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文章就主题出版的动力机制与评价机制展开深度对谈。三位对谈人结合各自的工作实践和学术背景,就近年来主题出版取得的成就、主题出版的动力机制和评价机制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并达成如下共识:主题出版从宏观到微观、从选题到市场、从国内到国际,以及从内容到形式四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题出版的理论研究推出了一批有价值的学术成果;目前主题出版工作需在解决公益性和市场性、时效性和长久性等方面努力;主题出版的动力机制来自出版主管部门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推动、出版单位的主动作为、编辑个人的成长需要、读者和市场的驱动四个方面,其根本动力是以人民为中心;制约主题出版动力机制的关键因素包括政策、出版单位、作者和市场,出版单位是最重要的因素,要最大化发挥出版单位的作用;主题出版动力机制优化要强调目标导向,在策划方面转变观念,形成政府推动、出版单位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格局;目前主题出版缺乏较为权威的评价体系;主题出版动力机制和评价机制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为实现主题出版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政府评价、社会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评价有机统一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2.
文章是就“主题出版的历史与内涵”进行的深度对谈。两位对谈人结合各自的工作实践和学术背景,就主题出版的概念、发展历程、内涵和特征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并达成如下共识:从2003年开始,主题出版成为一个热词,成为一个重要的出版门类,甚至成为我国基本出版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可看作新时代主题出版工作的标志性起点;在2003年前虽然没有主题出版的概念,但围绕着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开展的出版工作也具有主题出版的性质;新时代主题出版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意义重大;主题出版的内涵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需要从时间、空间和技术三个维度对其建设的规律性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概述大学出版社的职责和使命,阐明主题出版与学术出版的辩证关系;分析大学出版社有高度、有温度的主题出版实践,说明大学出版社在学术出版的主题化和主题出版的专业化、大众化方面可有所作为;最后提出大学出版社进一步做好主题出版的几点建议,包括寻找主题出版与学术出版的结合点、物色具有专业积淀的主题出版物作者和以学术类主题出版引领主题阅读。  相似文献   

4.
文章是就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的定位与发展展开的深度对谈。三位对谈人结合各自的学术背景和工作实践,就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的概念和定位、现状及存在问题、新时代促进其更好发展的建议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展开了深入讨论,并达成如下共识: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主要指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划出版具有核心价值和精神动力的出版物的活动,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需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主题出版实现“无缝”对接,把传统文化中的主题出版元素挖掘出来,并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久的生命力,呼应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物的特点包括导向性、历史性和普及性,是题材的传统性和指向的当下性的有机结合,是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党和国家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要节庆日等主题的内在关联,宏观上有高度,微观上有趣味和生活的烟火气;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能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需要充分发挥出版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并善用他者讲述或从他者视角出发,借助国际化的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现状表现为对接积极、视角多元,涌现了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物;但标准不统一,策划含量不高,市场反应不如预期,在高度、细节以及艺术性方面均存在...  相似文献   

5.
主题出版“走出去”是中国核心价值观与发展道路海外传播的重要途径,学术话语将学理性赋予主题出版,有助于打通主题出版物的国际传播壁垒,构建中国叙事体系。文章探究如何运用学术话语提升中国主题出版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以编辑能力为核心,提升主题出版选题策划力;以英语为核心语种,精准设置关键词,提高主题内容的展示度、可检索率和学术影响力;与跨国出版集团合作进行国际化的编辑和学术推广,使中国主题出版物融入国际学术话语体系,提升中国叙事体系的世界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苏轼 《出版广角》2023,(4):55-59
随着出版工作的舆论导向作用不断增强,主题出版物作为出版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出版的内容、质量、形式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梳理和总结地方出版社主题出版工作的经验,将有助于地方出版社更好地从选题策划、内容打造到宣传推广再到“双效”价值的实现,从而助力主题出版不断做优做强。文章以贵州人民出版社策划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出版物《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百年大党的红色地标》为例,探析“十四五”时期地方出版社主题出版的发展进路:建立系统化管理机制,搭建合理考核体系;加强提前谋划,紧扣主题策划选题;提升策划能力水平,与专家有效沟通;延伸选题深度广度,增强选题内容亲民性;广泛接触优秀作者,建立作者资源库等。  相似文献   

7.
周峥 《中国编辑》2016,(5):51-56
主题出版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内容重要,导向明确,主题突出,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主题出版离不开学术的支撑,要做好主题与学术的融合。主题出版需要进行有效的传播,提高宣传能效,力求通俗化。注意主题出版的传承性,保持主题出版的流传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主题出版取得了显著成绩,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主题出版特色表现为:内容丰富,覆盖面宽;体裁各异,形式多样;注重面向市场,贴近群众;各方参与广泛。在主题出版转型期,要注意摒弃旧有思维方式和出版模式,解决选题重复、思路局限等问题。主题出版要坚持正确的导向,提升广度和深度,增强针对性,打造精品。  相似文献   

9.
卢雪华 《中国编辑》2021,(1):49-53,66
本文以2016-2020年国家主题出版重点图书选题为切人点,通过分析不同年份国家主题出版物的宣传重点、中央级出版社和地方出版社的人选情况,可以看出地方出版社在主题出版方面尚存在选题滞后、同质化、作者资源有限等发展瓶颈.结合广东人民出版社主题出版情况,从依靠优质作者打造权威精品、打磨地方特色选题、小切口观照现实等方面,建...  相似文献   

10.
自2010年我国提出建设出版强国的目标以来,众多出版社推出了许多内容价值高的精品出版物,然而,就整体格局而言,我国在科技与学术出版方面仍然较弱.大学出版社是学术出版的生力军,理应承担学术出版强国的历史使命.文章对我国大学出版的学术出版策略进行分析,以探讨大学出版社如何有效地打造学术出版核心竞争力,为我国出版强国的建设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11.
优秀学术编辑须具备深厚的编辑学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笔者根据编辑结合编辑出版研究(简称"编研结合")的博士后及指导工作经历,体会到编研结合是学术编辑成长的有效途径。介绍近2年来的编辑工作及研究情况、研究工作重点,总结了编研结合工作的收获、体会及思考。作为一名新入门的编辑,快速、系统地掌握编辑知识是成长的关键,而编辑出版研究与编辑工作相辅相成,对保证期刊质量及编辑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笔者编研结合及指导工作经历说明,通过自身努力,编辑兼研究工作对编辑成长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静  游苏宁 《编辑学报》2019,31(2):171-173
文章指出目前国内有关科技期刊学术会议内容设置中存在的5个问题:过多地讨论期刊评价指标和SCI的相关问题,过分关注国外的出版机构,过多地交流创办英文期刊的经验,忽视国内同行间对办刊理论和经验体会的交流,会议规模日益庞大、研讨形式却日渐式微。针对会议内容同质化的现状,提出3项有助于改进的措施:设计会议交流的主题时应该倡导学术交流、力争回归办刊的本源,注重编辑学理论研究和经验体会的交流,增设提高期刊编辑综合能力的讲座。  相似文献   

13.
分析科技期刊文稿退修通知书规范撰写的重要性,并认为其内容应包含:告诉作者文章的优点所在,专家的审稿意见要点,具有专业知识的责任编辑提出的修改意见,论文规范表达、出版要求以及涉及著作权方面的修改意见与要求。退修通知书尽量翔实、清楚,避免作者修后又发现新的问题,让作者反复修改。  相似文献   

14.
王卉莲 《出版科学》2012,20(2):94-97
近年来,中韩两国出版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两国出版业之间的合作已由版权贸易向深度资本合作迈进,并取得初步成果。政界、出版学术界人员互访为两国出版交流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利契机。书展和出版资助推广项目成为两国出版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对上述中韩出版交流现状进行深入思考后,提出在国际出版全球化、数字化这一大背景下中韩出版交流的发展设想。  相似文献   

15.
文章根据2020年JCR数据,选取10种国外代表性物理学期刊,分析其作者指南的内容要求,结合案例将其作者指南的作用归纳为指导作者规范论文写作、促进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建设、推动数据共享和利用、加快期刊优先数字出版进程等。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科技期刊作者指南的内容完善提出建议,为我国一流期刊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杜秀杰  赵大良  阚杰 《编辑学报》2016,28(5):457-459
针对科技论文出版过程中由于编辑与作者之间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交流障碍,甚至出现一些矛盾,提出将学术论文内容与论文表现形式分离看待,编辑仅就论文的规范表达与作者展开交流,在学术内容上充分尊重作者的主体地位,从形式表达上提升内容的层次.这样,既可以增强科技期刊编辑的自信心,又尊重了彼此的感受,减少矛盾,从而建立起编辑与作者之间的有效沟通.  相似文献   

17.
郝远 《编辑学报》2019,31(1):29-29
依据中国知网引文数据库提供的学科分类方式及相关数据,对作者之间的引证关系进行统计和梳理,形成我国编辑出版研究领域主要学者群体的同被引网络。通过对网络的分析发现,该群体可派生为6个子学术群体,各子学术群体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形成的同被引网络具有一定的关联度,小世界效应明显,存在核心—边缘结构,是一个通透性强、交流便捷的群体网络。但成员间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参差不齐,学术资源分布不平衡,学术生态环境还需优化。  相似文献   

18.
王义 《编辑学报》2019,31(1):30-33
依据中国知网引文数据库提供的学科分类方式及相关数据,对作者之间的引证关系进行统计和梳理,形成我国编辑出版研究领域主要学者群体的同被引网络。通过对网络的分析发现,该群体可派生为6个子学术群体,各子学术群体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形成的同被引网络具有一定的关联度,小世界效应明显,存在核心—边缘结构,是一个通透性强、交流便捷的群体网络。但成员间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参差不齐,学术资源分布不平衡,学术生态环境还需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