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教学“时间单位”一课时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我为学生提供了发散的机会——用两种方法解答:“商店从8点上班到19点下班,中间12点到13点休息吃午饭,商店开门营业几小时?”学生兴趣很浓,在紧张而愉快的思考中,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想出了四种不同计算方法,并能口述解题思路:  相似文献   

2.
一、在“做”中设疑激思在教学例1“计算12+31”之前,我首先对学生进行口答训练,设计了如下一组口算题:46+61157-13743-4121+31回答到最后一道“12+31”时,有的学生卡住了,有的学生则快速地算出:12+31=12++31=52。我没立即判定其对错,又出示了这样的一道题:判断12和52的大小。通过判断,学生发现上面的计算错了,我乘机引出课题。这样导入既顺理成章,又留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为教学新课作好了知识上与情感上的铺垫。二、在“做”中探究生成教师在巧妙地导入新课后,应放手让学生主动地寻求解题的方法。于是,我出示“5.312+4.6=?”让学生回答并…  相似文献   

3.
“秒”也是教学难点。其教法需在《小时与分的认识怎么教》的基础上作如下改变。课前,准备有秒针的大钟(最好有摆)一面。新课着重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去认识“秒”。(1)引入。可有意设问:“你们跑60米需要几小时几分?”测过短跑成绩的学生会发笑,说:“一分钟都不要!”“我只要12秒多!”“我只要  相似文献   

4.
在数学教学中 ,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又有利于培养创造思维。现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谈点粗浅看法。一、多编在简单的式题教学中 ,除了让学生计算正确外 ,还要有意识地从题目的读法、意义等方面进行多编训练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延伸。如 ,教学“分数12 + 13”时 ,引导学生分析 ,此算式可编成 :①一个加数是 12 ,另一个加数是 13,和是多少 ?②12 加上 13,和是多少 ?③ 12 与13的和是多少 ?④比12 多 13的数是多少 ?⑤甲数是 12 ,比乙数少13,乙数是多少 ?二、多想在应用题教…  相似文献   

5.
就“求学”.诺贝尔奖得主、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有一精辟论断:“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这短短12字,读来,朴实无华;品之,意味深长。尤其是对为学生打基础的小学教学各核心学科的教师而言.读来.品之,当可受到应有的震撼和启迪:求学问,为什么需学“问”?自己平时的教学是否注重让学生学“问”、会“问”:只学“答”,为什么非学问?自己平时的教学能否致力于让学生求到真学问?  相似文献   

6.
数字12是13的“弟弟”。“哥哥”13的名声有点不好,被西方人视为一个不吉利的数字,连出门、远行、会客、门牌号码等等都尽可能避开13这个数字。但也有例外,当有人让你选择每小时工资是12元还是13元时,想必不会选12而选13,尽管这是个不吉利的数字。我在德国时,一个德国朋友——海德堡大学的教授,在谈到13这个数字时,直言不讳地说,他当然选择每小时13马克这一  相似文献   

7.
过去,我在作文教学中片面理解和强调“读写结合”,实际上是让学生按“范文”套作。想方设法要让学生就“范”,这无异于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了叶圣陶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我作了较大改进: 一、“一使需之切”。叶老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谈到作文教学时,说:“一使需之切,能文意乃申,况复生今世,交流特纷纭。”  相似文献   

8.
采用“退一加补”熔进“破十法”的方法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学生思路清晰,计算迅速,事半功倍。下面以“13—6”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一、用学具帮助理解计算每个学生拿出自制学具板(如图)数一数每排有几格?共有几排?让学生放13个圆片在格子里,每个格子只放一个,要求能一眼看出总个数。  相似文献   

9.
收听天气预报时,同学们常常会听到“今天白天”、“今天夜间”等时间用语和“多云”、“阴”、“晴”等气象用语。那么你了解这些用语的涵义吗? “今天白天”指上午8:00到晚上20:00这12个小时,“今天夜间”指20:00到次日早上8:00这12个小时。“多云”指云量占十分之四到十分之七,“阴”指云量占十分之八至十分之  相似文献   

10.
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也就是说教师教学时,要蹲下来和学生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学生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才会有心主动地创造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关爱学生,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下面就以一道思考题为例谈谈我的体会。有一次,我布置了一道思考题:要求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的结果。比一比,看谁算得对又快?在计算过程中你想一想发现了什么?同学们独立思考、互相交流之后,我让他们说说各自的想法。生1:我一个个加起来最后得数是13…  相似文献   

11.
在应用题教学中,加强一题发展、一题多变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 例加工一批零件,师傅单独做需6小时才能完成,徒弟单独做需12小时才能完成,师徒二人合做几小时可以完成? 这是一道典型的工程问题,学生很容易找到数量关系,列出算式:1÷(1/6 1/12)。在此题的基础上,我不断变化条件和问题,逐步加深难度,提高学生的解题能  相似文献   

12.
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数学概念的形成需要学生进行积极复杂的心理加工活动 ,不是教师的简单灌输和学生的死记硬背所能奏效的。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概念的形成中 ,真正地进行主体性教学。要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这个探求新知的过程 ,应当注重精选事例。一、引入概念 ,选例要典型引入概念要注意从感性到理性 ,由具体到抽象 ,所选的例子具有典型性。如在教学“倒数”时 ,可以先组织学生口算下列各式 :45 × 54 =1   1 07× 71 0 =13× 13=1    2 12 × 25 =1让学…  相似文献   

13.
日本小学低年级现在每周有两小时的社会课。最近,文部大臣的私人咨询机构“小学低年级教育问题恳谈会”认为低年级学生应以读、写,算为主,并建议开设与孩子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课”。生活课是一门综合教育课程,主要包括道德教育、图画和手工等,课时为每周三小时,以“我和自然”、“我和大家”、“自然和人类”为主题。教学单元有“培育动植物”、“快乐的学校”,“我的家庭”和“我的记录”等,让学生到大自然,到社会中去,积累生活经验,种植植物,了解人在地区、家庭、学校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刘德武在无锡的一次观摩活动课上,执教了三年级“二步计算应用题”一课。课中,为了让学生理解二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刘老师巧妙地将教学行为放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中去寻找原型经验,再以有趣、活泼的组织形式激活这些“原型”,为“经验”向新知作有效迁移准备,从而实现了生活与数学的“超链接”,鲜明地实践了“跳出数学教数学”的教学理念。下面摘录四个教学片断,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在教完“万以内减法”(六年制第四册第三单元)全部例题后,我安排了一节计算练习课,让学生独立计算49页第12、13两大题的13道题目,其中包括加法计算题二道,减法计算题五道,除法计算题二道,加减及连减两步计算式题四道。批改作业时,使我吃惊的是学生计算时抄写数字和运算符号走样的错误十分严重,由此而导致计算结果错误的占错题总数的57.1%,  相似文献   

16.
我们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逐步探索到一条行之有效的小学数学语言训练方法——“四层次语言训练法”,现把这种方法分步介绍如卜:一、说理过路,让学生言之有物这是较低层次的要求一主要是让学生有话可说,知道应该说什么。在这一层次中,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个结合:1.结合算式说算理。式题中要让学生说清计算的算理,如:9+3中,在要是运用“凑十法”进行计算的,关键是把3分成几和几与哪个数有关。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这样来说:“因为9和1组成10,所以把3分成1和2,9加1得10,10加2得12,所以9加3得12。”让学生明白把后一个数分成几和…  相似文献   

17.
读了《小学教学设计》2005年第二期发表的《“12+31=25”和“21+31=65”具有同等价值》(以下简称“程文”)一文后,忍不住想问:21+31真能等于25吗?在认真进行思考后,我认为这个命题是不能成立的。1.从分数运算的本质来看,21+13所要探究的目标应该是确定的,即要探究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规律。“程文”以美国的一位教师觉得“21+13=52”是由于学生喜欢、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而这样教学为例加以说明,并举了南通师范学院钟志华老师讲述的此例进行印证。然而,美国教师后来怎样教学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规律却无从知晓。美国教师会任由学生向…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的时候,我在两个班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一节实验课,对比如下: 第一种方法,呈现课本两幅图。问学生:“左边有9瓶饮料,右边有3瓶饮料,一共有多少瓶饮料?”当学生算出12瓶后,问:“你是怎么算的?”马上有学生知道用“凑十法”算,这正是传统加法计算中最常用的算法。我请这位学生到讲台上详细地介绍“凑十法”三步骤:一是看9加1凑成10;二是3减1得2;三是10加2得12。我先让学生照葫芦画瓢跟着学习“凑十法”三步骤,学生似乎掌握了,然后我就让学生按板书格式模仿着做练习题:  相似文献   

19.
“时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并且还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如何让学生感受“一分钟”、“一小时”,让学生在头脑中真正建立“一分钟”、“一小时”的概念?体验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下面就以“时分的认识”中的教学片段为例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0.
在教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笔者讲究方法,注重启发诱导,激活学生思维,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形成。一、大小课堂,合理衔接例如,在上《5的乘法口诀》时结合钟面的认识进行教学,把枯燥需记忆的口诀物化在实物钟上,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教师可先让学生在玩具钟面上贴数字1—12,从而体会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再引导学生感知每个大格分成5个小格。然后,引导学生计算从数字“12”到数字“3”,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得到加法算式5+5+5=15,改成乘法算式5×3=15或3×5=15,得出乘法口诀:三五十五。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