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通过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学进行考察,从一个侧面对长期困扰文学的审美性与权力话语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讨论,指出左翼文学无论从理论到创作都陷入到了权力话语的漩涡当中,成为功利性较强的文学宣传;但是同时也注意到它并不是完全不具备审美性,只是在创作的过程中它所主张的崇高、悲壮的审美原则被无限地放大以致文学的丰富性没有得到很好地呈现。并对近来所提出的从宣传学的角度来考查左翼文学的做法加以评论。  相似文献   

2.
在儒释道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古典文论形成了以直觉思维为主的特点,侧重鉴赏文学生动形象的直观世界,强调领悟形象背后的无穷意蕴,形成大量比拟式的批评话语和独特概念。其评论生动形象,更贴近抒情文学的审美特色;其概念内涵丰富,颇具开放性和变通性,为后人的阐释提供更多的可能和兴趣。  相似文献   

3.
以网络文学为主的现代传媒文学已呈现迅速崛起的趋势,但同时现代文学世界却不断涌现了"没有经典"批评家死了"的尴尬。现代传媒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缺少经典性,审美价值较低。究其原因关键是语言叙事模式不同,未来的传媒文学可以通过寻求文学语言叙事的蕴涵性、内指性和阻拒性的回归来解决现代传媒文学语言审美性较低的困境。通过提倡文学审美性批评的回归来构建网络文学批评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4.
季札观乐是《左传》中记载的一场重要的审美欣赏活动。季札将他的雅乐审美观和政治见解结合在一起,为后人提供了集表演、欣赏、评论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审美欣赏活动。从季札观乐活动,可以想见春秋时期的儒家中庸文化、政教风俗以及当时人们对《诗经》的文学风格及音乐审美的体验。季札的评论对我国的音乐和文学审美都带来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冯梦龙的美学观点可以用“情真”两字来概括。情真,是冯梦龙文学创作的思想基础,也是冯梦龙评论文学的审美标准。“三言”中最有价值的作品就是大胆表现“真情”、“常情”、“至情”的爱情故事,作者大胆揭示其爱情的本质就是“灵与肉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朱叶飞 《海外英语》2012,(22):180-182
文学模糊已经成为文学的必然部分,但为什么文学模糊能产生审美,文学模糊审美与翻译之间有哪些联系,该文试着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证明其审美性,并通过读者,作者,文本,译者这四级来讨论其与翻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对于婉约词这一基本文学概念,本文从其艺术审美特征的四个方面加以探讨,对词体文学的艺术鉴赏与评论等产生一定的导向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文学修养。  相似文献   

8.
从先秦到南朝、从《左传》到《世说新语》,人物评论也从历史中的想象到想象中的历史,从急功近利的现实政治功用、到历史叙述的传导统治者意图的伦理道德教化、再到文学叙述的对人本身的审美鉴赏。在这一演进嬗变过程中,现实的政治功用贯穿始终,而宣扬统治者强化统治意图的伦理道德教化紧随其后,成为一种风向标,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而一旦功用性识鉴人才、拔擢俊彦的人物评论沦为形式,随着对自然美的发现和对人格美的爱赏,在清谈和玄言的时尚中,人物评论适时地进入审美层面。  相似文献   

9.
一、符号学文艺论中的审美符号文学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审美性,其表现主体——文学形象,是通过能传达审美信息的特殊符号——审美符号来实现的。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勿宁说即是由创造文学语言的作者和具有审美知觉的读者所共同创造的审美符号的艺术。“审美符号”融汇了主观与客观的丰富内蕴,包容了再现说和表现说对文学本质的片面概括。符号学文学理论即是这样站在鸟瞰全局的高度,统各派之说,弃一家之言,将文学的本质囊括在由无数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学载体特有的物质技术优势,使网络文学获得了快速发展,并对传统文学形成了较大影响和冲击,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本质上是共通共融的,其对于传统文学更多的是补充和发展。网络文学在表现方式、语言形态、创作手段、审美元素、评论手段等方面,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文学原有的范式和元素,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学语言的陌生化运作、文学语言的含混性与文学的审美特性是密不可分的。语言的陌生化凸现语言的形象性、情感性,并使语言具有含混性;文学语言具有含混性,既是语言本体与艺术表达辩证统一的结果,也是文学活动与现实生活辩证统一的结果;文学的审美特性包括语言自身显现出来的因含混性而具有的诗性功能、文学活动的艺术虚构性、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三个方面。生活和语言矛盾对立的丰富复杂性从而作者自身和读者自身矛盾对立的生活-心理世界的丰富复杂性,是陌生化运作得以成功实施从而形成文学的审美特性的人类学基础;语言陌生化具有较为深远的审美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审美价值具有广涵性与品级性的特征。广涵性是指一切客体的感性形式只要能与主体审美需要相对应,便可构成审美价值,因而文学创作具有广阔的价值选择空间。品级性是指审美价值有品位高低的级差。普及性的文学切合大众实际的审美需要与能力,具有初级审美价值。提高性的文学精品具有高级审美价值,可以赢得最广大的读者,理应成为文学主潮。  相似文献   

13.
越来越多的人们取得共识:文学这一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就特殊在其审美性,它具有审美的独创性、审美的情感性、审美的形象性和审美的趋善性。审美是文学的基本属性,但文学审美性的依据何在?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笔者在考察诸多解说的基础上,认为要  相似文献   

14.
语文审美能力就其典型形态来说,就是文学审美能力。把文学感受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创造能力三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分析,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艺术的领悟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15.
在底层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身体叙事,底层的身体成为一种文本符号,具有一种公共性,在文本中表现出深刻的内蕴。底层文学中底层身体的生存性焦虑、压迫与冲突、受难与灭亡构成了底层文学中的主要景观。在大量描写底层的文学作品中,底层文学的身体叙事呈现出真实性、异化性、悲剧性特征。此外,在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中,底层文学中的身体叙事又有其独特的审美意义和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的文学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文学理论界对文化研究的推崇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但文学有其基本属性和特有的价值意义,因此,无论生活和文学怎样变化,文学研究都不应让审美研究走开,而引导文学实践和研究坚守审美立场,追求真正的审美价值,是文学理论责无旁贷的使命。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文学因为“否定的物质性”的存在而使其意义走向“消解”。作家消解了传统文学意义上文学精神,文学已没有其固有观念的审美品性和意义价值。文学在转变,主要体现在意义的变化;文学批评应是诗学与社会学相互转换和综合的新的话语批评。  相似文献   

18.
余光中在“文革”结束后不久就开始对“文革文学”进行评论和研究,其中对反映“文革”生活的“伤痕文学”代表作《班主任》的尖锐批评,发人之未发,其真知灼见表现了作者的评论勇气。对海外“文革文学”的评论,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信息,填补了海峡两岸“文革文学”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9.
书评掠影     
《现代语文》2006,(1):81-81
李荣启所著《文学语言学》(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致力于语言本体,探索其文学性、审美性,为建立科学、系统、成熟的文学语言学,拓展文学研究空间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内部因素、审美构成、总体特征三个方面对韩非政论的文学特征作了探讨。韩非政论包含着非文学因素和文学因素,它们在一定条件下有机融合,造成其整体的审美性和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的总体特征。从而,使韩非政论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