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全仁 《老年教育》2011,(10):40-40
从小就在书本中知道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唐明皇与杨贵妃“长恨歌”之恋、杨虎城张学良的“兵谏”……及至几十年后来到骊山,才知道这些故事原来都发生在这里。  相似文献   

2.
传统戏曲中有一类关于“寒窑”题材的剧目,主要讲述富家女甘心下嫁乞丐,苦守寒窑,终盼得丈夫得官归来,同享荣华的故事。从文学母题学的角度出发,这类剧目构成了一个独具民族特色的“寒窑”母题。从元杂剧《破窑记》到清代花部戏《王宝钏》,“寒窑戏”经历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嬗变过程:从“破窑”发展到“寒窑”,故事的中心意象得以定型;故事的主人公也逐步完成了从刘月娥到王宝钏、从吕蒙正到薛平贵的过渡,人物形象越来越丰满,越来越鲜活。  相似文献   

3.
蹦极     
“戏”字在几千年前的商周最文中就出现了,意思是指一种祭祀性仪式。秦汉时期,娱乐性表演又称“百戏”,包括乐舞、杂技、魔术、马戏等。后来,娱乐性的玩耍叫“游戏”。所以“戏”原本有仪式、百戏、游戏的含义。戏剧是人物扮演故事的表演艺术。表演是手段,故事才是核心。有了“故事”,戏剧便区别于广泛意义上的“戏”与“百戏”。故事内涵在戏剧中的存在和被强调,意味着文学性成分的增强,于是,便有了剧本。  相似文献   

4.
迈过被称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你会来到辽宁一个叫绥中的地方,这里是“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的家乡。绥中的地理位置处在中国“五湖四海”之一的渤海湾里。这里的每一片土地,每一个港湾,都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这些  相似文献   

5.
<正>小朋友,我们又见面啦!这一次,“小书虫”要带大家认识一个新朋友——《稻草人》。他住在叶圣陶先生创造的童话故事村,里面有好多村民(故事),其中《稻草人》最出名,所以这个村庄也叫“稻草人村”。每一个来到这里的游客,都会拥有一个神秘身份,那就是“预言家”。你可以预测故事的情节发展、故事结局以及角色接下来的对话等。怎么样,大家是不是跃跃欲试了呢?那就让我们带着猜想来参观吧!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墨戏”是一个耳熟能详,颇具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墨戏”从多方面对中国绘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使得中国绘画在几千年的历程中保持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7.
庐隐的小说《父亲》以别具匠心的双重性别叙事,在一个看似普通的子恋父妾的反封建故事中寄予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讽刺性地模拟并拆穿男性文本对女性形象“天使/魔鬼”式塑造的心理内幕;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也成功利用这一策略,对制造这种女性形象的男性“强者”神话进行了有力的颠覆。二作利用戏拟手段、尖锐地揭示中国男权伦理文化反人性实质的成功经验启迪我们,女性主义研究对于“戏拟”策略应予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赶戏     
小时候赶戏最热闹。还清晰地记得,奶奶和我为了看上一场戏常常要跑到几里甚至十几里远的外庄去。那个时候我还小,不知道什么是“赶戏”,只是将自己的手、脚交给了奶奶,让奶奶领着到处“乱”跑,而我图的只是一个好玩。可是日子久了,我这个平时只知道贪玩的小孩子也渐渐地被奶奶感染了,慢慢地喜欢上了看大戏——若是我知道哪里有戏,我总会像胶一样地缠着奶奶带我去看。我们看的戏很是单一化,清一色的全都是“淮剧”。倘若我们这里开了几场戏,有京剧、豫剧、淮剧,我敢打赌,这里爱戏的人十有八九都会去看淮剧。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的人”,…  相似文献   

9.
有专家指出,一所有文化底蕴的学校应该有常讲不衰的故事。在我看来,基于每一所学校的真实教育故事无时无刻不在演绎,每一个校本故事都是一笔宝贵的治校财富,用好这笔财富,就能起到有效促进学校发展的作用。一、校本故事的概念与特征什么是校本故事?简而言之,就是基于学校的教育故事。“基于学校”,并不仅仅局限“在学校中”,在学生家里、在社区里发生的,只要与学校密切联系的教育故事,比如,因一位学生在校没能竞选上班干部,引发出的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故事,都可以称为“校本故事”。这里所说的“教育故事”是“真实故事”,应该是基于学校而发…  相似文献   

10.
我们的信念是我们透视这个世界的窗口。它们分享着我们生命中每一个观点。当你从这些积极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你就会开始接受一个更加乐观丰富的观点。一些能够立刻从中获益的观点。1.你是自己的主宰有一个古老的苏非故事,一个人,他的邻居看到他深夜在路灯下搜索家里开门的钥匙。这位邻居就帮他找,可是一无所获。最后,邻居问道: “你在哪儿弄丢的?”“家里,”这个人回答。邻居大惑不解。如果这个人最后在家里丢了钥匙,为什么要在路灯下找呢?“因为这里有灯光啊。”这个人答道。想象一下你感到自己迷失了方向感和意识。试图向别人询问对你人生目的的看法就像是在路灯下寻找  相似文献   

11.
“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已为人们所熟知。蔡桓公作为“讳疾忌医”的反面教员形象,至今还对我们起着借鉴的作用。不过,我这里想谈的,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即:在蔡桓公由于讳疾忌医而自丧其身的错误里,有没有扁鹊的一部分责任呢?从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蔡桓公之所以“讳疾”,是因为他并不知道自己身上有“疾”。有些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师要成为“专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但是由于种种条件所限,当前条件下并非每一个教师都能实现这样的目标。那么,对于广大普通教师来说,如何才能走出这样的一个困境呢?下面的这个故事,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故事的大意是:  相似文献   

13.
在研究中国历史的美国学者中,有不少人信从英国来的“经验哲学”。因此,他们不太注意来自欧洲大陆的历史理论和历史分期方法。但是,从我们美国这三十多年里所写的书中,可以看出,美国学者对研究中国的历史,也有自己的几种看法,或者说有几种历史“模式”(Paradiging)。这里,我准备谈五种“模式”和在每一种“模式”里的研究趋势。然后,我想提出一个既是“合成的”又是“全新的”看法,请中国朋友指正。  相似文献   

14.
有一个男孩     
《有一个男孩》是一种全新的小说创作模式。首先,小说作者不是一个人,几个人,而是人人都可参与,人人都有话可说。其次,第一位作者只是让一个叫阿木林的男孩亮相了,亮相以后会演什么戏,怎样演戏,就看你的创作和“导演”技巧了。再次,传统的“起承转合”的小说创作模式在这里派不上用处。阿木林的故事不是一个、几个,小说的情节线也不是一条、几条。它是全方位的、多头交叉的、互动的。你接几句,他续一段,情节写到哪里是哪里,山重水覆之后可能柳暗花明。峰回路转之后可能一马平川,一切都是未知的。  相似文献   

15.
教师有时真像一位导演,每天导演着一出出好看精彩的“戏”。在“戏”开拍以前,如能仔细琢磨“剧本”中的每一句“对白”,关注每一个“旁白”,想象每一处“留白”。在忠于“剧本”的基础上,又超越“剧本”,这样的“戏”肯定充满灵气、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2005,(12):31-31
对于小学生 我们解决的是“自立、自强、自我认知”,这里是小学生自己真实生活的展现,来源于真正的小学生内心,还原一个完整的共鸣的“我们的世界“,告诉世界“我们的想法”!!这里还是带领小学生成长的极速列车,在这里,每一个小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空间梦想”,这里还是小学生可以信任的“知心湖畔”,走在小河边树荫下,没有什么烦恼可以阻挡我们的快乐!三本专刊,三个时空:《心理成长》,解决烦恼;《多元智能》,给你聪慧;《儿童表达》,真实体验。  相似文献   

17.
凡事大都有因果联系,一则写作材料往往都包含着一种或几种因果关系。我们分析材料时,首先要找出其中的“果”,再逆溯出其中“因”,最后从这种因果关系中悟出一个“理”。这里,关键是个“悟”字:悟得准,则立论准;悟得奇,则立论奇;悟得新,则立论新。请看下面一则写作材料: 《圣经》上有这样一个故事:古巴比伦人想建造一座通天塔,上帝知道后便从中挑拨,使巴比伦人内部不和,在如何建塔的问题上争吵不休,结果建塔的计划成了泡影。  相似文献   

18.
发生在北宋徽宗年间的宋江起义,在历史上只有零星的记载。从南宋起,宋江起义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说话”艺人喜爱的题材。南宋罗烨《醉翁谈录》记载了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说话”名目,如《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它们还是各自独立的故事,尚未成为一个整体。宋末元初的《大宋宣和遗事》为我们展现了《水浒传》的原始面貌,主要写了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三件事,末尾提到张叔夜招安,宋江征方腊,封节度使。这表明“水浒”故事从独立的短篇开始联缀成一体。元代出现了一批“水浒”戏,现在保存下…  相似文献   

19.
“哈特,我们还是走吧。你听,猎犬的狂吠声越来越近了。”“不,我不会离开这里。”“为什么?我们留在这里只有死路一条。”“你真的想知道吗?那就先听我讲一个故事吧。”在遥远的巴斯诺荒地,枯萎的黄草蔓延着伸向远方,灰蒙蒙的天  相似文献   

20.
【案例】数学“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课件出示图片及录音:猴妈妈运来了一车桃.小猴兄弟四个可高兴了。它们想:哇,这里的桃真多啊,妈妈一定会平均分给我们吃的,我们每只猴可以分得这车桃的几分之几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