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以方塘作比,巧妙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全诗语言浅近,形象自然,是凝聚作者多年读书心得的哲理诗。  相似文献   

2.
沈文田 《语文知识》2003,(10):39-40
朱熹《观书有感》一诗,语词浅白,形象自然,是一首凝聚着作者多年读书心得的哲理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巧妙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相似文献   

3.
观书有感     
《辅导员》2010,(1):1-1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4.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哲理性小诗,从整首诗的内容看,它写的是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但我们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其内涵很是深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让人立刻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相似文献   

5.
6.
朱熹《观书有感》诗的写作时间究竟是哪一年,直接关系到对诗歌深刻意蕴的理解.有人认为这首诗写于 1176年,其实是虚构事实、误读历史材料的结果.因为这首诗在现代社会广泛流传,各种选本和教科书往往也予以收录,所以有必要对此进行辨证分析.  相似文献   

7.
这首诗既写得清新自然,又略带禅机,富有哲理情趣。然而,有的论有感于这首被人们广为传诵,奉为经典佳作的诗篇,“作于何时何地,缘何而作,一直令人费解,学人言之不详,颇多歧见”,因而在“登游三清山,观瞻三清宫”之后,撰说是“对其有了新的发现”,认定“朱熹这首《读书有感》诗(《朱公集》卷二为《观书有感》,该数处皆为《读书有感》,不知据何版  相似文献   

8.
近日读陆精康先生<说说"托物言志"诗>(<语数外学习>高中版,2005.4)一文关于朱熹<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的解读,有一些不同的想法.  相似文献   

9.
近日读陆精康先生《说说“托物言志”诗》[见《语数外学习》(高中版)2005年第4期]一文关于朱熹《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的解读,有些想法就教于陆精康先生。  相似文献   

10.
【案例】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这半亩方塘的水为什么如此清澈透明?  相似文献   

11.
【设计理念】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有了明显的发展是教学有效、高效的标志。因此,在教师、学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中,学生应放在首位,教师只是共同体中的首席。从而,把传统的“教”与“学”转变成“学”与“教”。“学”要有方向,“学”要有目标,鉴于此,本课堂教学主要抓两点:1.提出目标;  相似文献   

12.
许同江 《江苏教育》2008,(14):71-73
课件出示: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师:谁来读一读?(指导学生读好)  相似文献   

13.
江山多娇,引得墨客折腰,吟诗作文,为我们流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美文。《与朱元思书》即为佳作中的精品。其清丽之文气,隽永之韵味,令人读后齿颊留香,美景美情溢满心中不吐不快。  相似文献   

14.
《莆田学院学报》2020,(3):87-91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中的"半亩方塘"位于何处,众说纷纭。通过搜集梳理朱熹来莆游学史料和"濯缨池""濯缨亭"的历史文献、实物史料,甄别各家研究观点,结合文献分析和田野考察,推断"半亩方塘"应是福建莆田黄石谷城山麓的"濯缨池"。  相似文献   

15.
王维的诗歌艺术造诣很高,精通各种表现手法。《观猎》首联使用“先声夺人”的手法,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使用“以物衬人”的手法,突现将军的英武、雄健;颈联借用地名的文化内涵,丰满了将军的形象;尾联通过细节描写,揭示了将军踌躇满志的心态。  相似文献   

16.
衡成荣 《辅导员》2010,(1):13-14
哈哈,“古文坊”正式开张了,你会背多少首诗词?你知道古人说话、写文章的习惯与特色吗?……这一切,尽在其中,赶快进来吧!  相似文献   

17.
“我爱我的祖国,我爱我的祖国……”随着歌声响起,开学第一课开始了。  相似文献   

18.
李芸淇 《红领巾》2009,(10):39-39
水静(jing)平如镜(jing), 水清绿如屏(ping)。 燕子水上飞, 美景(jing)水中映(ying)。  相似文献   

19.
《潜书》汇集了众多的社会文化词",儒"类词便是其一。唐甄在文本中通过对"拘儒"、"鄙儒"、"浅儒"、"小儒"、"腐儒"、"懦儒"等后儒的批判,系统阐释了其修身与治天下一体、心性与事功一源、治学与为政合一的儒道文化观,充分体现了唐甄对现实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同时,加强对《潜书》"儒"类词的系统考察,不但有助于高扬传统儒道精神,启发今人关于社会责任的思考与担当,亦将进一步拓展唐甄思想研究的领域和空间。  相似文献   

20.
《观书有感》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中的一首。此诗为理学家朱熹的名作,借半亩方塘的清澈如明镜,比喻读书获得的体验,揭示出读书有得时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的境界。这首诗借景寓理,内涵丰富,引发许多人生的思考。古诗教学是重在情还是重在理,这一直是语文课堂教学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就《观书有感》而言,景物为情理所在,也是理趣的根基,为此我抓住情理,学用结合,进行了巧妙的引导和设计。“一疑”:巧悟内涵,学用结合 疑问是求知的钥匙,也是根本。在诗中,诗人朱熹的一句发问,开启了思考之旅。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经典的句子所蕴含的哲理?我先从学生的疑问讲起。师:你有什么疑问?生:我想知道题目明明是《观书有感》,但是为什么没有写到读书?围绕“观书”这一个可感的行为,我让学生思考:活水流入方塘与读书有没有共通之处?使池水清澈与读书使人变得聪明有没有相通之处?请举出相关的例子。通过具体的事例,学生发现,诗人朱熹的思维角度新颖有趣,将池水的清澈与读书结合起来,实在是妙不可言。读书代表将活水引入池塘,不断更新,而池水之清澈则代表将人从愚蠢变为明智的过程,这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需要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