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在知识产权法中,著作权法作为调整作者个人与作品的传播者以及公众三者之间利益关系的法律,与新闻界关系最为密切。比如著作权法将其保护的作品按表现形式分为九类,其中的文字作品、摄影作品,就多以报刊等印刷出版物以及网络等形式传播。在新闻实践中,媒体及记者为保护自身的著作权,同时也避免侵犯他人的著作权,应注意弄清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张岩 《今传媒》2022,(12):69-71
一般情况下,作品是由作者独立创作完成的,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单位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开始与作者合作创作作品。作者与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催生出一种新的作品类型,即作者在明确工作范围内创造的智力成果,这种作品称作职务作品。然而在实践中,对职务作品的归属存在着职务作品概念不清晰,作者与单位之间对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不明确等种种争议,这既不利于保护作者的著作权,又会影响作者的创作动力。基于以上思路,本文对我国司法实践中的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案例进行研究,提出了明确职务作品概念以及完善人身权归属制度的相关建议,旨在为我国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的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第三次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明确了单纯事实消息外的新闻作品性质,并将其归为特殊职务作品,该条款强化了体制性媒体在作品流转中的版权权利,然而多元主体参与创作的现实却可能淡化这一立法意图,口述新闻就是一例:从“作品中的行为”到基于独创性劳动的“创作作品的行为”,口述人有可能具有与记者平等的合作作者身份,在报道上署名更强化了这一身份的版权效力;口述人打破了记者—媒体的二元主体结构,拆解了新闻媒体基于特殊职务作品获得作品完整版权的期待,但新闻实践传统和公共属性又注定媒体难以与其达成委托约定。媒介融合语境下,多元主体参与的现象已变得常见。在未来版权的改革中,将新闻媒体视为作者的做法更有利于容纳这一主体格局,以平衡版权行使与新闻传播中的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5.
媒体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是作者及其受雇媒体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中的热点问题.我国现行的媒体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制度存在着弊端,需要通过立法加以完善.应当坚持约定优先和最低权利保障的原则,通过整合现行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的法律规则,完善制度结构,同时充分发挥媒体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制度保护权利、平衡利益和激励创新的功能,促进我国传媒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6.
7.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下称《著作权法》)对新闻职务作品的规定20年未变,甚至一些学者对此作出了肯定,但笔者认为,《著作权法》中的新闻职务作品条款已凸显出修改的必要性,这种必要性源于条款对新闻职务作品规定的多样性导致的司法裁判和版权许可的双重不确定性。2012年至2014年,《著作权法》修改前后经历三稿,最终确定了新闻职务作品作为特殊职务作品类型存在,这一规定在当时导致了实务界的批评和抗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正案(草案)》仍保留了上一轮修改结果。为避免上一轮修改引发的争议,笔者认为要审慎地对修改的必要性作出回应,既要考虑媒体单位利益,也要考虑作者利益,同时回应新闻版权实践中合同许可的情形。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国际社会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事件,而新闻媒体在各种事件中无论是对民众还是政府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时代中各种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国际、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事件有着无比强烈的探知欲。而此时,基层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一个组织一个地方维护社会安定、稳定民心的重要手段。同时,基层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不但能够有效管理新闻发言人的言行举止,还能控制各个地区甚至是偏远的基层地方事件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马好 《新闻世界》2014,(2):175-176
随着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率逐渐上升,作为传递、发布信息与公众沟通的主要渠道,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实现公民知情权的重要方式之一。虽然,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引导舆论、处理突发事件、聚集民心等方面效果显著,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却存在一些缺失。本文简要介绍目前新闻发言人制度实施的现状,对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的缺失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尹彦鑫 《新闻世界》2011,(7):293-294
本文从目前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现实出发,分析记者与新闻发言人"往来"背后的动力及博弈方的力量制衡状况,并针对目前"信源弱势"、"互动机制缺失"及媒体记者"售票员"角色等问题,提出应建立改善现存不足的新机制——"公民自荐的互动信赖机制"。  相似文献   

11.
徐薇 《新闻前哨》2021,(3):67-68
广义上的建设性新闻,是一种新闻理念.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助理教授凯伦·麦金泰尔称之为伞式结构或者总括性的术语.她将建设性新闻定义为回应现实问题的、严谨的、基于事实的报道形式.狭义上的建设性新闻,指的是在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下一类积极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新闻实践.这类新闻实践强调在新闻报道中除了要坚持内容的客观真实...  相似文献   

12.
严功军 《新闻界》2008,(1):46-48
随着中国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推进,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已经出现了制度理念转变、法制保障和形式多元的新发展趋势,这对克服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弊端,更好地发挥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社会效益,向国际惯例靠拢提供了积极保障。  相似文献   

13.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根据一定的道德规范体系、价值观念评判着别人的或自己的行为。正像恩格斯所指出的:“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中,吸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新闻类作品著作权保护与自媒体表达自由之间存在的矛盾,探讨平衡好两者之间关系的有效方法,以期协调好新闻背后的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进一步促进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希望推动呈现自媒体行业发展新面貌。【方法】文章基于以往文献的梳理,以明确自媒体属性为前提,对新闻类作品著作权保护与自媒体表达自由平衡进行思考。【结果】新闻类作品具有信息和商品的双重属性,作为商品的新闻类作品的生产需要投入各类资源,但作为信息的新闻类作品又关系到公众的知情权、自由表达权,影响着公众舆论。【结论】公众参与公共生活的用户生产内容大多不具有营利目的,不妨纳入合理使用范围内;以此为业的商业生产内容具有营利属性,更应该受到法律、技术、机制等的规制。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国内媒体上出现一批着眼于过去事实的独立文本,学者杨琴由此提出"史态类新闻"的概念。本文在杨琴的研究基础上,对历史新闻、档案新闻等一系列现存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试图探讨"史态类新闻"命名的用意,并从概念界定和文本写作上验证"史态类新闻不是新闻",以及从传者和受众两个方面寻找国内媒体比国外媒体更偏爱"史态类新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21,(5):55-67
传统新闻媒体依靠内容而得以存在,新闻聚合平台则是以技术取胜的代表。5G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决定了新闻聚合平台将在竞争中具有更大的优势,传统新闻媒体则面临更多的挑战和被侵权的风险。我国以"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新闻出版者利益的弱保护模式已经不符合5G时代的要求。设立新闻出版者邻接权符合邻接权产生的历史逻辑和市场规律,在保护水平上更符合5G时代的特点。《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将报社、期刊社等的工作人员创作的职务作品纳入特殊职务作品的范围,体现了加强保护新闻出版者利益的倾向。但总体来看,此修改仍偏于保守。我国未来在新闻聚合平台的治理上可以考虑适时在《著作权法》中增设新闻出版者邻接权条款。  相似文献   

17.
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引导舆论、凝聚民心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缺陷。冬文以实际采访为例,从健全相关工作机制、提高人员专业素养等多方面,探讨如何不断完善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使之充分发挥其职能。  相似文献   

18.
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在对外开放的形势下起步、发展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内、国际大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加快,2003年的"非典"疫情对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已建立中央、省部级和地方三级新闻发言人体制.虽然我国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和不足,有必要进一步规范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正2012年3月,国家版权局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改草案》;2012年7月,公布了修改草案第二稿。目前,此修改草案正在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审议。相比我国现行《著作权法》,修改草案对著作权登记制度增设了原则性规定。笔者认为,这些原则性规定如果在修改之后的《著作权法》中得以保留,则为我国著作权登记制度的完善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并极大地推动著作权登记工作。1目前我国著作权登记的法律依据1994年12月31日,国家版权局发布了《作品  相似文献   

20.
孟祥沙 《今传媒》2016,(5):32-33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著作权纠纷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从“今日头条”著作权纠纷案到新京报告“一点资讯”著作权纠纷案,不断揭示着新闻聚合APP转载新闻作品的行为失范,考验着我国《著作权法》及相关法律的智慧.为规范新闻转载行为、构建新闻传播秩序,对新闻聚合APP加强法律规制、增强其自律意识、促进其与媒体的共赢合作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