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和同时代的其他作家相比,他的作品独具特色,向我们展开了一个表现“日本文学之美”的世界。 早期的川端康成并不是一个大力提倡日本文学传统的人。这一点同他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历史环境有很大关系。川端康成走进社会、走上文坛的时候,正是日本处在大正末期和昭和初期的大混乱时期。当时,日本国内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原本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进  相似文献   

2.
李方媛 《林区教学》2010,(11):40-41
《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作者凭借《雪国》、《古都》、《千只鹤》于196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作者川端康成是一个一生追求"美"的作家,一个纯粹的唯美主义者,一生发表了许多作品,成为日本作家的代表。川端康成一生追求"美"的同时,深受佛教及禅宗思想的影响,他接受佛禅思想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笃信佛教及禅宗的国度,佛禅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日本人,此外,川端康成一生坎坷,两岁开始便经历了亲人的离世,在现实的孤苦无依下,佛教的诸多思想深深走入了川端康成的内心。川端康成的作品《雪国》在继承日本传统美的同时,也体现了深刻的佛禅思想。  相似文献   

3.
川端康成作为日本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而享誉世界,他的作品中无不蕴含着日本文学传统中独特的审美意识。本文通过分析《伊豆的舞女》和《雪国》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尝试在她们的美丽与哀愁中探索川端康成文学中传递的日本传统文学理念和审美观。  相似文献   

4.
川端康成是日本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作品主调虚无、哀伤、悲悯,又极尽含蓄蕴藉之美,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深深的禅意,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淡泊宁静的禅境。本文拟以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伊豆的舞女》为例,从生即是苦、虚无之美、物哀之美、幽玄之美几个方面来分析贯穿川端康成作品的佛禅精髓。  相似文献   

5.
胡泊 《林区教学》2012,(9):75-76
川端康成不但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在不断发表作品的同时,川端康成还积极的参与各种文学评论活动,为日本培养了很多文学新人。此外,川端康成还曾担任过日本笔会会长和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务,为东西方的文学、文化交流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在日本近代文学馆的创立等方面,川端康成也曾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在阅读过程中这些作品中都体现出了浓浓的死亡意识和哀伤情结。这是否就是造成川端康成自杀的原因呢?试图对川端康成自杀的原因提出一些粗浅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毕延国 《文教资料》2012,(16):25-26
川端康成是日本现代著名作家,1968年登上了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他的作品表现了日本民族独特的性格和心理,表现了日本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审美意向,并使之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多种艺术技巧完美地结合起来,在东西方文化的大撞击中找到了契合点,创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川端康成之美"。他的美学观点有着鲜明的特性,本文对其产生的根源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试论川端康成作品的日本传统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端康成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其作品具有“物哀”、幽玄、风雅的日本传统美学特征,这是他获得世界文坛广泛认可的主要原因。研读他的作品,开掘其作品的民族特质,对于中国文学如何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董玥 《考试周刊》2012,(57):18-19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是东方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1968年他凭借高超的叙事文学以非凡的锐敏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体现了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的物哀之美、幽玄之美、自然之美,让他获得了世界文坛的广泛认可。他获奖的三部作品《雪国》、《古都》和《千只鹤》是东方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早期作品多以舞女、艺妓等女性生活为素材,描写她们的爱情、忧伤和不幸以及她们为“正正经经”地过日子而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他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赞美了日本的传统美。  相似文献   

10.
大江健三郎是继川端康成后日本第二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他的作品里,生命与神话凝聚在一起,构成一幅当今人类困境中惶惑不安的图画。他的个人经历,他的对日本社会的思索,无不令读者震撼。  相似文献   

11.
川端康成深受日本古典物语小说的影响,他的作品充溢着对日本山川林木自然风光的深情歌颂和对普通人民,特别是下层贫苦女性的由衷赞美,这是他对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民间风情的审美选择,表现了他对日本传统美的理解与追求。因而受到日本和世界人民的赞誉。  相似文献   

12.
川端康成与美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端康成一生与美术结下不解之缘。聪慧的资质、家庭的薰陶和孤儿根性培育了他的感觉;对新感觉派的探索使他对色彩情有独钟;战后回归传统的自救,他把日本经典美术作品中的“日本风的悲哀”作为日本人战后的自救法宝,从中可以窥探川端康成与那场罪恶战争的关系。不了解川端康成与日本美术作品的关系,必然出现理解上的表面化、简单化。  相似文献   

13.
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不乏对大自然的描绘,其中大多数都涉及到了对蝴蝶的描写。本论文主要通过对川端康成的三部作品《古都》《雪国》《睡美人》中描写蝴蝶语句的研究,分析这些蝴蝶在小说中的特征和其象征意义,从而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川端康成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付红妹 《沧州师专学报》2005,21(4):42-43,45
从川端康成的成名作<伊豆的舞女>入手,结合小说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风格等等,分析了川端康成审美意识中的物哀之美与幽玄之美.并追根溯源,论证了川端康成的审美意识来自于他对日本传统美意识的传承,强调了川端康成的创作是植根于日本本民族的土壤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5.
《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川端康成是日本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也是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川端康成一生受佛教及禅宗思想的影响。禅宗的"虚无"思想不仅构成了"雪国"的精神世界,同时也净化了《雪国》。利用禅宗的"虚无"思想来分析作品,以期为《雪国》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金宁 《林区教学》2014,(1):65-66
川端文学以日本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了西方现代文学中的表现技巧和手法,来表达日本民族独有的纤细而敏锐的感受,进而创造出川端文学所具有的独特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风格,体现了日本文学传统中独有的物哀和幽玄的美。因此,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始终具有着一种悲与美相交织的独特艺术底蕴。《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最具特色的代表作品,也是奠定川端康成文学地位的重要基石,是他对自己文学基调的定位之作。这部作品描写了主人公"我"因孤独症而性格扭曲,却在与巡回艺人、特别是和纯真美好的舞女的接触中,得到了心灵的净化,孤独得到治愈。可以说,《伊豆的舞女》是一首洋溢着喜悦和哀愁的"青春之歌"。  相似文献   

17.
《睡美人》是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晚年的作品,普遍认为是他晚年思想走向颓废的表现,通过描述老人病态的性心理和乖戾的行为,把社会的丑和人生的恶作为艺术美来歌颂,其主题狭隘、格调低下。但本文不认同这种观点。《睡美人》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现了川端对生命和死亡这一主题的深刻思考,同时体现出他对日本好色的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从中可以透视晚年川端康成追求精神救赎而不得,寂然走向幻灭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8.
川端康成是早期的日本唯美主义作家,后来成为新感觉派的一名骁将,川端在其作品中以“美”“悲为基调塑造了种种男女悲欢离合的恋情;大自然的美在川端笔下是用以烘托人物感情变化,刻画出人物性格的,他的伤口中常常流露出悲哀,人生幻化,世事无常的感叹,他认为这是一种美学思想,川端康成把日本古典学风格与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熔铸一体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9.
日本当代著名作家川端康成,既重视继承发扬本国文学的优良传统,又善于借鉴吸收外国文学的成功经验,创作了“不是日本人写不出来的作品”而走向世界。1968年.他以《雪国}《千鹤》和《古都》三部代表作品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日本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作家。由于川端个人不幸的经历和日本动荡的社会环境,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一股淡淡的忧伤,这是可以理解的。  相似文献   

20.
1968年,川端康成凭《雪国》《古都》《千只鹤》等三部中篇小说荣膺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继1913年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获得此项殊荣的亚洲作家。川端康成是日本文学界“泰斗级”人物,成名作是《伊豆舞女》。他善于用意识流写法展示人物内心世界,他的作品体现着东方的传统美学,使读者享受到了一场东方文学的盛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