借其深厚的学养为我们勾勒出楚文化茁长期战争的人文内涵,并以悲悯的情怀对战争进行了深刻的人性化思索,同时又以诗意化的战争描摹为我们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享受.在战争叙事中注入相关文化因子,让读者体会到独具一格的楚文化传统精神;文本中传递出来的对生命的人文关怀及悲悯情怀,让我们看到了战争背后的人性内涵;其凄美的景物渲染,壮观的场面描写,典雅的语言风格,更把我们带入到瑰丽的审美世界.这对于当下的历史小说创作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历史小说尝试了一种反传统的叙事方式。在这种先锋实践中 ,作家的主观倾向超越出政治化历史的拘囿 ,选择了向民间立场的回归 ,并且在平民化的表达过程中 ,世俗化的内容成为主观历史自在言说的主体  相似文献   

5.
如果将历史小说划分门类,它首先应该归入小说一类,其次才是历史的写实性。也就是说,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它的题材来源于历史。作为历史爱好者,阅读历史小说首先看重的是历史部分;作为文学爱好者,阅读历史小说看重的应该是事件的铺陈、气氛的渲染、文字的精准。对于历史作家来说,在写作的过程中很难做到既对历史题材拿捏有度,又令读者满意。可是重庆作家李浩白的《司马懿吃三国》做到了这一点,这是极其可贵的。毫不夸张地说,《司马懿吃三国》是近年历史小说百花园中绽放的一朵奇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十七年”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同样以历史为题材,但是却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创作形态。在以传统历史小说的代表“十七年”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的比较中揭示出新历史小说独特的创作情态,继而探索贯穿于新历史小说创作中的叙事方法的颠覆性。叙事话语的颠覆不是作家哗众取宠的偶然创作个案,而是特定的现实语境给予了作家探究历史的独特的切入点,而这其中的主旨即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及人性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7.
陈钦 《文教资料》2012,(34):70-72
莫言的作品深受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的影响,他借鉴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技巧,以中国传统的人格结构和文化积淀为基础形成独具特色的东方魔幻现实主义。本文拟在莫言魔幻现实的氛围中分析他和福克纳的家族历史小说,挖掘出他们对民族历史、政治性和人性的不同看法,从而显现中国作家与西方作家的不同心理机制和中国作家精神超越之路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历史观念遭到人们普遍质疑的今天,重写历史不仅是一种建构新历史观的策略,也是一种现代性的需求.传统历史小说和新历史小说这两种形态显示了历史小说创作的两种倾向,一种是传统的尊重史实的倾向,一种是现代的颠覆历史、强调文学虚构的倾向.总体来说,当下的历史小说创作是一架倾斜的天平,历史小说作者超越历史,更多在艺术虚构中寻找某种生存的真实.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历史题材成为创作热门。传统历史小说、革命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相得益彰。新历史小说可主要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文化化生命化的历史。这主要表现在一些以文化为底色、追求文化意蕴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中。二、寓言化心灵化的历史。这主要表现在先锋派作家的文学创作之中。管造历史的迷宫;表现现代人的困惑与尴尬,是先锋派新的历史小说的尝试内容。三、生存化生态化的历史。这主要表现在新写实派作家的文学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中西历史小说作比较:1.两者的传统及局面 2.中国历史小说目的在于教化,西方重在再现时代 3.对待历史人物,中国作家多作主观评价,西方作家则较为客观 4.中西当代历史小说的不同创作背景及走向:中国作家在思想解放后透过历史看现实,西方作家无法把握瞬息万变的社会而背向现实写过去。  相似文献   

11.
瓦尔特·司各特(I771~1832)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小说家和诗人,一生写了九部长诗,二十七部长篇历史小说及中短篇小说、传记、历史和文学评论等。历史小说的成就最大,是后代许多作家学习的典范。现就他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鲁迅创作的《故事新编》与英国著名作家司各特历史小说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他们二人的历史小说都追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以此实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在历史小说创作意图的更高追求上,鲁迅更强调为现实斗争服务与古今交融,明显超越了司各特历史小说发思古之幽情的局限。这种超越对中国现当代历史文学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1960年代历史小说语境化"重返"式的解读,并运用"知识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分析,认为1960年代的历史小说表达了作家们在向历史诉求的过程中与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彼此生死相知,以及他们对现实的介入性言说,而这种面向历史的精神旨归和介入现实的话语呈现,又隐约地透露出作家在现实规训下的复杂心态,1960年代的历史小说也成了意识形态与政治话语诉求的认识性装置,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权力、制度、意识形态等对文学与人的规训以及这种规训的隐秘成规。  相似文献   

14.
1960年代的历史小说表达了作家们在向历史诉求的过程中与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彼此生死相知以及他们对现实的介入性言说,而这种面向历史的精神旨归和介入现实的话语呈现,又隐约地透露出作家在现实规训下的复杂心态。1960年代的历史小说也成了意识形态与政治话语诉求的认识性装置,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权力、制度、意识形态等对文学与人的规训以及这种规训的隐秘成规。  相似文献   

15.
在众多的以辛亥革命前夕的清末生活为表现对象的小说创作中,李锐的《银城故事》既不"古典",也不赶"新潮",然而,它却在历史观上实现了对传统历史小说及新潮新历史小说的双重超越,不仅摆脱了主流意识形态下对历史的绝对主义阐释,而且超越了流行一时的对历史的一种私人的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表述。《银城故事》立足于个体生命意识,透视出无理性的历史之残酷、血腥与反人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中西历史小说作比较:1.两者的传统及局面 2.中国历史小说目的在于教化,西方重在再现时代 3.对待历史人物,中国作家多作主观评价,西方作家则较为客观 4.中西当代历史小说的不同创作背景及走向:中国作家在思想解放后透过历史看现实;西方作家无法把握瞬息万变的社会而背向现实写过去。  相似文献   

17.
唐浩明的历史小说是整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历史小说创作因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家痴迷于文化的视角,通过富有文化含量的历史人物的书写,重构想象的文化图景。从整体上来说,作家对传统文化是执认同的理念.  相似文献   

18.
章认为新历史小说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接受了黑格尔关于把握历史的“哲学的方法”的理论的先锋作家的自救。新历史小说中的对中国传统化的哲学、对偶然性因素的重视与转型期作家们的孔子情结、神秘化情结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家庭文化对于历史小说家的审美趣味和历史观念具有重要影响,家学传统给予历史小说家的文化熏陶对于历史小说写作具有重要意义,情感的苦乐体验使作家对历史小说如何以史鉴今重塑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独特理解,家庭文化的负面因素也造成了历史小说的缺憾和不足。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初的英国作家司各特和俄国作家普希金都擅长历史小说的创作,并对整个欧洲历史小说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尝试对两位作家的历史小说创作做比较,以说明他们在历史小说创作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