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有许多要好的朋友,其中,广播就是一位最好的朋友。算起来,我们已经有20个年头的交情了。二十年来,我和广播的感情与日俱增,从她那里学到了不少知识、得到了很多友好的关心和真诚的帮助。她给我带来了欢乐,使我的生活更加充实、更加丰富多彩。从1975年起,不论是在哪里工作,不论是出差,或者探亲,收音机都是时时伴随着我。听广播时间长了,竟对她爱得如醉如痴,忘乎所以。如果有一天不听广播,就好象缺少了什么一样。我爱听新闻节目,从中央台、省电台到地市台的新闻节目,我每天早晚都听。冬季,在瑟瑟的寒风中,我带上手套拿着收…  相似文献   

2.
近来在不同场合都听到有人议论说经济台节目水份太多。有的说:“只要一打开收音机,不是点歌就是猜谜,简直没有什么可听的。”有的说:“经济台的节目应该是雅俗共赏,可现在成了俗文化,只适合初中生。”还有的说:“这样下去经济台节目快没人听了”,等等。这是些情绪化的语言,可能不够准确,但反映出的问题我们却不可忽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意见多来自圈内人,他们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委副书记李文珊任职三年半来,经常到基层调查访问,不论走到那里,遇上什么新鲜事,都要亲自去看看,遇到什么问题,非打破砂锅问到底不可。有些人不理解他干嘛要抠的那么细,看的那么多?日子久了,这样的事多了,人们就说这是他当记者、作家久了,养成的一种“职业病”。去年他听人说藁城  相似文献   

4.
谁来看书     
那天碰到一位大学同学,寒暄中,他问我最近忙些什么,我说正在构思写一篇书评。他听了后显得相当吃惊:“这年头书都没人看了,谁还看你的什么书评?”这话有点刺耳却也够得上精辟,它搅醒了我们沉湎其中的一  相似文献   

5.
弗莱是条狗     
弗莱是条狗,朋友寄养在我家的。她要实施造人计划,婆婆坚决反对家里养狗。弗莱,弗莱,听起来像英文名,朋友说正宗英文读法是“弗莱”,“弗”的发音没变化,不过在“莱”上加了360度的转调,像狗回头咬住自己尾巴在那里转圈圈。我起初叫他来福,顺口,好记,还有土特产的意味,但这个俗气的名字显然对不起他的这身金发,也难怪他不理我。  相似文献   

6.
某地委宣传部长常批评那里搞新闻的同志。他批评在当地搞新闻的只能搞一些几百字的“豆腐块”,拿不出有“震动性”的东西来。他批评在当地搞新闻的同志写的新闻“不全面”。他的全面,是指大而全。他批评在当地搞新闻的同志不认真报道地区召开的一些会议。实际上,这种各地区到时候都开的会,省报、省台都不报道,写去了也无用。  相似文献   

7.
老张的茶馆     
《大观周刊》2010,(36):2-3
古朴却不典雅 在一张不知从哪儿弄来的破旧茶台后 不修边幅的老张的脸总隐没在一张藤椅里 没人知道他的年龄 分不清岁月的平静成了他的脸  相似文献   

8.
中国腹地的安徽省,某小城一位中学教师,在家里简陋的书桌上写下对历史和时间的思考。两周后,他的论文在德国被拆封、阅读和讨论——这样的事以前几乎没人敢想象!“从过去解放未来?从未来解放过去?”——倍受世界文化、思想界关注的“魏玛国际论文争奖赛”于日前在德国魏玛揭晓。俄国作者夺得论文一等奖。两篇中文论文进入竞赛前十名,将获旅德学者基金奖励。举办国际论文比赛,曾是十八、十九世纪欧洲艺术与科学院的传统。但因为二  相似文献   

9.
谭宗远 《出版史料》2006,(1):98-101
我认识严文井的时候,他已经从出版社退了下来,隐居在红庙北里家中。他很少参加社会活动,也很少有人来找他,生活表面很平静。他和老伴康志强一起生活,还养了一只叫欢欢的大花猫。女儿欣久每周从老远的南沙沟来看他一次,给他买点吃的,陪他说说话。后来欢欢老死了,他精力也差了,就不再养猫,生活更寂寞了。寂寞的严文井似乎无意打破寂寞。靳飞说,凭严先生的名气,他要想打开门,不愁没人进来,没人捧场,可他对此不感兴趣。确乎如此。他是官儿,曾长期处在文坛的漩流中心,经历了太多的是是非非,许多事都看透了,觉得没什么意思,好容易从这些烦事里出来…  相似文献   

10.
博阳 《出版参考》2008,(2):43-44
1939年的一个风雪交加之夜,陈毅带部队转移到了一个小山村。同志们找到了一座土地庙,想让陈毅司令员住,可是发现他不见了。大家找来找去,最后在羊圈旁边找到了他,只见他已经在那里搭好了一张铺。同志们觉得过意不去,陈毅则爽朗笑着说:“革命还没有胜利,我陈毅先住上了‘洋房’了!”同志们一听都笑了。  相似文献   

11.
建水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别的暂且不讲,仅说建水古井就很有点名气。曾有文人雅士写过一副对联:“龙井红井诸葛井,醴泉渊泉溥博泉”,横批是:“饮水思源”。从古至今,建水人祖祖辈辈与古井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井记载着建水的历史,印证了建水七个世纪的辉煌与文明,多少动人的井故事从远古讲到如今,听起来依然是那样津津有味,百听不厌,明末清初,李定国起义军攻占临安(建水)城后凿了一口玉洁井,水味甘美清凉,后来此井水被江南移民用来造纸,野生筋竹造成的土纸因为用的是玉洁井的水,却也光泽可爱,手感舒适…  相似文献   

12.
天道酬勤     
驻厦门某部新闻干事徐林不但文章见报率高,他的摄影作品也是一绝。可谁也没有想到,徐林的摄影技术全是自学的。几年前,还在新兵连,徐林看见一位摄影记者来采访,拍摄了许多照片,令人羡慕。当了报道员后,他心里也萌发了自己动手搞摄影的念头,下决心把战士的风姿反映到报刊上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没有相机徐林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给家里去了一封信,理解儿子的父母甘愿把一头大母猪卖了,给徐林寄来了200元钱,在战友的帮助下,他买来了一台海鸥照相机,从人家那里借来了一台放大机,自费买来胶卷,学着搞起了摄影。可是,照片洗出来后灰蒙蒙一片。…  相似文献   

13.
认识张中行先生的时间并不长,每次到他那里,都愿意听他聊天。有一次去向他约稿,谈起了当前散文的写作, 先生忽然对我说: 好的文章,许多写得都十分轻松,并不给人一种用力去写的感觉。鲁迅、周作人的作品,就很自如,那是写到了境界的。 那次听他讲了许多事情,惟独这一句话,我记得清清楚楚。后来仔细想了一想,觉得真是经验之谈。我在读了张先生的大量文章后,发现先生的文  相似文献   

14.
1985年8月30日,有个同志告诉我,他一个邻居叫寇贞娟,年轻时收养了两个孤儿,如今都已长大成才了,一个是研究生,一个是工程师,事迹很感人,就是没人去写。我一听就坐不住了,问明地址,就去找寇贞娟。门开了,接待我的是一位表情冷淡的妇女。这就是寇贞娟。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个人没点人情味”。她得知我来意后,说什么也不让采访,并告诉我,前年河南日报一位记者来采访都被她给打发走了。听后,我心里很矛盾,又想走,又不愿失去这次采访的机会。就在我为难之时,她收养的两个儿子和  相似文献   

15.
北京,快拆没了!——老北京说王齐贵,70岁,退休职工不能再拆了,再拆,北京都快没了。我平日喜欢登景山,因为那里可以俯瞰京城。可这几年,这景没什么好看的了。街道不象个街道,占建筑越来越少。老北京已经被现代建筑涂抹得乱七八糟。原来住的四合院,拆完盖起了一座现代办公楼,装修挺气派,就是那仿古式屋顶,给人感觉是“戴瓜皮帽,穿西装”,中  相似文献   

16.
父亲陈寅恪年轻时就喜欢京剧和外国歌剧,失明后全靠耳听,家中没有能放唱片的留声机,但有一台电子管收音机,它成了父亲工作之余的宠儿。无奈收音机的收听效果不佳,于是请一位工学院的年轻老师来帮助调试,美延已忘记他的姓名,只记得他湖南口音重,将“铜”说成“teng”。他加装了一条天线,是用长铜线在室内沿壁环绕后再伸向室外,  相似文献   

17.
6月初,一个闷热的午后,王新来哼着小曲,庆祝自己又小赚了一笔:他刚刚只花了不到1万块钱,就从一家倒闭的外贸公司那里,收购了50台旧台式电脑。  相似文献   

18.
一、从看电视和听电视说起 我有位朋友,是看电视的热心观众,他每天从中央台《新闻联播》看到各级地方台的新闻,几乎日日不漏。一次,他与我说起“看”新闻和“听”新闻问题。他说,听广播看电视已成俗定词语,广播靠“听”,电视靠“看”,为什么给人“看”的电视新闻,常有  相似文献   

19.
他缔造了清华物理系及理学院,从那里走出来的科学家构建了共和国尖端科学应用与研发队伍的脊梁。在23位"两弹一星"功臣之中,十多人师承于他  相似文献   

20.
80年代初的一次聚会上,听一个人讲述关于德国的见闻:“在那里,人们好像清闲得无事可做。一次出门,见两个工人在修卵石路,不过是换两块坏掉的小石头而已。上午出城,两个工人在那里敲敲打打,下午回来,仍旧在那里慢条斯理地打打敲敲,似乎除了那两块石头,他们没有其他的活可做啦!”那时的我,对德国的卵石路一无所知。听了他的描述,甚至对联邦德国的工人生了怜悯之心,为两块小石头忙碌那么久,很无聊啊!当我有一天也来到德国,亲眼见到了那些大小不一、颜色各异、图案丰富的石子路,特别是当我得知了那路的历史后,那些无论是光滑的、粗糙的,还是有着不同外形沉默不语的石头们,在我的眼里统统有了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