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府、学界和社会越来越关注科研不端行为,治理科研不端有助于科研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健全惩罚机制是治理科研不端的主要手段。学术界已经认同科研不端的惩罚力度比较弱,然而科研不端惩罚强度设定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还相对缺乏。借助于公开数据,收集了1997-2017年213个典型科研不端案例,构建了科研不端惩罚强度的七个等级,借助于统计软件分析了惩罚强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案例的惩罚强度在一级到四级之间;社会整体的惩罚强度在增强,但是单个案例的惩罚强度并没有随时间而增强;媒体关注力度显著影响到惩罚强度;科研不端类型叠加对惩罚强度有一定影响。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撤除措施与惩罚措施的区分,学术不端的公共围观效应能否发挥作用,分段惩罚的实施难点,学术规范的内化与过度激励论文数量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2.
学术不端行为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从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现象、影响进行了社会透视,并从形成学术不端的根源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遏制学术不端的行为,应该重建学术评价体系,建立完备监督惩发机制、进行体制改革、加强学风和道德建设等四点意见。  相似文献   

3.
学术不端行为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和蔓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如何有效地治理学术不端行为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文章借助于新制度经济学中有关政策失败理论的分析方法,从统治者的偏好和有限理性、意识形态刚性、官僚政治、集团利益冲突以及社会科学知识的局限性方面分析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进而从监督机制、惩处机制、责任机制、诚信体系和治理方式五个纬度提出了制度变革与制度补正的设想,以期促进学术不端行为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4.
学术不端行为的模型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学术不端行为作出基本界定后,运用社会学视角的越轨理论模型和哲学视角的竞争模型建构出两种认识论,前者偏重社会控制,后者则强调文化控制。两种模型的对比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理解,同时也为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法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基金应加强对科学不端行为的防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了维护科学的纯洁和严肃性 ,从科学诞生时起 ,就一直存在科学与科学中存在的不端行为之间的斗争。本文从回顾历史上不端行为开始 ,估计了现代科学家作弊的发生率 ,重点分析了中国科学基金运行过程中发生不端行为的可能性及其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6.
高校作为一个智力平台,较社会其他群体而言是影响社会及政治生活发展进程及其取向的强势群体.而当前备受社会关注的高校学术不端行为与高校的社会责任背道而驰,这些行为严重玷污了神圣的高等教育,也影响到高校在社会中的形象问题,治理学术不端行为已成为高校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基于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深层次原因透视分析,提出要构建文化导向与人格诉求、道德教育与规范管理、社会监督与严肃处理、立法建设与制度完善相结合的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科技论文中学术不端行为的编辑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论文抄袭"为主的学术不端行为在近几年愈演愈烈,科技期刊是发布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平台,自然成为学术不端行为及其控制工作的焦点.作为科技成果传播活动"守门人"的科技期刊编辑,在规范学术道德方面有义不各辞的责任.加强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单位的工作管理、提高编辑自律意识、帮助作者准确界定抄袭行为、严格执行专家审稿制度、参考使用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是科技期刊编辑在学术不端行为控制实践操作层面上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术期刊编辑将面临有效使用网络、计算机办公软件、高科技专用检测软件等工具,辨识、甄别、遏止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又一大挑战。本文针对学术不端行为,提出了双系统并查、署名变更与签名确认、以及"杜绝打出版时间差,自我抄袭"等防范策略,为学术期刊编辑捍卫学术诚信,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9.
基于理论分析构建了科研压力对博士生学术不端行为态度的研究模型,并通过234份数据对所提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科研压力与博士生学术不端行为态度显著正相关,科研自我效能感在科研压力与学术不端行为态度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导师指导对科研压力与科研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没有调节作用,身边同学学术不端行为对科研自我效能感与学术不端行为态度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最后,指出了研究结论、建议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高校的科研不再是一方净土,各种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层出不穷,引发了社会民众对学术界的"信任危机"。对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进行梳理,加强高校的学术道德建设、学术制度建设和健全学术监督制度,以防范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博士毕业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根据社会调查数据,集中分析了博士毕业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博士生对学术不端行为持宽容态度。影响博士生态度的因素有:个人的学术能力和对学术的兴趣与其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宽容程度有负相关,而有过科研经历的人却更可能宽容学术不端行为。如果博士生周围师友的学术不端行为越频繁,则其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宽容态度越强,而上过学校组织的科研道德课程者更不可能宽容不端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严厉惩治学术不端行为、完善学术筛选和人员流动机制、改革现行科研管理评价体制和设立科研道德专门课程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简称“学术不端检测系统TMLC2”)可以为研究生培养单位审查学位论文提供论文质量评估服务。通过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在北京农学院研究生论文检测中的应用与实践,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学术成果发表中不端行为的形式、成因和防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韩丽峰  徐飞 《科学学研究》2005,23(5):623-628
学术成果发表中学术不端行为的责任主体涉及到作者、评议人和编辑三个方面。文章依责任主体的不同,分类归纳了目前我国科研成果发表过程中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形式,分析了不端行为的成因,探讨了相应的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4.
学术不端行为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公众的关注,本文在简述学术不端行为判定标准的基础上,指出科技期刊在防范学术不端行为中承担重要的社会责任,然后详细介绍了《自动化学报》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实施策略及实践效果,最后结合工作实践,指出了期刊编辑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几点认识误区,以期引起同行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正>近日,来稿作者在投稿中存在抄袭国外期刊文章的恶性学术不端行为,无视学术道德与学者操守,此行为败坏了学术风气、损害了科研活动的严肃性,在学术界乃至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为了净化公共学术平台,维护健康的学术环境,《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郑重声明,凡经  相似文献   

16.
学术论文通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软件的检测可能还会存在深度学术不端行为。通过对深度学术不端行为的原理及其演变和利益驱动下的作者行为进行分析,提出期刊出版主体人员(编辑、审稿专家、编委、主编)在期刊出版前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不同主要职责。力图发现并控制论文中的深度学术不端行为,将存在深度学术不端行为的论文阻止在出版前,防止带有学术不端行为的论文进一步传播。防范学术不端行为任重道远,只有依赖期刊的不同责任主体人员共同协作,各尽职责,层层把关,才可以把学术不端行为最小化。  相似文献   

17.
美国应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政策法规体系主要由直接规制不端行为及与此相关的两大类政策法规有机构成.除了暂无国会直接规制不端行为的专门法案以外,这两大类政策法规义部包括联邦法规、部门规章或机构政策、基层组织的执行政策等几个层次.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补充,并通过联邦法规的整合而形成一个有机统一整体.  相似文献   

18.
鉴于整体自尊水平和不端行为关系的矛盾性,在情景自尊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学术自尊"的概念。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构建了科研压力对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权变影响模型。从个体层面上研究了组织支持和学术自尊对两者关系的复杂调节机制。实证结果发现:(1)组织支持负向调节科研压力与学术不端行为之间的关系;(2)学术自尊对科研压力与学术不端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3)进一步的三项交互检验发现:随着学术自尊程度的提高,组织支持对科研压力与学术不端之间关系的负向调节作用变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研作者群体及其单位科研主管部门对论文作者署名、单位署名和基金项目标注修改的态度,剖析其原因,并从学术期刊编辑角度提出防范这3种情况下常见的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以期减少中文科技论文隐性学术不端现象的发生频次。【方法】结合编辑工作实践确定修改论文作者署名、单位署名和基金项目标注中的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的常见表现,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论文第一作者、通信作者、其他合著者及其单位科研主管部门对修改作者署名、单位署名和基金项目标注的态度。【结果】第一作者表现出较为强烈的修改意愿,通信作者和其他合著者对此持开放态度,大多数单位科研主管部门对单位署名修改持否定态度,大多数第一作者在修改作者署名、单位署名和基金项目标注时会征求通信作者和原单位科研主管部门的意见。【结论】学术期刊可采取在投稿环节通过投稿须知提前告知,在投稿系统中完善论文作者、单位和基金项目信息,要求提交版权转让协议与作者贡献声明等措施,预防作者对作者和单位以及基金项目的随意修改。在作者要求修改时,可要求作者提供附全体作者签名的纸质版修改说明,必要时还可要求单位科研主管部门盖章。期刊编辑应结合作者信息、作者贡献声明、版权转让协议和修改说明,认真查证比对,以识别并防范隐性学术不端行为,从而推动学术期刊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学术不端行为的中观研究视角,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选取J大学"撤稿事件"作为研究案例,提取其中的论文合著网络作为主要分析对象,测度学术不端行为的社会关系网络。同时,结合案例,开展定性分析,对熟人关系、组织内社会规范等因素予以挖掘,从而有效地呈现学术不端行为的社会网络形成及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