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侃 《班主任》2002,(8):3-4
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教师优秀素质的集中体现,是教师言传身教、圆满完成教师使命的根本保证。它不仅具有外在的表象,也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具体表现为四种形象,即崇高的师德形象、渊博的智能形象、高雅的美感形象和健全的身心形象。崇高的师德形象是指教师具有高尚的师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两部小说的比较,分析了雨果和艾米莉的美学理想和美学社会理想;从人物、结构和场景的对比,阐明了两位作者绝对与相对的美学排中对应机制,阐述了小说所体现的悲剧的美感与崇高感和戏剧性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3.
文学瑰宝《巴黎圣母院》是一部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雨果用自己的灵魂和心灵来塑造人物,寄托自己的理想。作者笔下的女主人公爱斯梅拉尔达具有崇高的形象,美丽的心灵,使艺术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美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美的体验,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美的事物的主观感知、欣赏和评价。只有准确地认识、鉴别生活中美的事物,才能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培育美好的心灵和崇高的情操。语文课运用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作品,生动地反映了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精神美和语言美,为美感教育开辟了广阔的途径。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这一特点,通过对这类文章的阅读、欣赏,提高学生的美感。在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是培养美感、增强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美感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离开具体、生动的形象美,美感就不存在了。文学作品是作者美感的具体反映,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始终离不开形象:首先通  相似文献   

5.
崇高在美学史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博克、康德等伟大哲学家的丰富发展下愈发完善。由法国作家雨果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改编而成的歌剧电影,就是一部充满崇高感的影片。  相似文献   

6.
美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美的感受,培养美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美感教育,不能像音乐、美术的形象感染那么直观,它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知来展示崇高的美的境界,诱发学生驰骋于广阔、丰富的想象天地,在美的享受中得到熏陶和教育。  相似文献   

7.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代表著作之一,小说始终贯穿了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所提出的美与丑、崇高优美与滑稽丑怪相互对照,相互依存创作原则。这一艺术原则在小说中得到广泛运用,塑造了许多生动丰满的典型形象,把人物形象彼此的特征区别的更加鲜明,突出代表人物是伽西莫多,通过伽西莫多身上最丑的外表和最美的心灵结合所形成的强烈的反差,艺术再现了人道主义精神。正是由于伽西莫多心灵的高洁,其形体的丑陋,最终转化成一种不可企及的崇高美。  相似文献   

8.
在中外文学形象的长长行列中,堪称美的女性形象繁若群星。如世界一流的艺术大师莎士比亚、雨果、托尔斯泰、曹雪芹等都为读者塑造出众多优美的女性形象,她们或以俊美的容貌、或以坚强的意志、或以聪慧和才干,令人欣赏、喜爱、赞叹、折服,无疑她们都是美的,都具有强烈的美感作  相似文献   

9.
爱斯梅拉达是雨果在他的浪漫主义代表作《巴黎圣母院》中精心塑造的一个美丽、善良、温柔的女性形象。雨果对他作品中的人物,总是力图做到美丑对照、内外互补,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效果。爱斯梅拉达这个形象也体现了作者这样一种创作意图,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样的内外有别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0.
鲁迅和雨果两位大师尽管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但他们笔下都塑造了“看客”这一形象。鲁迅笔下的看客既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又是封建思想的卫道者,而雨果笔下的看客更多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1.
1.以美激情,开拓形象美.   “形象“是美的载体.在各类作品中,作家用语言文字创造形象,使“美和形象“成为有机的统一体,离开了形象就无从谈美和美感.所以,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带领学生,寻找作品中优美的崇高的以及自然美的形象.……  相似文献   

12.
平面设计中的形象特征是研究现代设计与传统设计区别和联系的普遍关注问题。本文从两个方面来阐述具有现代美感的形象特征和具有传统美感的形象特征。研究这一论题针对如何在现代设计中更好的应用传统形象这一问题起到很好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陈雪芹 《考试周刊》2009,(38):67-68
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是指语文教学要有"情感,美感,语感"。语文教学能给学生一种"立体的形象",给学生极大的精神享受。这"立体的形象"就是情感、美感、语感完美的和谐与高度的统一。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蕴涵着情感、美感、语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突出这一特点,上出"语文味"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欣赏品评、体验领悟到一种情感、一种美感、一种语感,获得立体的形象。  相似文献   

14.
不朽的雨果 1885年5月22日,83岁的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在巴黎逝世,法国举国致哀,举行了规模宏大的葬礼。巴黎公社的成员还在报纸上发表宣言,号召公社社员参加雨果的葬礼。可见,雨果在革命者心中,在法国民众心中,享有多么崇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美感对美有没有影响?这是美学争论中很大的一个问题。撇开从精神上去把握美的旧美学不谈,在都认为先有美的存在,然后才有美的反映——美感的“新美学”中,对此也意见分岐。 一派认为美感是可以影响美的。他们的理由是:a、根据哲学存在决定意识而意识又反作用于存在的原理,属于意识范畴的美感可以影响美。b、美感的对象是物的形象而非物本身,人的意识不能影响物的存在,却可以影响物的形象的存在。c、美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随社会发展而发展,在历史进程中,美感能影响美。  相似文献   

16.
《一滴水换一滴泪》是苏教版必修四的一篇经典,带给读者的感触众多:有对伽西莫多的同情,有对爱斯梅达拉的赞美……而笔者却从中注意到了看客形象,现结合文本,将雨果的看客描写艺术分析如下。 一、宏观勾勒,看客群的集中表演 在看客形象的设计方面,雨果堪称专家。在《一滴水换一滴泪》中,雨果别具匠心地创设了看客群,让他们一起开展丑陋的哄笑表演。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小学教育中,美感教育日益显得重要。现在有的学生对美与丑、崇高与卑下、文明与粗野还分辨不清,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是一条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教学,我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一、剖析形象,提高学生感知美的能力审美的主要对象是形容,美是通过具体形象来表现的,所以剖析形象是审美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如:我  相似文献   

18.
沈桂琴 《成才之路》2009,(31):68-69
雨果是19世纪法国资产阶级浪漫主义的领袖,他在诗歌、戏剧、小说以及文学理论的创作上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特别是1987年他发表的为自己的剧本《克伦威尔》所作的序言,被视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宣言和理论经典。,在《序言》中他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其理论要点就是:自然界中的万物并非都是屈从于人的意志而呈现崇高优美的状态,崇高优美与滑稽丑怪是融于一体的,“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而作为现实的反映的文艺则应理所当然地将此加以真实地表现:“把阴影掺入光明,让粗俗结合崇高而又不使他们相混。”正是这种对照原则构成了雨果浪漫主义的鲜艳旗帜,颠覆了古典主义关于文学讲究的是和谐、匀称、明晰、严谨、理性的美的要求,创造了另一种形式的美——冲突美:雨果不仅在理论上对他的对照原则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更重要的是他以丰富的创作戍功实践了这个原则,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开拓了道路。同时,他的对照原则对世界文学和后世学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结合雨果的具体作品从创作运用、发展过程、思想来源三方面对其对照原则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校长应具有人格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先生曾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根据自己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体会,我认为要使一个校长成为学校的“魂”,最关键、最主要的是校长应该具有人格魅力,应该是一个具有现代人格意识和人格素质的领导者。所谓校长的人格魅力,是指其政治道德素质、管理能力、知识水平、美感形象等方面结合起来对师生所产生的感染力。因此,我经常告诫自己要为教师树立好四个形象:高尚的政治道德形象、成熟的管理者形象、渊博的知识者形象和高雅的美感形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种由品德、知识、能力、情感等个…  相似文献   

20.
李瑛的《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是一首托物言志的佳作,诗人所深情吟咏的“一棵树”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诗人以“一棵树”为母体,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献身人类事业的崇高伟大的艺术形象。诗歌是形象的艺术,诗的形象(尤其是抒情诗的形象)的实现总是与艺术想象分不开的。艺术想象是由一个形象而创造新的形象的艺术方法。《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这首诗中,“一棵树”的象征意义即新的形象的实现,亦是诗人借助于树的形象和特点进行艺术想象的结果。艺术想象作为一种方法,从宏观上决定了一首诗或一篇文章的美学取向,而要实现一个形象到另一个形象的转化,还有赖于多种艺术手法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