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词汇研究是莎士比亚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词汇研究对莎剧评论和莎剧翻译有着重要意义.对20世纪中后期英美莎士比亚语言研究中的词汇研究进行考察,发现莎剧中的词类转化、创新词、喜剧性用词错误等方面有诸多特点,实例也说明词汇研究在莎剧翻译中确实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梁实秋和朱生豪的汉译莎剧风格迥异,主要体现在音美效果、语体风格以及雅俗倾向等方面。梁实秋的译文在节奏、韵律方面欠佳,书面语味道浓重,但是他如实翻译了原文中的粗言俗语;朱生豪的译文诗意感较强,音调悦耳,口语化的表达通俗流畅,他对原文中的不雅语言进行了"净化"处理。梁实秋译莎更加注重戏剧的文学功能,而朱生豪译莎更加注重戏剧的表演功能。  相似文献   

3.
因语言和传统差异,外国戏剧汉译时通常存在文学精粹再现和舞台表演效果难以兼顾之问题,莎剧汉译亦然。以王宏印《哈姆雷特》译本民歌汉译为案例,对莎剧汉译中文学性和表演性兼顾问题的研究表明,译者采用了宽式对应原则,灵活处理了原文音步、节奏和韵式.主要关注了风格模仿、自然汉语吸收和语言的表现力。译文在总体格局上匀称、美观、自然,语义准确,个性化突出,与角色情绪和动作配合颇佳,俚俗味足、充满活力,具备了汉语民歌的部分美学特征和较强的表演性。因此.莎剧汉译读本的文学性和表演性统一虽有难度,仍具有相当之可能。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深受基督教影响,作为基督教重要母题之一——罪在其作品中有充分的体现。本文试从莎剧的四个类型出发,探讨罪在莎剧中的表现:它或者成为莎剧的重要题材,构成莎剧内在的情节结构,成为剧情发展的关键环节;或者作为莎剧戏剧效果实现的重要手段,大大增强了莎剧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5.
王晨婕 《现代语文》2013,(7):147-150
本文运用语用顺应论剖析英若诚汉译话剧《推销员之死》的过程,包括译前的选材与译中翻译策略的选择。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原因,连续不断选择的过程。在该理论的框架下,作为特殊语言使用的话剧翻译活动也是一个连续选择的过程:译者从翻译目的出发,选择相应的文本和翻译策略,顺应译语受众的语言语境与交际语境。英若诚选择汉译《推》剧顺应了当时中国受众的内在需求,选择增译、省译、套译和改译等翻译策略顺应了中国观众的语言语境与交际语境,同时满足了舞台演出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考察了11部莎剧,认为莎剧中的“人生”概念通常被看作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行为,可以借助空间和时间识解和表达,但作品中“人生”在精神、感知方面的特征并未成为人们认知的焦点.常规隐喻在莎剧的“人生”隐喻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构建新奇隐喻的基础.对莎剧概念隐喻的研究不仅能够为正确解读莎剧的文学内涵提供认知依据,还有助于深入认识概念隐喻在人类认知及文学语言中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7.
卢忱 《文教资料》2014,(23):69-70
本文从文化研究关键词"拟像"出发,研究近年来一类特征鲜明的莎剧电影改编策略,即将莎剧故事情节置换到不同的时代和地点。这种改编策略敞开了原作的时空边界,欢迎不同时空背景下的视觉意象和符号参与到对莎剧原作的阐释和再创作中,体现了莎剧电影与视觉文化其他媒介在视觉符号方面的互动与互文。  相似文献   

8.
莎剧作为世界文学的瑰宝,其生命力的延续与翻译不无关系,而国内对莎剧翻译研究相对薄弱,对历史剧的翻译研究更为鲜有。本文以功能目的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梁实秋和方平的《亨利五世》译本的对比分析,阐明了不同的译文目的产生不同的译文效果,从而说明莎剧的生生不息与基于不同译文目的产生的不同译品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台湾莎学的发展是在梁实秋、虞尔昌、颜元叔、朱立民等学者的努力下发展起来的。梁实秋以一人之力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虞尔昌补译了朱生豪未译完的莎士比亚历史剧,合成一套完成的《莎士比亚全集》在台湾出版。近年来,台湾除了出版了多种台湾译者莎作译本外,还出版了多种大陆翻译的莎剧译本和《莎士比亚全集》。颜元叔和朱立民主要从事莎士比亚评论和研究工作,彭镜禧等人的莎学研究在近年来较有影响。台湾的莎剧演出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台湾莎剧演出主要以话剧和京剧为主。台湾和大陆之间的莎学交流也日渐频繁。  相似文献   

10.
卞之琳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和诗人。卞之琳在诗歌的研究、创作和翻译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我国新诗的口语化、格律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所提出的“诗人译诗,以诗译诗;格律译诗,以顿代步”的翻译主张对我们今天的诗歌翻译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他用诗歌体裁翻译的莎剧,也成为了格律体莎剧译文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1.
莎剧不仅塑造了众多不朽的人物形象,也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鬼魂。本文探讨了莎剧中鬼魂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分析了世俗鬼在剧中的重要作用,并首次提出班柯的鬼魂是从麦克白的犯罪动机中萌发出来的,是恐惧的延伸。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在其戏剧创作中为他的人物写下了大量的演讲辞。演讲在莎剧中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本文论述了莎剧中的演讲语言艺术,提出演讲是莎氏戏剧思想的喷火口;情节的推动力;语言的锤炼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英语双关语的六大修辞功效包括:幽默、讽刺、说服、引人注意、发人深省以及悲剧的功效。由于英语双关语中存在着复杂的音、义关系,其翻译实非易事,前人对英语双关语及其汉译策略进行过一定的研究。英语双关语的汉译策略基本为四种:以双关译双关、以类双关译双关、以非双关译双关和灵活运用编辑手段。  相似文献   

14.
朱生豪所译莎剧是中国莎士比亚翻译史上的杰作,但也有人称之为"散文体"译本,没有"还莎士比亚的本来面目"。以朱生豪所译莎剧中的诗歌为例,探讨其在诗歌翻译方面独树一帜之处。  相似文献   

15.
莎士比亚的种族观是多元的,开明进步是其种族观的基本倾向。文章通过时莎剧的具体分析,认为奥瑟罗形象的创造表现出作者超越时代的卓识与胸襟。”同时莎剧对有色人种的“野性”作了夸张的描写,以有色人种代表人类恶的本源,在肤色观上有种胰炯见。文章指出莎剧的着眼点不在种族,奥瑟罗是人文主义的代表,不是非洲民族的代表。莎剧中的摩尔人是原始积累过程中海外殖民扩张的产物,是与当时英国民族的历史处境、心理状态与戏剧风格紧密相连的。  相似文献   

16.
跨行法是英诗常见的写作形式,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中常常使用跨行,其无韵诗的跨行法有着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作用。我们在翻译莎剧无韵诗时,可采取"移植"莎剧无韵诗跨行现象的节奏形式,即以顿代步、韵脚散押、巧用领字,以期为英诗中跨行法的汉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跨行法是英诗常见的写作形式,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中常常使用跨行,其无韵诗的跨行法有着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作用。我们在翻译莎剧无韵诗时,可采取"移植"莎剧无韵诗跨行现象的节奏形式,即以顿代步、韵脚散押、巧用领字,以期为英诗中跨行法的汉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热门词语汉译英是一大难题,最考验译者的水平。从翻译策略来看,要综合运用翻译技巧:或还原、给出对应词;或译意、解释内涵;或直译、音译还要加注。译得好要有深厚的双语功底,也要靠平时相关积累。  相似文献   

19.
梁实秋莎剧翻译,忠实委婉地反映了原文面貌,充分贴近原文。梁实秋在莎剧翻译中采用文白相间、散韵相糅的手段充分再现莎剧原作,选择充分性翻译策略是学习西方戏剧的需要,与译者尊重异域文化的心理倾向也不无关系。译者翻译策略的背后往往蕴含着翻译家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20.
伽达默尔将现代哲学诠释学浓缩为"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等三大原则,为翻译活动中研究译者的主体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拟用伽达默尔的三大哲学诠释原则,重新审视译坛大家梁实秋的译莎活动,认为梁实秋是在效果历史的理解中,在与莎剧中的古典人文主义思想相遇的融合视界里,以"存真"为标准,努力融合莎氏的视界,寻求"人性"的永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