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政治参与的发展状况不但反映了一个国家政治民主的发展程度,而且是一个国家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推行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研究政治参与理论,探论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的关系,不断完善政治参与机制,提高政治参与水平,创建良好的舆论环境,对于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秩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政治参与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政治现象,其发展状况对该国的政治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即理性而有序的政治参与能够促进政治体系的稳定,盲目而无序的政治参与会造成政治体系的动荡。因此,推动我国政治参与的发展,维护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政治安定局面,需要做到:一、加强我国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二、提高我国公民的民主政治素质;三、实现政治参与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四、塑造公民良好的政治参与心理。  相似文献   

3.
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政治稳定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在一般情况下,扩大公民政治参与有助于政治稳定,但是背离客观条件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此必须正确地处理二者的关系,才能形成和谐的政治局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4.
政治参与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政治现象,其发展状况对该国的政治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即理性而有序的政治参与能够促进政治体系的稳定,盲目而无序的政治参与会造成政治体系的动荡。因此,推动我国政治参与的发展,维护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政治安定局面,需要做到:一、加强我国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二、提高我国公民的民主政治素质;三、实现政治参与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四、塑造公民良好的政治参与心理:  相似文献   

5.
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密切相关,政治参与既可以带来政治稳定,又可以带来政治不稳定。在我国现代化转型期,政治参与中影响政治稳定的问题日益突出。我们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改革、完善政治参与机制,多角度地影响日益增长的政治参与心理,才能创设稳定安宁的政治环境,保证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稳步有序。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扩大为维护政治稳定,充分发挥政治参与的积极作用,克服非理性参与,政治参与制度建设就显得格外重要和必要。通过坚持和完善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一系列具体制度;建立健全公民政治参与机制,努力实现政治参与的制度建设和政治稳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内涵及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有着内在的关联性,但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完全的正相关关系。政治参与中的多项因素均会影响政治稳定。把握好这些因素,对在扩大政治参与中实现社会的政治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校稳定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政治参与越来越成为政治参与的重要手段。大学生群体利用网络获取政治信息、利用BBS论坛表达诉求、利用网络发起现实活动等网络政治行为,直接给高校的稳定带来了新的挑战。与传统政治参与相比,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具有不同的方式、途径与特点,对高校稳定构成“双刃剑”式的影响。面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实.我们应积极引导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化、制度化、理性化,促进高校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公民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手段。公民如何实行自己的政治参与,直接关系到公民政治参与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也关系到提高公民在政治参与中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我国人民有着强烈政治参与意识,表现在赤诚的爱国情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众人皆知的名言恰恰说明,我国公民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地忧国忧民意识,反映的正是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0.
政治文化与公民政治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文化的传统、现状与发展对公民的政治参与实践有很大的影响。我们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促进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实践的发展与成熟,就必须充分认识和有效消解传统政治文化的负面影响,并继承传统政治文化的有益内核,培育与发展现代参与型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1.
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正由人治向法治社会转变,法治的社会需要的是有公民意识并积极参与政治的成熟的公民.而中国的"公民意识"和"政治参与"都是从西方舶来的名词,舶来品扎根中国走过了漫长而复杂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为"提高公民意识,扩大政治参与"做了不懈的努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政治文明从总体上讲是人类政治上所取得的进步成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体现为有序民主的政治参与。本文试图从政治参与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入手,分析有序民主的政治参与的历史必然性,并深入探讨有序民主的政治参与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促进作用,积极发展有序民主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3.
政治权威现代化与政治稳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权威现代化是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政治权威与传统政治权威的区别在于它的统一性、政党性、有限制性、有始有终性、对政治权威的有选择性和自愿认同性等.政治权威制度的发展成熟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政治权威与政治稳定的关系表现出不同的情形.现代化建设需要政治权威,没有政治权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现代化都是不可能的,只有实现政治权威的现代化、制度化、平民化的要求,政治权威与政治稳定才能真正获得一致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网络政治参与是基于网络功能的政治参与活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政治参与开辟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新方式,拓展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新渠道,也为公众的政治监督提供了便利条件。与此同时,网络政治参与也存在技术和操作层面的弊端,也对政治发展提出了挑战。通过SWOT分析方法,网络政治参与具有特殊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这样的分析也为未来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经济和政党制度两个方面论述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经济方面:公民的经济实力增强了,政治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强;从政党制度方面:‘三个代表’代表了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证。  相似文献   

16.
17.
政治文化对政治稳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化作为政治的心理层面 ,对一个社会的稳定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为政治文化组成部分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观都是影响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大力加强政治文化建设必将有利于整个政治系统的稳定。“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充分说明了我们党的高瞻远瞩 ,认识到必须发挥先进文化的导向作用 ,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繁荣  相似文献   

18.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在国家的政治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政治参与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与潮流。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具有双重角色,即具有民族性与公民性角色。少数民族要从民族身份向公民身份转变,政治参与是必不可少的途径。通过政治参与,少数民族直接进入国家政治系统寻求利益实现和安全保障,凝聚他们对国家的向心力,进而减弱对民族政治系统的依赖。为此,了解、分析我国少数民族政治参与的动因,有利于采取有效途径与方法引导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增强国家政治认同感,促进国家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浅析亨廷顿政治发展与稳定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亨廷顿是西方政治发展研究方面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政治发展与稳定理论强调在政治发展中维护政治稳定,将政治发展、政治稳定与政治制度化三者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设计了一套政治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Diemer MA  Li CH 《Child development》2011,82(6):1815-1833
Given associations between critical consciousness and positive developmental outcomes, and given racial, socioeconomic, and generational disparities i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is article examined contextual antecedents of critical consciousness (composed of sociopolitical control and social action) and its consequences for 665 marginalized youth's (ages 15-25) voting behavior. A multiple indicator and multiple causes (MIMIC) model examined racial, ethnic, and age differences in the measurement and means of latent constructs. The structural model suggested that parental and peer sociopolitical support predicts sociopolitical control and social action, which in turn predicts voting behavior, while controlling for civic and political knowledge, race/ethnicity, and age. This illuminates how micro-level actors foster critical consciousness and how the perceived capacity to effect social change and social action participation may redress voting dispar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