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是对表内除法的拓展与延伸。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情境,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掌握带余除法。  相似文献   

2.
“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通过3个例题,使学生感受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学习用竖式计算的算理和写法,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师可从以下教学片断中领悟到如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探索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师:观察15÷6=2……3  相似文献   

3.
“有余数除法计算”是小学数学第四册教材里的一个内容, 是在“没有余数的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往的教法是:如13÷2=?我们都是这样教学生想,2×<13, ( )()里的数( 即是商)和2相乘的积必须最接近13。无可否认,这种教法是正确的。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只要乘法口诀熟练,都比较容易掌握。但你是否注意到, 有一小部分学生仍然只是手拿着铅笔, 在那里冥思苦想,就是想不出答案,下不了笔;或者乱填一通, 你在旁边却只能替他干着急。这时,你不妨教学生试试这个方法吧! 首先判断出13不能整除2,那么可以在草稿本上这样写13÷2=…,…  相似文献   

4.
数学活动课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数学学科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是数学课内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应用,两者相辅相成,互补互利。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四册第1—2页。  相似文献   

6.
三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大体上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的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二是将已学过的一步问题及两步问题的计算扩展到万以内。课程标准教材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分两个部分编排:第一部分是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  相似文献   

7.
张兴彦 《四川教育》2000,(11):28-28
一、复习旧知,作好铺垫。1.让学生思考后回答:()里最大能填数几?3×()<22 4×()<37()×5<382.让学生用竖式计算下面两题。(同时抽两人上台板演)8÷4 45÷5二、引导探索,获取新知。1.教学例1,帮助学生建立余数概念。(1)教师用投影仪投影出教材例1的第——个分梨图。首先让学生观察投影图,并相互说——说图意(把6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接着让学生拿出学具按要求分一分,分后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如何?教师抽一学生上台演示,并说出分的过程和分的结果。然后让学生根据操作情况列出除法算式,并用竖式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8.
听课有感     
赵倩 《河北教育》2004,(4):22-23
一节好课应该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教路自然贴切,富有情趣,无阻塞之处;二是学生学欲高涨,思维活跃,达到最佳精神状态。简言之,就是师生双边活动自然、默契,更准确地说,是师生的“心”碰到了一起。前几天我听了两节小学四年级的数学公开课,总体印象还不错,但也有些美中不足。  相似文献   

9.
小学数学的很多知识应该基于规则的建立与遵守和定义运算的真实情境而展开,在讨论余数的可能性和大小时,就应该在带余除法这个类别中展开,课本中出现余数0正是为了进一步研究余数的产生,还有余数的大小范围。余数为零,就是没有余数。所以,最小的余数是1。  相似文献   

10.
巩子坤 《天津教育》2006,(10):52-54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就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亦即学习者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经过思考,得出有关数学结论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实现数学化的过程.本文结合一些教学案例,具体阐释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数学化,并指出数学化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犤研究背景犦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从具体到形式的抽象过程,是现代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所强调的重要理念。我们选择了“有余数的除法”这个内容,进行了三次实践、两次反思的全过程课例研究:结合三次课堂实践的是两次反思:反思已有经验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的差距;反思新理念新经验下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收获的差距。试图在这样的多次往复中,让教师逐步完成理念更新、行为跟进。●关于“有余数的除法”,以往的教学一般如下:通过等分除,学生初步建立余数的概念。通过包含分,得到一列商和余数的名数不一样的横式,进而,教师让学生直接…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51页、52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余数";掌握有余数除法横式的书写格式;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相似文献   

13.
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是九年义务教育六看制小学第四册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有余数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进教学的,这时学生对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已有初步的了解,并能够根据除法的意义,列出一步计算的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相似文献   

14.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学习了二年级(下册)表内乘法、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内容分成三个部分:1.初步理解余数的意义,认识有余数的除法;2.初步学习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3.结合计算,解决一些有余数的平均分问题和实践活动“我们去植树”。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如下问题。一、帮助学生在“分一分”的数学活动中体验剩余,为形成余数概念打下基础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平均分”的生活经验,如在家分糖果,在学校分组组织活动等。平均分东西,有时正好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不够再平均分,这里“剩余”的…  相似文献   

15.
16.
17.
一、动手操作.理解概念 师:我们平均分东西时。有时不能正好分完,还有剩余。这样的题也可以用除法计算,这节我们就来研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学生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乘除法基础知识。通过对比操作过程、计算过程和练习过程,帮助学生从"平均分"的除法迁移到有余数的除法中,从而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分法和算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1-52页例题2和例题3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巾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2.使学生学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