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家语》佚文献疑及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人及今人所辑《家语》“佚文”,其实很多并非今本佚文。而就佚文很少这一点来看,唐以来《家语》的流传基本是稳定的。前人所作的今本《家语》损伤过半的推测,是不实的。  相似文献   

2.
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家语·本姓解>诸书载:孔子曾对相关档案资料作过整理工作.对此事之具体情况,今之学者已进行过考察,主要成果有刘红<整理古籍文献的先驱--孔子>、李淑芳<管窥孔子档案文献编纂及其成果>等,这些论述虽彰显出孔子档案整理工作的成就,然其多是从史学角度切入的,缺乏以档案整理工作为中心的本体观照与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3.
复旦大学图书馆所藏二卷本《孔子家语》其实系明代何孟春整理本,并非宋本系统。何孟春未见宋本王肃注《家语》,只是在元王广谋节略本的基础上进行整理,故何本其实仍是残本,即使是何氏之补缀亦多出胸臆,尤其以他书所见妄补《家语》更显草率。现今在宋本《家语》并不鲜见的情况下,《家语》研究断断不能再以何孟春本为据。  相似文献   

4.
清人江德量过录的何焯校宋本《说苑》原为近代岭南学者汪兆镛家藏旧物,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澳门东亚大学(澳门大学前身)校董何贤先生捐赠予大学图书馆。本文对该书的原藏者、批校者、过录者、所校《说苑》各本、校语、跋文等作了详细考证,从而说明其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  相似文献   

5.
《檀弓上》"不诚于伯高",王念孙认为当作"不成礼于伯高",甚是。但王氏立说的前提是认为郑注解"诚"为"诚信",并斥郑注"颇为不词",则系误读。其实,郑注的本意是强调"礼",即仪节的周到和完备,亦即"成礼",与王说并不矛盾。《孔子家语》相关章亦作"不成礼",说明《家语》来源有据。《家语》的处理,时序及情节极为明晰,且准确体现了"不成礼",故《家语》所载应为故事本貌,《礼记》此章当系简编朽烂之后的概述或转述。  相似文献   

6.
《四库全书总目》卷九一著录《说苑》二十卷,其提要部分须辨误有几处,隋、唐志并不皆同;"十五篇"当是"十三篇","与旧为二十篇"当是"与旧为十八篇";"阳嘉"误,当是"鸿嘉","阙第二十卷"误,当是"阙第十三卷";曾巩所整理的《说苑》乃十八卷,阙第十三、第二十(《反质》)两卷。《四库全书总目》所言"曾子固所得之二十篇"有误,曾巩并未得二十篇,乃是十八卷,且"疑者阙之"。  相似文献   

7.
亲爱的读者与作者,当您翻开本刊2010年第1期、闻到油墨的清香时,我们已经跨入了光辉的2010年;值此新年佳节之际,本刊编辑部谨向您及关心、支持<河北科技图苑>(下称<图苑>)成长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和广大图书情报工作者,致以新年的诚挚祝福!千言万语、万语千言一句话:谢谢大家对<图苑>的呵护与关怀,让我们一起热情拥抱充满希冀的2010年.  相似文献   

8.
本文辑考<汉书>疏议诏奏所引"<春秋>之义"48例,经统计排序,显示出<春秋>所代指各传在西汉朝政话语中的存在状况及其变化态势,表明<汉书>作者并未刻意窜乱所引疏议诏奏等史料而伪说"古学".同时,也反映出西汉不同时期内儒术语境的变化.<汉书>对"古学"的记述,正是作者在新的儒术语境中反观、解叙历史的结果,是时代学术风尚使然,亦不应认定为伪说"古学".  相似文献   

9.
(原文扫描不清)辑佚价值,受到历代研究者的重视.国内现存版本除影印日藏宋本之外,其它均为明清刻本,大多由安国桂坡馆刻本而来.惟嘉靖十三年晋藩虚益堂刻本以安国活字本为底本,具有独特的版本特征,版本价值自当不与他同.今在梳理<初学记>版本系统和源流的基础上,据相关资科和晋潘本<初学记>本身的信息,对这二观点进行详细论证.  相似文献   

10.
》所谓"不知存佚"之"徐[火勃]+家本"的《孔子家语》,尚存人间,即上图藏明隆庆六年长洲徐祚锡跋《孔子家语》王肃注十卷本。缺叶凡二十有一,前十九叶由徐[火勃]据汲古阁刊本抄补,末两叶阙如待补。  相似文献   

11.
<孟子>书引孔子语22次,其中8处可与<论语>对阅,而8处之中,有4处(5词)与孔子原意不合,当属误解.前人不知,每以<孟子>之说解<论语>,致使<论语>之文亦始终不能得其正解,可谓"以讹传讹","恶性循环".今特举出,以资治二书及孔、孟思想者鉴.  相似文献   

12.
流传至今的宋刻本<新刊五百家注音辩唐柳先生文集>残缺不全,是柳宗元集文本整理与研究的一大缺陷.元末明初俞良甫翻宋本高度忠实地反映了宋本原貌,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而且该本四十五卷全书尚存,为当代的柳集整理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资源.  相似文献   

13.
程迥在靖康之乱(1127年)徒余姚前,年不足十五.<宋史>本传所载之"寓居鄱阳之萧寺",韩淲所称程迥之"归老鄱阳",其实是依"女家"终老.程迥<春秋传>与<春秋显微例目>二书自明以后亡佚不传.宋元人曾征引程迥<春秋>佚说,今并加辑考,凡得三十五条,其中尤以吴澄<春秋纂言>所引为多,制成<程迥<春秋>佚说简目表>.程迥多"与前辈名公交游".程迥<春秋>学有其师承渊源,其学博采三传及诸家注说,而多断以己意,善辨析书法义例,精于考据,思虑缜密,往往于事件发生年月之差互中侦获真相,富有洞察力,见事敏锐明通.  相似文献   

14.
田鹏 《兰台世界》2016,(4):154-156
先秦元典中"诗"的含义存在演进过程,对其本义的理解应结合语境。以《论语》和《孔子家语》为代表的儒家元典中,孔子"论诗"可分为三类:先秦普遍意义上的四言诗;包含先秦诗学精神和政治教化功用的一种文体;《诗经》三百篇之原始定本。可以结合《诗经》逸诗在其他先秦典籍中之应用推测出孔子或其他先秦学者在删诗时秉持的文学之审美性和政治之实用性标准。从相关《诗经》著述序跋中可以总结出,南宋王柏的诗经学著述《诗疑》受朱熹诗经学观点的影响,也提出"删诗",有学术功利化的色彩,其说和"孔子删诗"说的区别在于其创作动机。该观点体现了南宋时期诗经学研究的经学性和文学性的冲突。  相似文献   

15.
贵在创新     
要办好刊物,必须依靠作者撰写论文.撰写论文,贵在创新.即是说,作者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撰写创新性的论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刊物的品牌地位,才能提高刊物的质量.因此,我希望<河北科技图苑>的作者们努力撰写创新性的论文.所谓创新性的论文,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邵天松 《图书馆杂志》2012,(6):92-94,91
周叔迦、苏晋仁点校《法苑珠林校注》是目前关于该书的最好校注本。今取韩国湖林博物馆藏宋咸平元年刻本残卷《法苑珠林》卷八二与之对校,补正其中若干校点问题,从中可窥刻本残卷的校勘价值。  相似文献   

17.
<诗疑>一书集中体现了王柏对<诗经>的疑辨思想.本文认为今传本<诗疑>是将原本属于<诗辨说>的<诗十辨>以及其他材料,并结合王柏文集或著作中各种论<诗>语编辑而成.其成书时间大概在元代中后期.  相似文献   

18.
吴嘉谟作为晚明科举士子中的一员,纂刻《孔圣家语图》不仅具有个人特殊性,而且具有一定的时代普适性,充分反映了晚明的社会文化风气。《家语图》初刻于万历十七年,后经吴氏增改,通行本方才付梓。在尊孔重儒、明黜异学的时代背景下,吴氏出于自觉的卫道精神及其欲借刻书以图仕进的私人因素,纂刻《家语图》便在情理之中,这对认识明代大量刊刻儒书的现象不无启发。《家语图》并非吴氏所标榜的“图按圣迹之遗,文仍王本之旧”,实乃吴氏拼凑而成,由此可窥探晚明刻书伪窃之风。是书刊成后,多有衍生本出现,并一直流行至今。一方面与世人轻信吴氏之言有关,更为重要的是此书具有一定的文献、艺术与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19.
<论语集解>应该是曹魏正始中期何晏为吏部尚书时主持完成的一部著作.现在可见<论语集解>的最早的本子是敦煌文书中的卷子,宋监本则是传世文献中最古的版本.宋代流行的<论语集解>一般都是注疏合一的本子,主要有岳珂刻<论语集解附音义>十卷、廖莹中世綵堂刻<论语集解义疏>十卷(与皇侃义疏合刊)等.明毛晋汲古阁刻印的何晏等人的<论语集解>,是依据宋廖氏本影钞的.清人乾隆时期传入保存于日本的单疏本和义疏本,对于考察<论语集解>的古貌具有重要价值.阮元的<十三经注疏>校勘本,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校勘本.  相似文献   

20.
论谢安否定《语林》之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安之所以否定<语林>,并不是因为<语林>记载不实,而是另有原因:<语林>直呼谢安的姓名而严重失礼;裴启有利用谢安自我炒作的嫌疑;<语林>赞扬了谢安的仇敌王珣的作品.这些综合因素无疑会引起谢安的强烈不满.谢安指责<语林>记载不实,其实仅仅是他报复裴启的一个借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