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元222年的夷陵之战,使蜀汉势力严重受挫,成为三国中最为弱小的一方。面对这一不利形势,诸葛亮确立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为修政理”的策略,坚持联吴抗魏,使蜀汉势力有了明显回升。公元227年,诸葛亮在兵精粮足条件下,亲自领兵进驻汉中,接着又开始一出祁山,接连大败魏军。军事上的节节胜利,使蜀军雄心大振,大有饮马洛水之势。与此同时,魏国势力发展明显减慢。曹叡上台后,司马懿的地位愈显重要,大权旁落之势已经出现,吴国政治、经济发展平庸,军事上也无多大抱负,所以便于蜀吴结盟。但尽管如此,蜀弱魏强的局面并未改变,对此,诸葛亮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但马谡却看不清当时形势的实质,滋生出骄傲轻敌的思想。马谡骄傲思想的形成与他的上级诸葛亮、对手张郃、下级王平的影响有关。街亭之役中,马谡的“违亮节制”(《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是诸葛亮平时对之过于宠信的结果. 起初,诸葛亮因为看到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便不问他的实际处理能力如何而“深加器异”(《三国志·蜀书·马谡传》),这反映出诸葛亮的偏爱。众所周知,刘备早在白帝城托孤之时,就告诫诸葛亮;“谡言过  相似文献   

2.
来敏《本蜀论》,成书于三国蜀汉,是巴蜀地区最早的地方志书之一,由于年代久远,此书早已亡佚.但此书对于研究古蜀历史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本文即对《本蜀论》的作者情况和亡佚时代等进行探究,并通过比较《蜀王本纪》等书,说明古蜀传说在记述上的变化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3.
蒋琬故里考     
蒋琬,字公琰,三国蜀汉大将军、大司马(位同丞相)。关于他的故里,《三国志·蜀书》载为“零陵湘乡人”,《二十五史》、《辞源》、《辞海》等均承其所载。但笔者从有关地方志、通谱及古碣镌考证,蒋琬故里并非零陵湘乡,而是零陵泉陵,即今衡阳市祁东县、其根据有。  相似文献   

4.
陶潜“不为五斗米拆腰”的故事大家甚为熟悉。这个故事的记载最早见于沈约《宋书·陶潜传》,其后梁昭明太子萧统作《陶渊明传》,唐初宫修《晋书·陶潜传》及李延寿《南史·陶潜传》中都载此事。宋人韩子苍怀疑这个故事的可靠性,学术界不同意这种怀疑,但对这个故事中言及的“五斗米”的理解却存有分歧。  相似文献   

5.
许多人都把“挟天子”理解为“挟制天子”。这样就把“挟天子以征四方”翻译为“挟持着皇帝,假托他的名义,到处出兵。”《辞海》“挟”字义项之一是“夹持……引申为挟制。见‘挟天子以令诸侯’。”“挟天子以令诸侯”辞条下解释为:“挟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然后节引《后汉书·袁绍传》、《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作为例证。  相似文献   

6.
人们对三国鼎立时期吴、蜀之间的同盟关系,魏、吴之间的时战时和关系,以及蜀、魏之间誓不两立的敌对关系,已言之甚详。而对魏、蜀两国在不断交兵的对立气氛中所作的和平接触尝试,则很少有人言及。《三国志·蜀志·刘先主传》注引《魏书》载:“备闻曹公薨,遣掾韩冉奉书吊,并致赙赠之礼。文帝恶其因丧求好,敕荆州刺史斩冉,绝使命。”《典略》曰:“备遣军谋韩冉奉书吊,并贡锦布。冉称疾,住上庸。上庸致书,适会受终,有诏报答以引致之。”这些记  相似文献   

7.
晋武帝泰始三年(267),朝廷征召蛰居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的蜀汉旧臣李密出仕。先授郎中之衔,旋除洗马之职,“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晋武帝司马炎何以急召一介布衣李密人京委以重任?李密以孝闻于世。“祖母刘氏,躬自扶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晋书》本传)司马炎“以孝治天下”,李密是一个行“孝”的典型。此其一。李密是蜀汉名臣光禄大夫谯周门人,魏灭蜀(263),谯周力主刘禅投降,而李密为谯周得意门生,朝廷视之,不属“异类”。此其二。其时,蜀灭四年。  相似文献   

8.
【说明】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是反映诸葛亮思想的重要文章。写于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当时诸葛亮驻军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县),准备北伐,在出师前给刘禅写了这“表”(奏疏)。原无篇名,篇名是后人加的。因为据说建兴六年诸葛亮在另一次出师时又曾上过一表,所以又将本篇称为《前出师表》。  相似文献   

9.
1.以下各项中均有“中国”二字,而含义与其他三项明显不同的是 A.“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孟子·滕文公上》) B.“桓公攘夷狄而救中国”(《公羊传·禧公四年》) C.“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相似文献   

10.
1、三味意指三种书的“味道”。三种书即经、史、子。典出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序》:“无若诗书之味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也。”又如宋代李叔《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 2、方寸本指心,后引申为心绪、思绪。如《列子·仲尼》:“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庶(徐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  相似文献   

11.
辟(bì) “辟”有“君主”的意思,如《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皇王维辟。”“复辟”一词最早就是“恢复帝位”之意。策“策”是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的文书。如《木兰词》:“策勋十二转。”《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受策以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于是即帝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尚书新义》为其变法的理论支柱,但久已亡佚,程元敏《三经新义辑考汇评(一)——〈尚书〉》一书辑录王氏《书》说554条,然遗漏东阳陈大猷《书集传》一书。《书集传》引王安石书说259条,42条同于诸家所引,58条可与诸家所引相互参正,其中159条不为历代《尚书》家引述。  相似文献   

13.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的著名战例”。这次战争的史实原来散见于晋人陈寿所著记传体史书《三国志》的《吴主传》、《周瑜传》、《鲁肃传》、《蜀先主传》、《诸葛亮传》等篇。《赤壁之战》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是司马光根据《三国志》...  相似文献   

14.
汉末纷争打破了秦汉以来中国的大一统局面,政治出现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新给局。刘备集团以益州经济区为立国基础建立了蜀汉政权。蜀汉前期诸葛亮执掌国政,实施“以攻为守“的立国方略,使益州经济区的发展因战争而受到严重阻碍。蜀汉后期,姜维继续执行“以攻为守”的错误决策,导致益州经济区严重倒退,蜀汉国力日益衰弱。公元263年,曹魏一举灭蜀。  相似文献   

15.
三国夷陵之战后“备升马鞍山”的地理位置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三国时期蜀汉刘备“亭”战败后率部向“马鞍山”退逃的历史,由于《三国志》仅记载了“备升马鞍山”而未说明具体地点,给后来的史学者留下了种种猜测的话题。虽然大多数学者都认为“马鞍山”在江北夷陵(今宜昌市)西北方向,但梳理有关文献史籍以及一些地方志书资料,再结合实地调查获得的资料情况,我们发现不仅“马鞍山”的位置不在江北,而且当时吴、蜀双方作战的主战场也不在江北,马鞍山实际位于江南长阳县东部,吴蜀双方的主战场也在江南宜都西部与长阳东部交界地带。  相似文献   

16.
夷陵之战诸葛亮何以未能与谋薛军力三顾茅庐,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一直创业未果、颠沛流离的刘备看到了事业发展的前途。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刘备自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以下凡引自《三国志》者,不再注书名)。这是...  相似文献   

17.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好为《梁父吟》”,“好为”表示经常性的行为,显然可以观出诸葛亮对于《梁父吟》的喜好程度。诸葛亮钟爱的《梁父吟》为何物呢?人教版课标教材九年级上册《隆中对》一文课下注为:“《梁父吟》,又作《梁甫吟》,古歌曲名。传说诸葛亮曾经写过一首《梁父吟》歌词。”注解本身无误,但释文过于含糊,《隆中对》开篇即指诸葛亮“好为《梁父吟》”并非修饰之言,实属微言大义耳。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类似可以开启学生…  相似文献   

18.
《辞源》第四册第2923页“[护前]:袒护所为,绝不认错。《三国志·吴·朱桓传》:‘桓性护前,耻为人下,每临敌交战,节度不得自由,辄嗔恚愤激。’”《辞海》上册第1551页“护前:回护自己从前的错误。”也引《朱桓传》为例。两书解释“护前”,与“护短”相近,但是与它的本义相违背。“护前”这个词,《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也用过:“羽闻马超来降……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  相似文献   

19.
事业的成败到底取决于儒家的伦理道德,还是取决于高明的谋略决策,这是中国历来对立争议的重大课题。从《演义》中荆州之失看蜀汉悲剧的内在原因,便体现了作者对儒家传统文化的景仰,又反映了他对儒家文化僵化机制所作的批判。因之,《演义》的主题呈二律背反势,而绝非传统观点“拥刘反曹”“帝蜀寇魏”。  相似文献   

20.
“久居巴子国,屡入武候祠”。诗圣杜甫一生景仰诸葛亮。他客居巴蜀时,曾多次瞻仰武候庙祠,凭吊蜀汉遗迹,,并在《蜀相》、《武候庙》、《八阵图》、《夔州十绝句》、《谒先主庙》、《诸葛庙》、《咏怀古迹五首》等诗篇中,以切情沉郁的笔触,直接间接地歌颂了诸葛亮的历史功业及其人格。唐代宗大历元年,诗人在夔州写了一首七言古体《古柏行》。诗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