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回家     
《科学启蒙》2012,(11):56-56
有一天,名闯全球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回家时,边走边想问题,不知不觉走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当他发现自己迷了路时,想问别人,却偏偏忘了自己家的住址。幸好他还记得自己办公室的电话号码,就往办公室打了一个电话。他怕秘书笑话,就假装别人询问:“请问,爱因斯坦的家住在哪里?”秘书没有听出是爱因斯坦的声音,就说:“对不起,爱因斯坦博士不愿别人打扰他,他的家庭地址是不能奉告的。”这时爱因斯坦不得不说:“我就是爱因斯坦呀!”他的话使秘书大吃一惊。  相似文献   

2.
数学家之死     
《小读者》2010,(9):62-62
“每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在成名前都很潦倒.伽利略是这样.爱因斯坦是这样.我也是这样……”这段话是笛生的开场白。他对所有人都这么说,然后请求别人赞助他的数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我有一个快满三岁的儿子,在家里非常活泼可爱,说话口齿清楚,喜欢唱歌,对新鲜事物很好奇,总喜欢问“为什么啊”“这是什么意思啊”之类的问题。可是和外面的人接触却表现很差,别人问他话时,他不是低下头就是别过脸去,一声不吭。所以别人总是问我们:“你儿子怎么不说话啊?”有时带他在公园或小区里散步,碰到认识的人和他打招呼时,他经常扭头就跑。跑到我们大人身边,则又很兴奋地向我们报告:“刚才某某跟我打招呼,我跑掉了!”我们多次跟他讲,不回答别人的问题或不理睬别人是不礼貌的,可他还是老样子。儿子也不怎么喜欢与小朋友玩。我们准备送他…  相似文献   

4.
《小学科学》2011,(6):32-34
苦难的童年 科学家拉曼出生于印度。小时候.拉曼就被人看成是一个热爱数学的小书呆子。他不喜欢运动,却喜欢各种各样的数学游戏。14岁,因为患上了青光眼,拉曼失去了视力。从此。疾病改变了拉曼的命运.  相似文献   

5.
海森伯和狄拉克的方程式形成了今天物理学理论架构的支柱。两个方程式都是极端重要的,可达到这两个方程式的路径却非常不同,他们所注意的方向也不一样,这正是他们风格如此不同的原因。在这一点上有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海森伯年轻的时候不喜欢数学,晚年了解到数学非常重要,74岁时写文章讲,“数学能做出我们做不出的东西”。这句话表示了他当时的心态,即晚年回想24岁时所做工作的感受。  相似文献   

6.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似乎不太愿意为别人鼓掌。某学术研究机构曾做过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不懂得或根本就不善于欣赏别人的人占了6成以上。有些人在谈及诸如仕途得意、职场如意之成功人士时.大为失落和不悦,甚至说“这小子,谁知道他是走了哪门子狗运……”  相似文献   

7.
他是这样一位科学家:对于一篇含义不清,空洞乏味的低劣论文,他能毫不留情地打断对方的宣读,给出“毫无价值”的评论,甚至当面尖刻地叱责对方.对于急功近利轻率出版著作的人,他认为“发表著作比思考还快,这是不可原谅的缺点.”在科学面前,他把无益于学术的私人情面完全置之脑后.他对自己也是要求极高,总是力求用最精确、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出最普遍、最实质的东西,以至于“很难在他的论文中更改一个字句”.他认为没有创见,没有征服,就没有成就.他就是在25岁时提出量子“不相容原理”而荣获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  相似文献   

8.
黎曼     
黎曼是德国著名的数学家,他从小酷爱数学,6岁时就表现出数学天才,但清贫一直困扰着黎曼,有时一家甚至陷入对口粮都需要算计的地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黎曼仍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研究之中。并获得了令人惊异的成就.他对阿贝尔积分和阿贝尔函数的研究,开创了现代代数的先河;他首创用复解析函数研究数论问题,开创了现代意义的解析数论;他对超几何级数的研究,推动了数学物理的微分方程理论的发展.随着研究成果的问世,黎曼在数学界的学术声望迅速提高.他受到许多世界著名数学家的赞扬,获得了一个科学家可能得到的最高荣誉.  相似文献   

9.
1.你平常很喜欢自嘲,对吗?2.你的朋友觉得和你在一起十分开心,对吗?3.如果别人嘲笑你,你是否会感到心里不痛快?4.当你看到有趣的事情时,会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吗?5.你认为幽默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个性吗?6.你在别人面前总是表现得很严肃,不苟言笑?7.你是否常觉得别人讲的笑话幼稚、无聊?8.你如果在众人面前做很可笑的事,会沮丧、懊恼吗?9.你喜欢看漫画或笑话之类的书吗?10.你认为自己是有幽默感的人吗?评分标准:1、2、4、5、9、10题答“是”记2分,答“否”记0分,3、6、7、8题答“否”记…  相似文献   

10.
提起爱因斯坦等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同学们准都认为,他们从小都很聪明伶俐,都是智力超群的天生奇才,学习成绩一定是全校第一.那么这些科学家真的都是如此吗?回答是否定的,他们小时候有的还相当“愚笨”,基础相当差.例如,爱因斯坦(1879-1955)是本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的天资就很差.四岁时才会说话,连他的父亲都担心他是发育不全,智力不佳的傻子.六岁入学后,同学们都瞧不起他,老师也说他是“笨头笨脑的孩子”.十六岁第一次参加大学入学考试也落了榜.这就是爱因斯坦的起点──一个很低的起点.又如,童第周(1902-19…  相似文献   

11.
孔令东 《教师博览》2005,(11):22-22
去年12月3日,数学大师陈省身逝世,走完了93岁的人生。我从纪念他的章中知道,他有一信条:“一生只做一件事。”他时人说.自己只会做一件事,就是数学。他爱数学,有一个原因是。数学简单,只要一张白纸和一枝铅笔就行。他说他不喜欢复杂的人际关系,也不会处理这些关系.  相似文献   

12.
郭冬仙 《教师博览》2005,(11):49-49
世界上第一个不使用氧气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人,当他下山后别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时,他郑重其事地说:“这没什么秘诀.我知道大脑是一个重要的氧气源,科学家告诉我们,各种思想在大脑中相互撞击时竞要消耗我们吸入全部氧气的40%,所以,为了减少对氧气的消耗,我只有向前这个念头.至于其它的任何想法我都把它们从脑子里抛掉。没有任何的杂念.我就等于放下了一个背在身上的巨大的包袱.轻松地向前。这就是我成功的全部秘诀。  相似文献   

13.
诺伯特·维纳是本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小时候被人称为“神童”,三岁就能读书写字,14岁大学毕业,不久又获得了美国最著名的大学——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在博士学位授予仪式上,有人问他多大年龄,他十分风趣地用一个数学谜语来回答:“我今年岁数的立方是一个四位数,岁数的四次方是一个六位数,把这两个方幂的数字放在一起,恰好是0、1、2、3、4、5、6、7、8、9这10个数字,一个不重,一个不漏.这意味着全体数字在向我称臣,向我祝贺。预祝我将来成为一个伟大的数学家”.维纳一言既出,语惊四座.人们纷纷议论:“…  相似文献   

14.
古希腊的伟大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这句话的含义对数学教学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数学教学的支点在哪里?如何确定数学教学的支点?它基于什么理念之上?本文试图就上述问题以“弦切角”一课为例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案例王某,男,14岁,父母都是普M工人,初二时被送往寄读学校据他说,上幼儿园时阿姨说他笨,妈妈也认为他比其他孩子反应慢,小朋友和同学都喊他“傻子”、他说:自己很难过,很自卑,识字少,不敢读书,作业也不会做。个子小,常受欺负。幻想“要是我有一米七的个儿,量他们也不敢欺负我!”但我发现王某很会聊天,观察别人,体贴别人,这在独生子女中是很难得的。初步分析王某的问题已初见端倪:他处在别人的不良暗示中不能自拔。他潜意识里感到别人对他的评价不公平,“要是我有一米七的个,量他们也不敢欺负我!”说明他想改变自己的…  相似文献   

16.
高考数学解题,有人顺水推舟,水到渠成;有人冥思苦想,难以入门.同一道数学题或同一个数学问题,有人的解答很简单,有人却搞得很复杂.其实,这一切都缘于数学解题中的“窍门”问题.懂得解数学题的“窍门”,学习数学就会觉得很享受,其乐无穷;不懂得解数学题的“窍门”,学习数学就会感到很苦恼.那么数学解题“窍门”从何而来?笔者从以下几个侧面出发谈几点认识,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7.
祖暅与球体积公式──中国古代科学家故事之二陈通鑫祖,字景烁,又称祖之,是著名科学家祖冲之之子。他“少传家业,究极精微,亦有巧思入神入炒”。据传,他学习非常努力,读起书来连打雷都听不见,有时他上街边走路边思索问题,撞到别人身上都不知道。他博学多才,见多...  相似文献   

18.
力和运动的关系是中学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同学们刚学物理,会感到抽象.其实,同学们感到抽象的知识,也是科学家们曾经难以攻克的知识堡垒.我们循着人类的探索历程,借助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重新去发现,就觉得形成对力和运动关系的正确认识是不难的.一、物理学史上关于力和运动的两种观点1.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科学家,他借鉴“自然”一词创造出了“物理”这门学科的名称.但他研究解释物理现象是依靠简单推理的方法而不是科学的实验分析.他认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用力推车,车子才前进;停止用力,车子就停下来.由此…  相似文献   

19.
毕达哥拉斯大约生活于公元前580年至公元前500年.他从小就很聪明,一次.他背着柴火从街上走过,一位长见他捆柴的方法与别人不同,便说:“这孩子有数学奇才,将来会成为一个大学,”他闻听此言,便  相似文献   

20.
我曾经对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做过一次问卷调查,把少部分不喜欢数学的学生召集起来开了一次座谈会。会上,我问学生“数学是什么?学数学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学数学?”不少学生回答“数学是做题目”,“数学的用处是解答由老师或别人编好的题”,“学数学是为了考试”,“学数学太难了”。只有少数学生回答:“学数学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问卷及座谈从一个侧面反映当前学生学数学的心态。小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不完全不深刻是正常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