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荀子、孟子在天道观本体论的最高层面具有一致性,即在终极层面的“礼”中,在“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夫是之谓大本”的“礼”处,荀、孟走到了一起。但是,孟子主张教化为先,强调内省。用伦理道德来教化被统治阶级;荀子却主张礼在法先,强调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礼法并用。  相似文献   

2.
孟子以"天"或"天道"作为人至善的价值根源,但同时又认为善内在于人的世俗生活,"内求"就可实现善。荀子强调天人之分,天、天道完全是纯粹自然的观念,人所得自天的,也完全是一种自然的生命,而没有先天的道德规定性。礼义等道德内容完全是人得自后天的认知和实践创造。情欲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俱来。欲不可去,欲不可尽,欲望本身无所谓善恶。善恶是社会治理的结果。荀子建构了以"礼以养欲"为核心的不同于孟子心性道德观的礼学思想体系,通过礼义原则对财富的合理分施,在人类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和谐有序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相似文献   

3.
声称"‘六经’皆孔子之作,百家皆孔子之学"的康有为具有儒家情结,这使他对孔子后学的推崇与对孔子思想的阐发一样以儒家为主体,也注定了对孟子、荀子的关注和推崇。尽管如此,康有为对待孟子与荀子的态度大不相同:对待孟子,始终如一地推崇;对待荀子,则经历了由早期的推崇到后来的贬损的过程。康有为对待孟、荀的态度变化直观再现了他本人的心路历程,在这里,孟、荀的命运呈现出强烈的反差。  相似文献   

4.
孔子人性论所蕴含的矛盾引发了孟、荀的人性论之争。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各有其特定的人性概念内涵,既在理论形式上互相对立,又在逻辑意蕴上互相补充。秦汉以降的人性论大多沿着调和孟、荀的路径发展。考察孟、荀的人性论,有助于我们正确反思当代中国人性沉沦与道德价值观冲突的实质、表现及其根源。  相似文献   

5.
天人说足荀子思想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由于荀子有"天人相分"的主张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等,于是近代以来与中国社会思潮的演变相呼应,思想界主张荀子有"人定胜天"、"人能征服自然"思想的观点日渐增多.似乎荀子的天人关系主张是中国古代天人思想体系中的另类.实际当我们从荀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出发看他的完整的天人关系说,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他绝没有强调"人定胜天"、"人能征服自然",而只是突出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强调人类应该尽其所能了解、认识、适应、顺应、利用和改造自然,"敬天道而尽人事"是人类的努力方向,也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社会福祉思想主要有:"大同"理想,以德以礼、宽猛相济的治国方略,重民、爱民、富民、教民的主张,有教无类,重视环保等。孟子的社会福祉思想主要有:"民贵"学说,主张"仁政必自经界始","舍生取义",使"义"成为道德规范、政治规范及价值判断的尺度,使所有人在"义"面前平等等,养老育幼及教育环保等。荀子承认物欲的合理性,主张对民生福祉要加强管理,提出"制礼义以分之","名分使群",养民、重民、爱民,政平民安,隆礼重法、天下为一。孔、孟、荀三者的社会福祉思想各有特点,为当今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荀文简论     
<正>荀况是孔、孟之后的儒学大师,《荀子》则是《论语》、《孟子》之外的一部重要儒学著述。尽管唐代韩愈扬孟抑荀,倡言孟子为“醇乎醇者也”,荀子为“大醇而小疵”(《读荀子》);并且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荀子》一书的地位也确实不如家弦户诵之《论语》、《孟子》;但“自周末历秦汉以来,孟、荀并称久矣。”(谢墉《荀子序》)而《荀子》之文亦有“理懿而辞雅”(《文心雕龙·诸子》)之誉,其对后世的影响,实亦不容小视。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道德存在“私德”和“公德”两种道德倾向,这与孟子、荀子“礼”思想的差异有着内在必然的联系。孟子的“礼”强调个人内在修为,追求由内及外的道德指标,带有明显的“私德”倾向。荀子之“礼”多注重以社会群体为单位、以公共关系为视角的外塑原则,带有明显的“公德”倾向。以孟、荀“礼”思想的差异为出发点来探讨其与中国传统道德的联系,无疑是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孟子是儒家学派第一个提出系统的人性理论的人,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主张人性都是善的,认为人的善性是与生俱来的,是先天的,认为人性是道德的本源,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孟子的性善论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已不可否认地成为了儒家的正统思想,而以此为基础的孟子道德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大力提倡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先秦人性论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孟子主张的性善和荀子主张的性恶。从表面上看,二者确实水火不容,《荀子·性恶》篇中就记载了荀子对孟子性善的强烈批判。然而,我们认为荀子对孟子的性善可能是有误解的,这种误解从二者起初探讨人性的不同语境中得以缓和。同时,在人性目标的实现上,孟子强调存心养性,在修养方法上重视"思";而荀子强调化性起伪,在修养方法上重视"学"。不管是孟子还是荀子,其二者最终的人性目标都是"成圣",这种结果可看作是二者误解的一种消融。  相似文献   

11.
儒家君子文化由孔子立基,孟、荀各自深化发展。如果先抛开孔孟之间不谈,专就孔荀之间而言,孔子、荀子的君子思想既有共通之处,又存在明显差异。如果聚焦于"学"论视域下来看,两者的共通之处主要表现在:在君子养成上,都重视"学"的作用;在学习内容上,都注重对"六经"的学习;在学习方法上,都强调知行合一和仿效贤者。两者的差异之处主要表现在:在学习目标上,孔子认为圣人很难达到,"学为君子斯可矣",而荀子则认为"圣可积而至",主张君子要学为圣人;在学习内容上,孔子主张"博学于文",而荀子则主张"学至乎礼而止";在学习方法上,孔子重视君子"为仁由己"的内在自觉,而荀子则强调君子要外求于礼义师法的规范和引导。从"学"论视域来看,孔、荀荀子思想的异同大体如此。它们之间的这种异同,既反映了孔、荀之间儒家君子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也表现了孔、荀对儒家君子文化确立的奠基性贡献。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先秦诸子多涉足于天人思想研究,庄子在其中卓然不群。老子哲学乃是社会政治学说,庄子哲学则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墨子的“天”是宗教,庄子的“天”则是哲学;庄子哲学较之孔孟之道,接近于自然哲学,孟子的天人合一以道德为基础;庄子和荀子的天人思想都从天道自然、天人相分出发,分别沿着天、人向两极延伸,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  相似文献   

13.
先秦儒家治国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思想为孔子所创立 ,中经孟子的发展 ,荀况集大成。孔子坚持“礼治” ,主张“宽猛并济” ;孟子倡导“仁政” ,主张“推恩于民” ;荀子“隆礼重法” ,礼法结合。他们治国思想之间的承继关系基本反映了先秦儒家治国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脉络 ,对秦汉以后封建正统治国思想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唐大儒韩愈《读荀子》指出:“孟子醇乎醇者也”,荀子与杨雄“大醇而小疵”、“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抑犹在轲雄之间乎!”并欲删削其“离于道者”,“附于圣人之籍”。认为在齐稷下学宫后期的学者中,与孟子等堪称老师大儒。韩愈以儒学传统着眼,认知荀况,难免不出于儒而胜于儒的荀子产生偏颇;但是,他对荀子书及荀况的历史地位给予充分肯定,张扬了荀子的思想,推动了荀子的研究。今存《荀  相似文献   

15.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基于对现实社会人生的深切关注,阐发了以人的现实人性剖析、理想人格预设及其成就为基本内容的人学思想。这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以人为本”的理念重构、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诉求的目标建构及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施中的方法选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6.
在东西方思想的源头上,中国的孟子和古希腊的柏拉图秉持着“人性善”理念,将建构美好与善良的精神家园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他们分别以孔子、苏格拉底为楷模,满怀强烈的政治抱负,试图通过道德教育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孟子致力于培养崇义尚道的“义士,”柏拉图力图造就理想国的哲学王;孟子强调精神内化,柏拉图主张道德外烁。  相似文献   

17.
荀子人性思想既是其天人关系观在人自身的体现,又是其整个治国理论的基础。这一思想可以归结为“性恶善伪”四个字。荀子的人性论,与其说是人性恶,还不如说是人性不善。荀子的人性论必然导致对圣人或圣王政治的强调甚至崇拜,这是其人性思想的社会论意义。荀子人性思想自身矛盾的症结,则在于他对于圣人或圣王统治的强调。  相似文献   

18.
先秦儒家在进行教化时往往采用隐喻进行表达,并尤爱将水作为喻体,以其自然之义承载人事之理。先秦儒家以水为喻的局面发轫于孔子,孔子洞察水的多种特性,偏爱以水喻“德”和以水喻“学”。孟子和荀子承袭了孔子的以水喻教思想,侧重以水喻“性”和以水喻“政”。持“性善论”的孟子主要抓住水的本性,以其来承载“存养扩充”的人性教化和“仁政”的政治教化主张。持“性恶论”的荀子更加注重教化的力量,借助水来阐述“化性起伪”的学习之法和“王制”的治国之道。孔、孟、荀的水隐喻相互关联,一脉相承,实现了一种隐性且委婉的教化方式,滋养了中国古代以水喻教的话语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19.
林云峰 《成才之路》2023,(10):25-28
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孟子提出“性善论”,主张“性”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特殊本质,即“四心”,这使人有向“四德”发展的萌芽,其注重自我修身对人向善的作用。荀子则提出“性恶论”,主张“性”是人生而具有的自然本性,任其发展则会导致恶,强调用后天礼仪法度引导人们向善。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辩证地看待先秦儒家人性论,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有利于高校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创新,因材施教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注重选择和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20.
“分”思想是荀子思想体系中被忽视的重要内容。天人观和人性观是荀子证成其“分”思想的重要根据。荀子从“治的达致”和“群的维系”两个角度分别论述了“分”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这些思想对于我国当下阶段的思想文化建设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