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从1921年12月4日开始在《晨报》副刊上连载,每周一章,到次年2月12日登毕,共9章。  相似文献   

2.
鲁迅创作《阿Q正传》意在“暴露国民的弱点”,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而当代的青年学生在审视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时,却往往只注重小说喜剧性的外壳,忽略了作品悲剧性的内核。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阿Q的“精神胜利法”,以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真正内涵,帮助学生廓清正常的精神慰藉与“精神胜利法”之间的本质区剐,促使学生孜孜追求健全独立的人格,为年轻一代找寻到真正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3.
张芳明 《现代语文》2007,(1):126-126
1921年11月27日晚,北京八道湾胡同十一号,一位个子不高、略微发胖的年轻人敲开了前院一间朝北的房门,迎出门的是刚搬来不到一周的鲁迅。  相似文献   

4.
对于《阿 Q正传》反映出鲁迅对辛亥革命失败批判的观点,逐渐受到反驳。在小说中,鲁迅对辛亥革命的批判主要是从思想启蒙、改造国民性的角度出发的,辛亥革命只是作为一般革命的特殊性存在于小说中,革命的描写成为国民性各种脸谱表现最好的展示台,还成为以“精神胜利法”为代表的根深蒂固的国民性弱点与缺陷的送葬者。  相似文献   

5.
常波 《考试周刊》2012,(1):24-25
《阿Q正传》是鲁迅明显受到西方文艺理论影响的一部作品。在这部中西结合的小说中,主人公阿Q的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个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6.
《阿Q正传》改编门外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为了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彩色故事片<阿Q正传>成功上映.由此,再次引发关于鲁迅及鲁迅名著<阿Q正传>改编问题的探讨.本文举例分述了鲁迅本人几次对<阿Q正传>改编的态度,重点就81版<阿Q正传>的改编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文论坛中,关于鲁迅小说中的阿Q是否具有革命性这一观点,历来争论很大。笔者从三个方面对阿Q的人物形象再做分析:阿Q的典型性格特征和他的糊涂思想,阿Q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鲁迅写此文的社会意义。从中可以看出,阿Q虽有自发的革命要求,但他性格中的主要内容却是精神胜利法,正是精神胜利法的支配,阿Q无法在屈辱中奋起,在失败中求生,又起着阻碍觉醒、麻痹斗志的作用,加之他的糊涂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农民阶级的孤立,可以肯定的说,阿Q不可能具有  相似文献   

8.
《阿Q正传》夸张、讽刺的风格使小说颇具漫画色彩。本丈分析了其中的炫耀图、革命图、求婚图、逃跑图等共十幅。  相似文献   

9.
记得钱理群先生曾说:“一切伟大的作家,一切不朽的学作品、学典型,几乎都是一个属于全人类的无限开放的体系,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民族)、不同层次的读、研究都按照各自所处时代、国家的与个人的历史哲学、思想感情、人生体验、心理气质、审美要求,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接近它,有着自己的发现,阐  相似文献   

10.
笔者认为,如果《阿Q正传》离开了“配角”的烘托,那么也就失去了世界文化长廊所占的一席之地了。本文拟从赵四爷人性的角度,试析小说的悲剧艺术。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方式压缩学生的课堂活动时间,学生自我意识的言说路径被严重阻滞,综合素养的建构被单向的文化说教搁浅悬置。翻转课堂借助教学微视频开启自主的探究活动,学生通过发现学习来建构有意义的理解。教师在课前录制教学微视频展示关键概念,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协作探究式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发展批判性思维,提升自我的团结协作意识与人际交往能力。讨论结束后,学生利用多媒体资源设计演示课件,教师制作出相应的评定标准并给予客观的评判。  相似文献   

12.
小说《阿Q正传》的人物塑造,其宾主手法的运用是高超的。如以宾衬主:以“看客”的“宾”衬阿Q的“主”,加剧人物悲剧色彩。众宾拱主:以吴妈、小D、王胡、闲人等众多的“宾”的重复出现,以突现“主”的命运的悲剧性,类似新诗中的复唱手法。总之,真正做到“既得主又不弃宾”。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运用了大量的预设。由于这些预设违反了逻辑规则.谬误明显,有着可笑的内容,且进行了艺术的夸张,于是形成了轻松的幽默。  相似文献   

14.
《阿Q正传》的电影改编可以从编剧和导演两者来分析。编剧上,主要有情节的改编、人物和故事场景的设置、小说第一章“序”的改写三方面,前两者基本上成功,主要失误是没有添加一些必要情节,观众对阿Q缺乏认同感,后者则基本上失败了。导演上,画外音的运用多数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影片风格的把握上不够准确,喜剧性过强,悲剧况味不足,其他一些导演处理也存在失误。  相似文献   

15.
莫军苗 《考试周刊》2009,(34):29-30
姚斯和伊塞尔确立的接受美学方法认为作品是为读者而创作,文学的唯一对象是读者,重视期待视野和审美距离。鲁迅的经典小说《阿Q正传》的创作正与接受美学的理论暗合,体现了接受美学的基本特征,重视期待视野,拉开了审美距离,从而使作品散发出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16.
朱永芳 《教书育人》2004,(12):60-60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名的作品,被誉为“现代中国小说中唯一享有国际盛誉的作品”(美国学夏志清语)。关于阿Q的诞生,说来还挺有趣的呢。  相似文献   

17.
陈义兴 《文教资料》2012,(13):10-12
阿Q的性格主要表现为"精神胜利法",他常常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忌讳缺点,死爱面子,欺软怕硬,欺善怕恶,麻木,健忘,等等。阿Q性格的形成有其历史、时代及个人的原因。阿Q形象具有普遍的社会现实意义,阿Q的"精神胜利法"流露出我们国人灵魂的劣根性。历史表明,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摒弃"精神胜利法",就必须找到引领中国人民前进的正确道路和核心力量。  相似文献   

18.
[定位 ]《阿Q正传》在语言上非常有特色 ,尽管这篇小说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 ,比如 ,写作背景和意图、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艺术特色等都是主要的教学内容 ,但通过把握小说的语言风格和特点 ,就更能够具体准确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也能更好地完成本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小说在语言的特点上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人物对话极富个性、简短和精粹。二是描写性语言主要运用白描的手法 ,议论性和叙述性的语言运用的多是杂文式的笔法。三是人物的语言富有特殊的戏剧性和戏剧效果。[切入 ]1 .回顾鲁迅小说的语言特点。重新走入《故乡》《…  相似文献   

19.
20.
钱锺书先生曾经说过:“有不少古代和近代的作品,读者对它们只能起厌倦的感觉,不敢作厌倦的表示。”。这大胆的言论,说出了多少读书人的心声和境地。笔者多年前读《西游记》、《源氏物语》,触目皆是的冗词冗句,不堪卒读,这种烦恼,“更与何人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