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溥仪是清朝末代皇帝,辛亥革命后被迫退位。在之后的几年里,溥仪保留着皇帝尊号,依然在紫禁城内维持着小朝廷生活,直到1924年,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从那之后,溥仪进入日本大使馆,投靠日本人,开始了流亡生涯。在日本人的安排下,溥仪先后从天津到营口,后来又辗转从旅顺来到长春。溥仪本人日夜梦想着要复辟帝制,清室旧臣们也盼望着有这一天,并积极地参与其中。他们的骨干分子有郑孝胥、郑垂、罗振玉、罗福葆,以及清室近亲熙洽,蒙古的王爷等一批人都热衷于复辟清朝帝制。此外,还  相似文献   

2.
张宗昌,字效坤,山东掖县人。第二次直奉战争后,他在张作霖的支持下,先后担任了苏皖鲁剿匪总司令、山东军务督办、安国军副总司令兼直鲁联军总司令,不仅是一个穷凶极恶的反共反人民的反动军阀,而且是溥仪寄托以复辟希望的重要人物。现从馆藏《溥仪档案》中选发张宗昌与溥仪的来往信函九通,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御用大勋位兰花章颈饰的辗转经历 1.溥仪“复辟”成为傀儡 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大起大落,充满着传奇色彩。他曾三次登极,又三次被赶下台,正如他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中所说:“复仇和复辟的欲望一齐涌到我的心头,不由得心如火烧。”  相似文献   

4.
御用大勋位兰花章颈饰是沈阳故宫博物院现藏溥仪御用的四百余件珍宝中的一件,它因材质和造型的奇特以及特殊的历史价值,而有别于清宫常见的其他项链饰品。笔者通过查找相关档案和文物资料考证,发现这枚勋章项链是溥仪第三次登极时所佩带的,它既承载着溥仪复辟的希望,也见证了伪满历史的全貌。为揭开御用大勋位兰花颈饰背后的历史,笔者对其的辗转经历、伪满时时期勋章的寓意以及沈阳故宫所藏的勋章项链饰品的特征进行了详尽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我的前半生》是口述历史佳作当代大陆上最出色的口述历史作品,似应系《我的前半生》。其传主废帝溥仪经过十四年的劳改,早已磨尽了棱角,由骄横暴戾变为谦谦君子,笔录者李文达是资深编辑,身为公安部麾下群众出版社的台柱子,他具有翻查各种机密档案的权力以及充足的时间与财力,这一最佳搭档自然酿造出最佳的成品。溥仪蛰居天津张园期间频频同军阀、兵痞、浪人、外籍骗子接触,念念不忘复辟大清帝国,若无他亲口叙述,外人似不可能知道他给流亡满蒙边界的沙俄将军谢米诺夫五万银元企图"犯难举事,反赤复国",给奥国的没落贵族阿克第一千八百银元到欧洲活动复辟。  相似文献   

6.
1959年12月4日,抚顺战犯管理所召开第一批特赦大会,当最高人民法院的代表宣布第一个特赦犯人是"爱新觉罗·溥仪"时,溥仪激动地走上台,颤抖着手接过特赦令,失声哭了. 几天后,溥仪回到北京,暂住在他的五妹家.12月14日,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园厅接见了第一批特赦人员.周恩来在与溥仪谈话时说:"你小时候当皇帝,后来张勋复辟,这都不是你的责任.以后到东北,那你就有责任了."溥仪听后,连连点头,他认为,周总理对他过去的评价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7.
1917年7月1日,张勋在北京拥清废帝博仪登极,宣布复辟,并颁布了《复辟登极诏》。关于这份诏书的拟稿人是不是康有为,或者是不是经过康有为修改,史料记载很不一致。综合起来,共有以下三种说法:第一种:康有为拟稿说。1917年7月1日,复辟派“拥博仪出,宣告复辟……同日颁布上谕甚多……所发布《复辟登极诏》,则出于康有为手笔”①。第二种:非康有为所拟但经康修改说。此说又有两种不同记载:1.“闻此谕稿出自万绳拭、胡嗣援两秘书之手,经康圣人笔削,始发表”②,即先由万绳拭、胡嗣援两人拟稿,然后交给康有为修改。2.“此项伪谕…  相似文献   

8.
1924年,前清宣统帝溥仪被冯玉祥之国民军驱逐出紫禁城,后潜入日本公使馆,再转奔天津日本租界,使他与日本结下了不解之缘。“九一八”事变后,在日本扶植下当上了伪满洲国皇帝。近年,日本外务省刊布了溥仪到北京日本公使馆及天津日本租界之情况的档案,它对了解日本与溥仪之间的关系、清室的复辟活功及清室的财政状况提供了重要资料。现予翻译刊布。本组史料选译自1985年日本外务省编辑发行的《日本外交文书》,大正十五年(1926)第二册下卷。标题及注均为译者所加。  相似文献   

9.
青花     
民国初年,国家战乱,江湖纷争,民族恩怨,在此时更显得分外突出……夜色茫茫,一片寂静,大街上依稀只能看到几个夜巡护卫的影子.而此时的满洲宫廷里却是一片慌乱,一位侍从急匆匆地跑进溥仪的寝宫.不出片刻,便传出溥仪的怒斥:"什么!你们都是一群废物!快给我找回来!"侍从连忙颤颤巍巍地回答:"是,皇上."刚要走出寝宫,便又听见溥仪的声音:"慢着,你去把李麟清给叫来!""是,皇上!"  相似文献   

10.
溥仪配眼镜     
凡是见过末代皇帝溥仪照片的人都知道溥仪是戴眼镜的.视力不佳就配一副眼镜来矫正,这是一件在今天对我们来讲极为普通的事情.那溥仪当年配眼镜的情况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11.
佟银霞 《兰台世界》2016,(1):106-108
1934年溥仪称帝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颇具特色和影响的事件。日本导演溥仪称帝与其"满蒙政策"密切相关,一是利用溥仪为实现日人心目中所设想的"满蒙帝国"奠定政治军事基础。二是出于占领东北后国际国内局势考虑,为其"满蒙"大陆侵略政策做舆论准备。三是利用溥仪建立一个所谓"满蒙"缓冲地带。  相似文献   

12.
周宝忠 《档案天地》2006,(5):13-14,21
1932年.溥仪当上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后.“御教习”霍殿阁被授予少将军衔.并担任溥仪的私人武装——宫内府护卫军第三大队队长。这个大队的官兵.大都是投奔霍殿阁而来的沧州籍武师和他的徒弟.人称“霍家军”。日本人早就恨透了霍殿阁.总想寻机除掉他.终于在1937年6月导演了一场所谓的“护军事件”。霍殿阁受到株连,溥仪慑于日本人的压力.不得不按日本人的条件.将霍殿阁及其徒弟全部驱逐出宫内府……  相似文献   

13.
何卫东 《中国档案》2004,(12):10-10
“你两个年幼,恐油滑人见了,便要哄诱你,或请你吃饭,或诱你赌博,或以心爱之物送你,或以美色诱你,一入他圈套,便吃他亏,不惟荡尽家业,且弄你成不得人。若有人这样哄你们,便想我的话来识破他;和你好是不好的意思,便远了他,拣着老成忠厚,肯读书、肯学好的人,你就与他肝胆相交,语言必信,逐日与他相处。你自然成个好人,不入下流也。”  相似文献   

14.
刘连军  李俊健 《河北广播》2004,(4):30-30,73
今年春天,当我们如约来到天津卫,见到老台长刘抗生时,刘老夫妇二人热隋迎接,像见到久别的亲人。随着我们的到来,刘老也打开了话匣子,那尘封已久的往事,便像汨汨的泉水一般,喷涌而出。  相似文献   

15.
《今传媒》2005,(7):76-77
性格决定命运——人如此,媒体亦然。因为刘长乐,凤凰卫视的民族情结便格外浓郁,要拉近全球华人的距离;  相似文献   

16.
罗振玉是近代史上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 1 896年 ,罗振玉只身来到上海 ,创立学农社 ,办《农学报》 ,组织东文学社 ,创办《教育世界》 ,翻译外国近代科学思想 ,引进西方先进理念 ,思想之开化为世人所瞩目。但辛亥革命后 ,思想渐趋保守 ,追随退位的溥仪 ,积极谋划复辟 ,直至出任伪满洲国“监察院长” ,成为民族的罪人。抛开政治不谈 ,罗振玉是一个嗜古如命的人 ,终其一生 ,热衷于史料的收集、整理 ,并在此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笔者想就这一问题简述一下罗振玉的功过。一、罗振玉与甲骨档案1 .对甲骨档案的收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是中国历…  相似文献   

17.
程方毅 《历史档案》2023,(3):112-121
在中山大学新入藏的美国梅尔家族捐赠的档案与实物资料中,有1922-1930年间庄士敦致伊萨贝尔·盈格兰的128封信件。伊萨贝尔作为婉容的英文教习,与同为溥仪教习的庄士敦成为同事,因此二人有诸多交往。这批信件档案涉及包括庄士敦与溥仪的关系波动、养性斋的赐予、庄士敦对颐和园的管理、庄士敦邀请泰戈尔访问紫禁城、紫禁城内的西式生活等问题,为学界了解庄士敦和溥仪小朝廷提供了更为丰富与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对不起,我来晚了,真是抱歉。” 眼前这位刚结束采访任务便匆匆赶来的小伙子给人一种亲切、朴实的感觉。他,就是获得“重庆第五届十佳记者”称号的《重庆晚报》首席记者刘帮云。  相似文献   

19.
罗振玉收藏整理古代文献图籍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振玉,字叔蕴,又字叔言,号雪堂,以溥仪赠书"贞心古松,匾额,因又号贞松。祖籍浙江慈溪,1866年生于淮安,1940年卒于旅顺,年75岁。曾任清末学部参事,辛亥革命后,逃亡日本,勾结日本帝国主义,图谋复辟清朝,后又积极参与制造伪满洲国的汉奸活动,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七四年初,在“四人邦”反“复辟”、反“倒退”的鼓噪声中,上海出版战线也渲了一出以反“复辟”为主题的闹剧。反“复辟”、反“倒退”,当然要有“复辟”、“倒退”的标本。这标本是什么呢?是两本薄薄的四十开本的低幼儿童读物:《沋泳池边》和《龟兔赛跑》。《沋泳池边》说的是一个小女孩在老工人的教育和鼓励下,经过持久地坚韧地锻炼,取得沋泳的优秀成绩。这样的书不是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