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城市公办学校中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城市公办学校成为农民工子女就学的主要途径。但是,农民工子女在入学、受教育过程中、取得学业成就等方面均存在机会不平等问题。其根源在于落后的户籍制度和教育制度,农民工子女就学政策的欠缺,以城市为中心的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以及农民工子女家庭资本的弱势状况。要解决教育平等问题,必须对现行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为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提供制度保障;构建平等、多元、无歧的学校教育;改善和提升农民工子女的家庭资本。使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平等地共享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约有2000万农民工子女。我接触的一些农民工子女,却无法正常入学。部分农民工子弟学校也运转困难。1亿多人的农民工队伍为城市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农民工子女理应和城市孩子一样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权。提高农民工子女的素质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将来  相似文献   

3.
在教育观念、文化取向以及不同文化层面的认识与行为上,农民工子女及其家长与城市学生及其家长和教师存在着差异和冲突.我们要以"多元一体教育"来化解农民工子女就读城市公办学校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冲突,促进文化融合,创新学校文化,并进而催生城市新文化.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互动与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质性"问题是融合教育进程中的障碍。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充分发挥互动在融合教育中的作用,建立学校、社区以及家庭三方联动的互动机制势在必行。推进随迁子女融合教育,须提高农民工随迁子女人际交往能力,平等就学、混合编班、混合编组,鼓励朋辈群体互助,强化农民工随迁子女家长教育,积极开发融入地的方言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5.
来自A市农民工子女学业状况的调查显示:农民工子女的学业成绩普遍低于城市其他社会阶层子女。缺失精英文化所需要的家庭土壤,语言文化差异引起的师生交流及家校沟通困难,社会地位的差异与现行学校教育的科层制分化是农民工子女低学业成绩的主要原因。为此,我们建议有关部门应从政策保障、社会环境、家庭和学校教育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推动农民工子女学业成绩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各种矛盾也有所凸显。其中.农民工子女入学难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包括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就学过程不平等。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子女要想与城市子女上同一所学校,就必须通过多缴纳高昂的赞助费和借读费来实现。经济条件差的农民工子女只能就读于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而这些学校由于资金短缺,且不少学校办学以赢利为目的,办学条件相对较差,进一步加重了农民工的负担。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应政策,但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农民工及其子女纷纷涌入城市,但城市并不能满足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需求。于是,进城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问题日渐突显。当前,许多农民工子女面临着教育保障制度缺失、入学机会不平等、受教育条件不公平等问题。为此,应不断完善义务教育立法、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教育行政申诉和诉讼程序,以更好地保障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平等受教育权。  相似文献   

8.
新华社2004年3月25日报道,财政部为了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有关规定,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不合理收费。明确指出,今后在城市中、小学就学的农民工子女,负担的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将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不再收取借读费、择校费或要求农民工捐资助学及摊派其他费用。取消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借读费,让他们的子女在受教育方面和城市里的孩子享有平等的权利,这是所有进城务工的人企盼已久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农民工在城市里不同交际领域的语言使用和选择情况、普通话交流能力、普通话熟练程度、对普通话和方言的态度等方面的分析,多角度、全方位分析了该群体的语言资源现状.揭示出进一步提升农民工普通话水平和加强农民工自觉使用、保护方言资源意识,是目前最突出的两个语言问题,而加强教育,提高农民工自身的素质,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将农民工语言资源管理纳入国家语言规划范围之内,是解决农民工群体语言问题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0.
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对促进城市各阶层和谐共处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改善城市初中农民工子女的社会支持系统,是促进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班级团队合作模式,从强化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儿童的同伴关系入手,努力改善农民工子女的社会支持系统,为目前备受关注的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生活语言以及学校语言标准的对比分析发现,相较于城市中上层家庭的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语言习性”具有以下特征:语言词汇拮据,语言思维现实化和散点化,语言构思平直,与学校教育所要求的语言词汇的“标准”与“优美”、语言思维的“清晰”与“生动”,以及语言构思的“新颖”与“独特”等“语言习性”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进而造成外来务工子女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加剧.如何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制定语言教育政策,如何从政策上保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过程的平等,应成为教育政策制定者和理论研究者引起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流动儿童学习需要与城市儿童有所不同,本文通过对教学进度、教材、语言风俗、学习资源、接受信息的偏好方式、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各地教材的使用、教学的进度存在差异,流动儿童语言差异较大、弥补方式各有不同;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在学习资源获得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认知形态、学习习惯方面差异不明显。针对流动儿童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教育公平一直是教育界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逐渐成为新形势下迫切需要解决的教育公平问题之一。本文通过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对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在考察西方推行教育券制度的实践基础上,探究将教育券制度引进来作为解决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4.
Recently China has been undergoing an unprecedented urbanisation process which has resulted in millions of rural families living in urban areas. As part of a study of Chinese migrant children's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surveys and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 a metropolitan city in East China.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describe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migrant children's education in both migrant schools and in public schools, and to investigate differences in their beliefs between school types. Results found that urban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educational inclusion of migrant students were slightly negative in general. However, teachers in public schools showed significantly more positive attitudes to inclusion of migrant students than migrant school teachers. In the light of these findings,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and policy for education of migrant children in China.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identity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China’s rural-urban migrant children through analyses of their discourses and of their use of language. Rural children have relocated to the urban centers with their parents on a massive scale over the past decades as China has undergone rapid economic changes. Many migrant children are able to attend urban public schools, and their identity construction emerges as an important issue that attracts increasing public and scholarly attention. This study draws on ethnographic data and presents four examples to illustrate the complex process of migrant identity construc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igrant children deploy a range of linguistic features and claim multiple identities; in order for their identities to be established in social reality, they have to go through negotiation processes in which their identities are evaluated, ratified, challenged, or denied. Language is at the center of such processes.  相似文献   

16.
城区学校农民工子女文化适应的人类学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文化差异普遍存在. 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子女,由于家庭背景与早期的文化习得与城市学校文化之间存在异质性和不连续性,当他们进入城市接受教育时,必然面临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冲突与压力. 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如果学校采取措施不当,将加剧学生心理调适上的困难,并导致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出现障碍.因此,而实行"城乡文化整合教育"有助于城区农民工子女文化适应问题的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7.
秦洁 《中学教育》2009,(12):22-26
大量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在进入城市公立学校之后依然面临着一系列诸如学业困难、人际交往不和谐等问题,造成了学校融入困境。为什么在获得城市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之后他们却无法顺利融入学校?本文将重点从文化资本的视角出发来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揭露因为文化资本的缺失而导致的极为隐蔽的教育不公平,并以此为基础对教育公平以及缓解这一问题做出相关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韩国作为多民族国家,移民儿童的大量流入使其文化多元的态势愈加明显,移民儿童的社会融入度关系到其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向.文化融入、教育融入和心理融入是韩国移民儿童社会融入的三个主要向度.文化适应压力、语言障碍、身份认同困难是韩国移民儿童社会融入的主要问题.韩国通过建立基于语言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实施基于文化接纳的多元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9.
大多数学者认为异地高考政策更加有利于家庭条件较好的随迁子女,少数学者则认为该政策能有效保障农村随迁子女的教育权益,但已有文献仍缺乏关于异地高考政策对两类流动人口高等教育机会影响差异的比较研究。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本文探讨了异地高考政策对城乡随迁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并探究了该政策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异地高考政策对农村随迁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的促进作用显著高于城镇随迁子女,且这种效应仅在高政策门槛地区存在,低门槛地区不存在。从政策的调节作用来看,异地高考政策有助于提高农村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意愿,且对农村随迁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的促进作用要显著高于农村留守子女。同时,异地高考政策可显著降低农村随迁子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其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为此,各地方政府应坚持并完善异地高考政策,充分发挥该政策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杠杆作用;流入地政府要进一步提高本地高中教育服务能力;中央政府要进一步推进、完善高考录取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20.
教育安置方式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整群取样法对北京市1164名流动儿童,525名当地儿童及流动儿童主要来源省份的568名农村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考察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现状及其与教育安置方式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北京当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社会文化及心理适应不足,但与农村儿童相比,他们的社会文化适应更强,但心理适应不佳;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在社会文化和心理适应上都明显优于打工子弟学校儿童;控制了性别、年龄、来京时间及家庭经济地位等影响因素后,教育安置方式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仍然有显著预测作用,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社会文化适应更好,自尊更高,且更少产生孤独、抑郁等心理适应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