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执政为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实现执政为民的根本途径;代表先进的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实现执政为民的一个重要方面;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执政为民的出发点和归宿。贯彻“三个代表”思想,就要从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尤其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方面去实现执政为民。  相似文献   

2.
高等学校是实施科教兴国伟大战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必须带头实践“三个代表”,做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典范。高等学校的发展,必须以“三个代表”为指导。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文选》的出版发行,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江泽民文选》全面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集中展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经济、文化和政治协调发展的统一,揭示了人类活动的基本规律,是新时期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教育督导的根本方针。教育督导作为行政监督行为,必须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做到以“三个代表”为价值导向,把“三个代表”作为评价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将“三个代表”落实到教育督导的生动实践中,贯穿于教育督导的全过程,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促进教育更好地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遵循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4.
实践“三个代表”要坚持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要从整体和全局来看待高等教育和高校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强调的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都同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工作有极为紧密的直接的关系,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动力。同其他教育相比,高等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直接出人才、出成果、出理论、出效益的领域,应该说,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等学校处于前沿地位,具有重要作用,而创新则是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  相似文献   

5.
一“三个代表”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解放思想求实求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高举旗帜肩负重任二代表先进生产力体现时代精神科学技术先进生产力标志科教兴国迎接挑战代表先进文化传播先进文化文化素质文明标志公民道德文化支柱建设“两个文明”开创人间奇迹三代表人民利益共产党本质国以民为本党以民为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造福人民不负使命四学习“三个代表”@楼宗清 @海伦  相似文献   

6.
“三个代表”要思想枇判了传统“民本”思想的阶级狭隘性和历史局限性,继承了“‘民为贵”、“民为上”、“民心不可违”等积极思想,克服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内在矛盾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先进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伊全胜 《教育探索》2005,(9):122-124
“三个代表”,核心是先进,关键是代表.重点是实践。在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必须重点把握几个方面:一是深入、准确、全面地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二是全面、深入地领会贯穿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一种精神.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它充分体现了党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是对历史唯物主义新的概括与发展。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思想,立足于对历史前进方向的总体把握;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立足于对物质明发展方向的把握;代表先进化前进方向的思想,是对精神明的发展趋势的把握。“三个代表”组成一相完整的有机整体,从而成为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现实生活中的完整体现。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有关“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对党的各项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与先进社会生产力要素及先进化的形成有密切联系,教育反映人民利益的几个主方向。只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才能充分体现“三个代表”的要求,完成历史赋予教育工作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高校学生“三观”教育有重大意义。“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高等教育指明培养人才的方向;在培养人才的整个教育中政治思想品德是最重要因素,必须认真领会、把握“三个代表”精神实质,“三观”教育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十"和"口"     
《小朋友》2007,(7)
  相似文献   

15.
对于“以人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解。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以人为本” ,是既相对于“神”又相对于“物”而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是社会历史的根本、社会价值的根本和衡量一切问题的根本。对于“以民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中国古代思想家和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同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所说的“以民为本” ,指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人主张“以民为本” ,是既把人民群众视为手段 ,更把人民群众视为目的 ,一切依靠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我"和"我们"     
《班主任》2002,(10)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