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1年7月10日,新华社以平壤电头播发了《朝鲜停战谈判举行首次会议》的新闻,报道了朝鲜停战谈判首次会议于当日上午十时在开城举行的消息.在此之前,新华社相继播发了双方将举行停战会议的声明、往来电报等消息.这是新华社关于朝鲜停战谈判报道的开端.这场谈判前前后后持续了两年多时间,双方在谈判桌上的较量与斗争丝毫不逊于战场,其间的新闻战也同样十分精彩.  相似文献   

2.
8月22日,新华社高级记者钱嗣杰和笔者参加了1951年采访朝鲜停战谈判的中外记者团在京成员的聚会.到会者还有张沛(记者团长)、安林和崔彬。当年的报务员王梯云因身体不适未能参加。在46年前的这一天.我们这些人都曾遭到美国飞机的轰炸和扫射。那时,美帝为破坏停战谈判,1951年8月22日晚10时,派飞机侵入开城中立区.轰炸中朝代表团和中外记者团驻地,扔下4枚汽油弹、12枚杀伤弹,并  相似文献   

3.
1950年10月,当美国军队入侵朝鲜北方,严重威胁中国安全的时刻,中国人民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新华社立即派出一批军事记者,奔赴朝鲜前线随军采访。新华社志愿军总分社、平壤分社和开城记者团的记者,活跃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大力报道中朝人民抗击美国侵略者的伟大胜利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揭露美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和罪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经活跃在战地的军事记者陈伯坚,最先随军跨过鸭绿江,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采访了  相似文献   

4.
真实性、片面性及其他从1950年7月到1951年4月,《人民日报》派我三到朝鲜,先随朝鲜人民军采访,后随中国人民志愿军采访。文字写了不算少,究竟完成任务没有呢?当时自我感觉是好的,领导也说很不错。特别是第一次,我国仅派出一人,又在南朝鲜  相似文献   

5.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仪式在开城附近的板门店举行。为了报道停战协定的签字以及以后的战俘遣返、军事停战委员会及中立国监察委员会的成立及其活动,大批中国记者云集开城。为了有效地组织好大家的采访活动,满足国内报刊及对外宣传的需要,从1953年7月成立开城记者团,到第二年春节后缩小为开城记者组而结束。我是在金城前线采访了  相似文献   

6.
1951年11月14日,正当开城停战谈判陷入僵局时,侵朝美军第八集团军军法处处长詹姆斯·M·汉莱上校奉命在釜山召集新闻记者,发布了一个耸人听闻的声明称:据可靠情报,共军在朝鲜杀死了5500名美国战俘和290名其他盟国的战俘.  相似文献   

7.
1949年开国大典过后,新华社东北总分社决定调派6位译电员晋京到新华总社工作,这6位是:图中前排的右三徐佺,右四赵兴泰;中排的右一刘茂俭,右二刘华绪,右三于福源(已故)。左一杨杰。赵兴泰、于福源和刘茂俭50年代先后赴朝参加抗美援朝。刘茂俭年岁最小,1949年4月毕业于东北新闻干部学校,分配到新华社东北总分社。自从16岁进入新华社,到1994年初离休为止,在新华社工作45年。  相似文献   

8.
真实性、片面性及其他从1950年7月到1951年4月,《人民日报》派我三到朝鲜,先随朝鲜人民军采访,后随中国人民志愿军采访。文字写了不算少,究竟完成任务没有呢?当时自我感觉是好的,领导也说很不错。特别是第一次,我国仅派出一人,又在南朝鲜新解放区和战区走了一大圈,占有“热点”、“独家”的优势。但是,用现在眼光看看,也许只能得六七十分。第一次与英、法两国的党报记者同行。首次出国采访,自我提醒要发愤,要谨慎。后两次同中国同志一起,记者甚多,大家比着,还是信守上述自律。发愤当然很对。谨慎也好,但有时变成拘谨,加上某  相似文献   

9.
1952年正当朝鲜停战谈判之际,全国组织了第二届赴朝慰问团,带着全国人民的深情厚意到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年底慰问团回来以后,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张富贵,作为农民代表,在北京和济南作过多次报告,汇报赴朝慰问情况,他的报告受到人们的欢迎。1953年年初,他回到家乡——文登专区,到各县作了多场报告。那时,报社领导派我采写一组带有故事性的纪实文字《赴朝慰问记》,在报纸上连载,要求  相似文献   

10.
庾晋 《湖北档案》2003,(10):37-38
冀朝铸,男,1929年7月30日出生于山西汾阳县。1938年随父赴美,先后在纽约城乡学校、霍莱斯·曼——林肯中学读书,1948年考入哈佛大学,1950年10月回国,就读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52年4月赴朝鲜开城参加中国和谈代表团工作。1954年4月回国在外交部工作,参加过中  相似文献   

11.
宋妍 《新闻传播》2005,(9):31-34
人物简介:陈力丹:1951年2月生.江苏通州人。1968年7月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团劳动、工作。197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1993年起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站长、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国际新闻界》主编。在郑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九所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新闻理论、舆论学、世界新闻史代表专著:《精神交往论》、《舆论学》、《世界新闻传播史》、《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等。  相似文献   

12.
不知从哪年开始,我们原安东新闻学校的在京同学把在新华社工作的刘茂俭封为驻京联络站“主任”了。他挺“称职”,大小事都通报消息。 这不,1994年元旦之前的除夕那天,他还通风报信:“今晚9时30分,张沛同志要在北京电台《大明星》节目亮相,发表演讲,请注意到时候收听!”接着,又补一句“又该聚聚了。杜老板(指杜祖亮同学)有钱,他做东,地点定在工人日报附近的同春楼,这是他开的饭馆。”我直发怵,单为吃顿饭从北京西北郊赶到六铺炕,绕大半个北京城真不值。于是给他一个  相似文献   

13.
1895—1898年,是朝鲜脱离清朝"独立",与清政府又没有建立外交关系的特殊时期。唐绍仪在这一时期担起重任,重赴朝鲜处理在朝事务,将朝鲜的情况及时上报给清政府、保护华商在朝的利益和向朝鲜派使,为中韩外交过渡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6月22日《经济参考报》与台北《工商时报》在北京正式签订“新闻合作协议书”。“新闻合作协议书”包括互供消息、新闻采访、合作采访、协助采访、委托采访、协助新闻查证、合作举办研讨会以及资料收集、交换等事项。1992年7月1日起正式生效。○6月22日至28日全国省级广播电台台长会议在沈阳和大连召开。会议强调:站在改革开放潮头,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5.
1950年国庆节,是重庆解放后迎来的第一个国庆节。当时我19岁,在重庆《新民报》做新闻练习生刚好一年。有幸参加了那一次国庆游行采访。如今五十九年过去,当年的一切还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16.
2006年7月,本刊记者获得赴朝访问机会,发现平壤街道整洁而有秩序,朝鲜女性都很爱美,也很爱国。  相似文献   

17.
1980年代之后,中国观众几乎没有再看过新制作出的朝鲜电影。如今,中朝首部合拍影片《平壤之约》,展示了今日朝鲜真实面貌与普通电影的首映式略有不同,首部中朝合拍影片《平壤之约》,7月16日举行的中国首映式似乎包含了一些外事仪式。以16人组成的朝鲜电影代表团,在朝鲜著名歌曲《万景台之歌》乐曲伴奏声中进入  相似文献   

18.
由美帝国主义唆使而暴发的朝鲜战争已50年了.中朝军民在履行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中协同一致,并肩战斗,连续进行了5次大战役,把美伪军赶回到"三八线"以南,迫使美军从1951年7月10日起开始谈判,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签订了停战协定.  相似文献   

19.
新华社2000年6月13日以滚动方式播发的《朝韩领导人55年来首次会面》一稿获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独有的时效和独有的内容,使这篇新闻作品获得了独有的魅力;阅读这篇新闻时那种如同看电视新闻的连续感和现场感,更使得这篇新闻在今天读来,仍然回味无穷。这篇新闻作品的创作背景是这样的:新华社驻平壤记者从朝鲜方面的一些准备工作中推测出朝鲜的政府首脑可能要去机场迎接韩国总统金大中。记者为随时捕捉到这一重大新闻做了充分的准备,包括在机场事先联系到一部电话。当机场广播金正日  相似文献   

20.
由于资料所限,这个采访故事实在是笼统了一些。但它毕竟有些意味。那是美国发动侵略朝鲜战争,中国奋起抗美援朝的时候。1950年12月1日,作为美国侵略军的一等兵,美联社随军摄影记者弗兰克·诺尔在朝鲜长津湖战役中被中国人民志愿军俘虏,被押进了战俘营。一年之后,1952年1月2日,当美联社另外两名记者鲍勃·塔克曼和鲍勃·舒茨得知诺尔还活着时,便利用采访停战谈判的机会,在停战谈判的所在地———朝鲜“三八线”上的开城,把一个邮包———里边装有照相机和胶卷,交给了《大公报》记者朱启平,请他转交给战俘营里的诺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